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前进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前进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下前进

同志在阐述十六大的伟大意义时,深刻指出,“十六大报告鲜明地回答了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奋斗目标的重大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高举的旗帜,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就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中国共产党要走的道路,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世纪前五十年所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进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他进一步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全党深入学习同志的重要讲话,兴起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一定要紧密联系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的实际,深刻领会同志关于旗帜问题提出和强调的这些极其重要的论断。这里,仅就这个问题,谈一些初步的学习体会。

一、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是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的三面伟大旗帜

我们党从一成立,就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回顾我们党成立80多年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进程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理论准备并不充分。但是,我们党是善于向理论和实践学习的党,是善于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党,是善于与时俱进的党。我们党在不断开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局面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辉煌的理论创造。正如同志所高度概括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这三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里程碑,是我们党在理论上政治上的三面伟大旗帜。

思想这个里程碑、这面伟大旗帜的确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巨大飞跃,标志着我们党有了自己的科学理论形态,也标志着我们党从理论准备不足,走向理论上政治上的成熟。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也有三个来源,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极其丰富深刻的中国革命伟大实践和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资源。如果把思想的来源同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比较一下,我们既可以看到它的显著而鲜明的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也可以看到它的显著而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发展关系。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突出的贡献,带有根本性的有两条:一条,是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明确凝炼地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一条,是同志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准确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这两句在全党全国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话,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思想上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首先是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是决定一切的。抓住了同志提出的这两条,我们党就抓住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精髓,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合点和落脚点,从而才打破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樊篱,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才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革命才势如破竹,节节胜利;我们党才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科学总结,使之上升成为科学的理论形态。

思想的形成,不但对我们党具有伟大意义,而且对中华民族具有伟大意义。思想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谱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也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前可超古人、后可启来者的理论新篇章。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成果,是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思想的基础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一整套方针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首先从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入手,他在反复强调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列主义、思想的根本点、出发点的同时,把解放思想提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这不但在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环境下是极其必要的,也为后来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所充分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恢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首先解放思想。不解放思想,就不能拨乱反正,纠正“”的错误;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战略转移;不解放思想,就不能正确总结历史经验,真正高举思想伟大旗帜;不解放思想,就不能实行改革开放的新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打不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解放思想,就不能正确判断国际局势和世界主题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就不能制定新的国际战略。客观世界在不断发展,党的事业在不断前进,解放思想也随着客观世界和党的事业的发展前进而不断赋予新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这个里程碑、这面伟大旗帜的确立,不但是我们党理论建设史上的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大事。它充分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它也充分证明,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它还充分证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首先是思想理论上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理论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理论上的成熟和发展,是政治上清醒和坚定的前提和基础。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是我们党理论上成熟的又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理论上发展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准确把握时代特征,科学判断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集中全党全民族的智慧,以马克思主义巨大的政治勇气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贡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第二,总结十三年的新鲜经验,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第三,为全党做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来看,同志的理论贡献,最重要的也是他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发展。同志在反复强调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同时,把与时俱进提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与时俱进的“时”,就是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就是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的发展。与时俱进的“进”,就是我们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前进,要随着客观事物和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前进。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我们党才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方向道路;才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提出了今后二十年是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才进一步完善了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和一整套新的思路和方针政策;才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各方面改革,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重大任务。

由于坚持了与时俱进,在党的建设的问题上,我们党才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系列新要求,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突出地提到全党面前;才确立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认识,扎实推进党的理论建设,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才在民主集中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一系列新发展、新突破,迈出了新步伐;才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和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基本要求,把作风建设提到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推动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贯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里程碑、这面伟大旗帜的确立,向世界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理论是文化的核心。文化的世界性又是以民族性为基础的。世界文化和理论的连绵不断的灿烂群峰,是由一座座民族文化和理论的高峰集聚而成的。思想是这样一座高峰,邓小平理论是这样一座高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这样一座高峰。

二、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前进,就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解决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归根结底,要靠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同志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科学论断。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充分用好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既要坚持经济必要的发展速度,更要注意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扎实持续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管理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走既有较快速度又有较好效益的经济发展路子。

经济结构合理和优化的程度,是宏观经济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必须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加大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加快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逐步解决我国产业结构、布局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工农业技术水平落后,国民经济总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要长期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期实行与民休养生息政策,逐步补偿农村的历史欠账。把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深化、细化、具体化,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建设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流动。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深化和完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提高民族素质等方面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认真借鉴建国五十多年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积累的重要经验。特别重要的,有三条:

