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对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对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对县财政运行状况的调查分析及建议

完善财政体制促进县乡财政平稳运行

对县财政运行状况调查分析建议

●年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县按照上级的要求,调整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对乡镇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超收分成,短收分担;收大于支,定额上解;支大于收,定额补贴;自求平衡,一定三年”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总体上看,体制运行基本平稳,财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但县乡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严重影响正常工作的运转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当前县乡财政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权与事权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划分横向上“缺位”与“越位”并存,纵向上事权划分不清晰,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无论是年的分税制改革,还是××年实施的所得税分享改革,重点都是划分财权,而对事权和支出范围未作相应界定和调整,县乡政府理财自主权不强。一些具有收入职能的部门垂直管理后,地方政府支持经济发展和管理经济活动的手段越来越少,县乡政府财力来源渠道趋于狭窄。同时,省、市对县、乡体制确定以后,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掏口袋”的问题,上级出台减少地方收入的政策较多,县乡政府难以结合本地实际,统筹安排地方财力,加大了地方预算安排的难度。

(二)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可用财力增长缓慢。分税制后的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结构,从地方税体系来看,财税收入是大税种的小部分,小税种的大部分,税源零散,征收难度大、成本高,增收弹性小,难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分税制改革以来,该县财政总收入实现了一定增长,××年比年增加万元,增长,但地方财政收入仅增加万元,增长,其中农业四税就增加万元。非税收入××年比年增加万元,增长。由此可见,地方可用财力增长速度缓慢和增长总量不大,地方财政收入明显低于财政总收入增长速度,且增长质量不高。

(三)县乡财政供养人员有增无减,增加了县乡财政支出压力。年底,该县财政供养人员达到人,比年增加人,增长,仅工资性支出就增加万元,超过年地方财政收入万元。由于财政供养人员大量增加,工资支出比重增大,导致人均可支配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加重了财政负担。

(四)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缓慢,财源匮乏。县是一个典型山区农业县,县乡经济以传统农业为主,财源单一。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农业税税率逐年降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来自农业的税收大幅下降,而二、三产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支柱财源。国有企业亏损、破产大量增加,为县财政提供的收入大量萎缩,现该县仅仅剩下三家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有盈利,而乡镇企业不发达,对县乡财政贡献不大,处在“粮食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的状况。

(五)体制不完善,削弱了县乡财政实力。实行分税制后,财政收入增益的相当一部分被上级财政拿去,好收的、大额的税种被上级财政上划或共享,留给县乡的是一些零星税种,征管难度大,结算复杂,县乡地方财政收入增长困难。该县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由年的%下降到××年的%,地方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年的%下降到××年的%,呈“同向”下降。分税制后,上划中央“两税”返还补助过低,该县完成上划中央“两税”从年的万元上升到××年的万元,增加万元,但××年上划中央“两税”只返还万元,仅比年增加万元,占上划增加额的%。年实施所得税分享改革后,该县每年又减少可用财力万元左右。

(六)刚性支出增长过快,超出承受能力。近年来上级出台了一系列增支规定,如对科技、教育、农业、扶贫、卫生、计生等方面的投入都确定了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些工程项目、增加工资等均规定县乡财政配套一定资金比例,仅年和年中央出台增资政策,××年该县县乡财政需配套资金近万元,给县乡财政支出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七)县乡财政包袱沉重,加剧了财政困难。截止年底该县县乡政府债务总额达万元,其兄苯诱駒万元,主要是世行贷款项目借款万元,农金会及城信社清理举债再贷款万元,国债转贷资金万元,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万元。每年县财政都要拿出一定数额资金用于归还债务,导致财政资金调度困难,县乡财政运转日趋艰难。

二、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的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县乡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培植和壮大财源。从县乡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形成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一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农业大县,只有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富民强县,才能更好地促进财源建设。各级财政应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把水利建设作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重中之重,加大投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因地制宜发展依托城市的城郊农业、依托交通的国(省)道农业、依托优势的基地农业。二是科学引导,推进现有企业重组改制,支持骨干财源。要着力抓好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积极组织引导,推进企业重组,促进企业成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三是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思路,引导农民进城创业、就业,从事非农产业,积极推进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让千家万户都成为纳税人。四是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培植新型财源。加快发展交通运输业、旅游、房地产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业,克服对县级地方整体经济增长“瓶颈”制约,改善投资环境和居民生活条件,增加地方财政收入。