第一,要始终注意认真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过多年努力,从总体上说,我们的各级干部,对经济工作、对市场经济、对集约经营,熟悉的同志越来越多,熟悉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理论研究空前活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我们的经济政策、经济措施越来越切合实际,对经济工作的指导越来越细致、深入。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搞市场经济时间还不长,还缺少经验,我们领导经济的总体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要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切实尊重和支持人民群众的新探索、新创造,注意总结经验,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创造性。坚持实事求是,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防止大起大落,急于求成,重复建设,局部过热。

第二,要始终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同志指出:“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着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着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着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而不能分散精力、忽紧忽松。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高度重视稳定问题,注意防患于未然,制定处置各种突发性事件的预案,确保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无论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决策、重要政策的出台,都要高瞻远瞩、深思熟虑、积极慎重。要精心研究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精心研究保持三者协调有序运行的科学机制。

第三,要始终注意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始终注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进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进程。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精神上、文化上的矮子,是不可能成为经济上、政治上的巨人的。我们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注意防止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注意防止出现“只见物、不见人”的现象。

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前进,就要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稳健坚韧、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两个务必”,“三个代表”,党之灵魂,国之瑰宝。党的十六大之后,同志在西柏坡革命旧址,重申同志建国前夕提出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两个务必”,对于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黄炎培语),跳不出历史周期率,一个通病和顽症,是由他们剥削阶级本性所决定,过不了艰苦奋斗这一关。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和民族最危难的时刻,生长于水深火热的人民群众之中,同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精神支柱。同志在《清贫》中所表达的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和精神世界,我们今天读来,仍然感人至深。我们党所培育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集裕禄精神、抗洪抢险精神、抗非斗争精神等,都贯穿和体现着艰苦奋斗精神。关于艰苦奋斗的论述,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高举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这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也是我们党形成、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政治基础。党内绝不允许以权谋私,绝不允许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绝不允许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泛滥,绝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抗得住腐败侵蚀,守得住艰苦奋斗传统。

同志深刻阐述了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国际、国内和党的建设上将长期面对的三个重大课题。解决好这三个重大课题,必须集中全党的智慧,必须深入研究国情、党情和世情的变化,必须汲取中华民族和我们党深厚丰富的历史智慧和经验,必须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尤其必须坚持“两个务必”,自警自励,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

在国际上,应当看到,从两极格局解体到新的世界格局形成,将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新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也将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没有变,但这两大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恐怖主义上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大国关系剧烈变动,南北关系扑朔迷离。我国随着综合国力增强和国际地位上升,在世界上的分量将越来越重,发展机遇将增多。但挑战随之而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加强对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做到高瞻远瞩,有所预见;审时度势,有所谋划;以我我主,抓住机遇;沉着应对,趋利避害,努力创造有利于我的国际环境。

在国内,我国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基本路线不变,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进一步前进方向明确,基础扎实。但要看到,改革、发展、稳定许多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三大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待进一步深化,社会、经济、思想观念、文化生活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人民内容矛盾越来越复杂。只有保持稳健坚韧、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自警自励,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认真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扎实推进改革的新突破,精心谋划打开对外开放的新局面,仔细寻找各项工作的新举措,才能积极稳妥地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事业。

在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上,也面临一系列新课题。突出的问题有三个:一是提高党的队伍的整体素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防止受到权力和利益侵蚀;二是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防止脱离群众倾向发展;三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治党治国治军的水平。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近百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由于封建主义思想和其他剥削阶级思想影响将长期存在;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还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各方面的体制制度和机制还不健全;由于西方敌对势力对我继续实行“西化”、“分化”战略;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的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等等,所有这些情况,使党内遭受腐蚀的危险性,在很多方面不是减少、而是增加了。多年来,在党内和干部队伍中,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风气确实有所滋长,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行为确实比较普遍,精神萎靡、纪律松弛的情况确实屡见不鲜,脱离群众、损害群众利益的倾向确实仍在发展,腐败现象、腐败分子的发生确实有增无减,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不牢记“两个务必”,我们党就很难做到“三个代表”,也很难坚持“三个代表”。

坚持“两个务必”,提倡艰苦奋斗,是一个从当前实际出发的现实性要求,也是一个着眼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根本性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深刻领会党中央号召的精神实质,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都要保持发扬艰苦奋斗作风,都要保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和精神状态。要特别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生活上不奢靡。生活作风同思想作风和其他方面的作风紧密相联,息息相关。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过去我们党有威信,受到群众拥护,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党员干部同群众一块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包括党员干部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多方面的需求日益提高,这是正常的。我们提倡艰苦奋斗,决不是要使我们的生活水平回到二十年前、五十年前。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在党内特别是干部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内,形成和滋长贪图安逸之风、奢侈浪费之风和追求享乐之风。治国务在安民,安民务在自律。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懂得“民不畏吾能而畏吾公,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公生明,廉生威”的道理,一定要培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忧党忧国忧民,要先从自律开始。一个人自律可以影响周围几个人,全党自律,就会带动全民族。我们党几千万党员,党和国家几千万干部,大家都来带头艰苦奋斗,就会对全民族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第二,学习上不懒惰。现代社会从本质上说是学习型社会。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民族是不可能走在时代前列的;一个不善于学习的国家是不可能繁荣昌盛的;一个不善于学习的政党是不可能承担历史重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态度、学习毅力、学习成效,不仅关系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全党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应该看到,现在确有一些干部,不读书、不看报、不研究文件、不调查研究、不思考问题,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或心神不宁、心浮气躁,或忙于事务、无暇顾及。因此,一定要在党内和社会上大兴学习之风,造成无人不学、无时不学、无处不学的浓厚氛围。当务之急,是要采取切实措施,把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学习抓起来,一级带一级,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第三,思想上不浮躁。像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思想太沉闷不行,但尤其要防止浮躁之风蔓延。国家的稳定首先是政治稳定,而政治稳定首先要求思想稳定。要稳定党心、民心和军心,必须大力提倡艰苦坚韧的思想作风。要在党内深入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教育,使大家懂得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也才能真正与时俱进。必须划清与时俱进的紧迫感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照搬、草率行事等浅薄的浮躁习气的界限。提倡脚踏实地干事业,开动脑筋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前进。我们反映情况、总结经验,开展工作、解决问题,制订政策、作出决策,调查研究、探索规律,等等,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提倡科学精神,讲求科学态度。

第四,工作上不涣散。要讲敬业,提倡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要讲负责,工作既要对上负责也要对下负责。既不能只对上负责而不对下负责,也不能只对下负责而不对上负责。全党各级党组织都要对中央负责,都要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群众负责,尤其要全心全意、真心实意。要讲诚信,工作要重质量,重实效,重信誉,不搞哗众取宠,不做表面文章,反对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要讲纪律,建立起严格的制度、纪律和责任制,规范干部行为和公民素质,防止我行我素,各行其是。

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前进,就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领悟、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发展得最充分、最深刻的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发展得最完备、最丰富的是我们党。同志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党同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党同先进文化的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及三者的联系中对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做了新阐发,把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提到了新高度。

实践证明,在党执政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必然解决好三个问题,就是正确行使权力问题、密切同群众的感情问题、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问题。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好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同志反复强调,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其根本道理就在这里。

权为民所用,就是要在理论上、制度上、政策上及干部的思想行为上,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权力,都用来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我们党没有超乎人民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也没有超乎人民权利之上的特殊权力。我们党因为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才走上执政地位;只有使国家权力的运作代表和体现人民利益,才能巩固执政地位。总结一些地方和部门发生的决策和工作上的失误,分析有些干部犯错误甚至犯罪的教训,不能正确对待权力、行使权力,甚至滥用权力、以权谋私,是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个关系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形象的重大问题,一定要认真研究解决好。在理论上,要反复教育各级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使他们懂得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基本道理,决不能颠倒了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在制度和政策上,要科学合理地配置权力,严密权力运行规则,完善权力运行机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防止渎职、失职和滥用权力;要严明党的纪律,健全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依法监督的制度和机制,警惕和防范各种以权谋私行为。正确行使权力,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要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进一步研究完善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科学规范和实现形式。在干部的思想行为上,特别要增强服务意识、法治意识、公平意识和效率意识,提高履行职责的必备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情为民所系,就是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相互依靠、相互信任、人民离不开党、党离不开人民的血肉联系。应该说,人民群众对我们党一直是有深厚感情的,我们党对人民群众也一直是有深厚感情的。我们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也必须看到,现在确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淡漠、疏远了,也确有一部分人民群众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上对党委和政府有意见、对党员干部有意见,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也确有党群、干群关系紧张、集体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情况。这些问题虽然是个别的,并不代表本质和主流,但是其造成的影响和反映出的不良倾向,则要高度重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政策不落实,或者执行过程中变通过了头,走了样,损害了群众利益;有的是由于干部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或者官僚主义,不解决问题;有的是因为处理问题不公平,徇私舞弊,群众心里有气;有的是群众工作薄弱,城乡弱势群体的问题很少有人问津,久拖不决;有的是干部腐败、霸道,巧取豪夺,欺压群众,“官逼民反”。分配上造成的一些地区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过大,也严重影响群众的情绪。关于脱离群众的危险和危害,同志、邓小平同志、同志都大声疾呼和反复告诫过。但这个问题很现实地存在着。我们绝不能视而不见,必须从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下决心、花气力解决好这个根本政治问题。