(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年开始实施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是以当时既定的政府职能划分为前提的,这个体制已经实施了年,这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处于建立和完善之中。现在应适应政府职能的调整(“缺位”的补进,“越位”的退出)和上下级政府职能交叉情况的解决,调整完善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针对市、县、乡三级管理级次较多的实际情况,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发展定位,减少不必要的管理环节,提高体制运行的整体效率。市级财政应突出中心城市特色,逐步建成城市财政,把工作重点放在服务于中心城市发展上,收入主要来自于城市经济和城市经营,支出主要为城市提供公共产品;通过放权让利,对县乡的财政补助保持相对稳定,并按一定比例逐年递增,壮大其财权财力,切实把县级财政建成实力财政;积极推进“乡财县管”改革试点,有条件的可逐步取消乡镇财政。

(三)完善转移支付办法,构建地方财政转移支付体系。进一步清理省对下的一般性专款,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的专项资金逐步纳入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范围,提高专项拨款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效益性。实事求是地确定、降低欠发达地区专项工程的配套资金比例。建立健全省、市、县转移支付体制,加大对县转移支付力度。探索建立转移支付激励机制,拿出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将其分配与经济增长质量、收入增幅及结构、保工资程度、重点支出增长比例等挂钩,变“输血”为“造血”,调动各级培植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四)健全地方税制。现行地方税收体系还不完善,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多集中于中央,难以适应各地复杂的经济情况和千差万别的税源现状,难以保障县乡政府都有相对稳定的财政收入来源,不利于调动地方组织税收收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应深化税制改革,调整、改革税收征管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尽快建立和健全地方税制。同时,中央、省应加大对县乡财政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保证县乡财政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五)加大机构改革力度,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合理划分政府事权关系,本着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原则,重新界定省以下各级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规范财政支出范围。积极探索共同事务的经费负担办法,根据各方面受益程度,综合考虑县、乡财政的承受能力,确定合理的负担比例。在规范政府职能的基础上,统一预算内外资金,凡属政府行使职能取得的收入,应逐步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提高政府调控能力。进行地方政府的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机构,尤其是合并乡、镇及村级机构,调整基层教育布局,走集约化办学路子,压缩人员、减少开支,缓解县乡财政的支出压力。

(六)积极防范化解县乡财政风险。一是建立预警机制。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要针对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和组织实施防范化解财政风险的有效措施,科学合理地确定监控指标体系和分析方法,对财政经济运行全过程进行预警监控,提前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消除风险隐患,不断增强抗风险能力。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要加强对国有资产运营的监管,确保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资产不流失、不贬值。要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改善财源建设环境,加大调整所有制结构力度,落实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吸附作用,吸引和拉动银信部门、企业、民间资金对财源建设的投入;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基础设施、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推动经济发展,以增强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三是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债务管理。按照责权利和借用还相统一的原则,对政府财政债务实行归口管理,控制政府债务总量。科学测算和制订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中长期还款规划及年度还款计划,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增强化解债务的能力。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严格执行政府担保的管理规定,对市场竞争性项目要采取借款单位与贷款机构借贷直对方式,财政不予担保;对需要财政担保的技术性和工业性项目,一定要考虑实际财力和承受能力,完善贷款手续,落实好还款责任和还款资金来源。全面调查政府债务项目和还款金额,弄清底数,分清责任,强化还款意识,采取单位还款、预算扣款等有效办法,加快回收债务资金的速度。四是深化财税改革,提高运行质量。进一步加强地方税建设,建立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为主的财产税体系。同时,适度扩大地方政府税收管理权限,增强地方组织收入的能力。要坚持依法治税,从严征管,坚决堵塞收入漏洞,确保各年度财政收入任务顺利完成和年度预算收支平衡,为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在支出管理上,要严格预算管理,按照“调整结构、确保重点、压缩一般、加强管理”的方针,保证重点支出;全面推行规范化的部门预算、零基预算和综合预算,硬化预算约束,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大力实施政府采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