利为民所谋,就是要千方百计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并不讳言利益,马克思曾经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三个代表”说到底,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的全部奋斗,都是为了帮助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人民群众所期盼的主要是两条:一是安定,二是富足。各级领导机关、领导干部都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帮人民群众之所需。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这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组织保证和思想政治保证。要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要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倡眼睛向下看,围着群众转。领导干部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调查研究,解决问题,听取意见、呼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总体富裕程度日益提高,人民内部的利益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一定要兼顾效益和公平,积极稳妥地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以及各部分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各种社会矛盾。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力去办。对下岗职工、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要满腔热情、带着深厚感情去帮助解决,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逐年有改善。

五、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下前进,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提高党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执政能力

同志指出:“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在武装思想和指导实践两方面都取得新的成效。”全党同志一定要响应中央的号召,把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首先,要在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上,取得新进步。党的思想路线,贯穿于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贯穿于我们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部工作。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和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上来,在统一思想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中与时俱进。

其次,要在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上,达到新高度。把握它的时代背景,就要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我们党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的自身状况的深刻变化;把握它的实践基础,就要深刻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强改善党的领导和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伟大实践;把握它的科学内涵,就要深刻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在联系和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就要深刻认识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坚持“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把握它的历史地位,就要深刻认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旗帜。

第三,要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上,实现新飞跃。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包涵两层含义:一是,对县以上领导层,要通过实践锻炼、学习提高等多种途径和手段,扎实提高他们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这方面的工作,一定要使我们的干部有知识恐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一定要有扎实措施,一定要抓得紧而又紧,务求实效。二是,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放手做好从群众中、从实践中选拔优秀人才的工作。“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同志说,领导者的责任,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邓小平同志说,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陈云同志说,善用各种人才,才能成大事业。同志说,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险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这些重要论断的基本精神是完全一致的。选择人才,不要被各种陈腐观念挡住视野,尤其不要被我们法制和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弊端束缚手脚。我们应该超越封建主义、超越资本主义,树立起适应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要求的新的人才观。放眼全国,放眼世界,哪里人才济济、群星灿烂,哪里就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我们的时代,是需要千千万万人才,也必将造就千千万万人才的伟大时代。各类人才的充分涌流,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充分涌流,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充分涌流,必将极大地推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极大地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第四,要在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理论联系实际上,迈出新步伐。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一次比一次更高级、一次比一次更生动,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人类社会一切真理性认识的发展道路,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发展道路。从实践中来,感性认识经过概括提炼升华为理论,这是一个过程;到实践中去,理论经受实践检验并在指导实践过程中得到丰富发展,这又是一个过程。这两个过程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属于前一个过程;用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属于后一个过程。完成前一个过程的任务是伟大的、艰巨的,实现后一个过程的任务同样是伟大的、艰巨的。这里的关键,是提高领导干部的理论素质。理论素质是领导干部最重要的基本素质。理论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搞“短期行为”,必须下日积月累、艰苦持久的功夫。要按照同志关于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理论和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基本要求,扎实而又持续地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思维、理论概括、理论指导和理论创新能力。

全党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倍加维护稳定,倍加珍视团结,倍加顾全大局,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就能克服任何困难,战胜任何风险,经受任何考验,不断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