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统筹兼顾促和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写在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100次之际(二)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定会跌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府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关注民生,时刻把百姓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国务院的100次常务会议,研究食品药品市场整治、艾滋病防治、安全生产、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议题50个。这50个议题,反映本届政府把转变职能、发展社会事业、做好公共服务、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
协调前进,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政府积极转变职能,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
历史不会忘记2003年的那个春天。非典疫情在短短几个月内,侵袭了我国20多个省区市。快速发展的中国突然间面临着严峻考验。
那一段时期,人们看到,哪里疫情最严重,哪里就会出现中央领导的身影:建筑工地、商场、学校、医院……那一段时期,也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最频繁的阶段。部署防治策略,紧急出台防治办法,防治非典紧张有序地进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集体果断的决策,坚定了全国人民同非典病魔进行顽强斗争的信心和决心,最终打赢了防治非典这场硬仗。
与非典抗争的过程,有损失,也有收获。“通过抗击非典型肺炎这场斗争,我们得到了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要注意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就如同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一样,一定会跌跤的。”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深有感触地说。
2003年5月7日,第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应急体制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2005年1月26日,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105个专项和部门应急预案,各省区市也分别完成了省级总体预案的制定工作,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全国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了增强。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再次强调要从执政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的高度,把这项安国利民的大事做好。
两年多来,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讨论加强社会管理的议题,在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市场整治、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部署。
民以食为天。2004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对外。粮、肉、菜、果、奶,从生产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细致的监管,让百姓饮食更放心。
安全生产搞不好,保障职工生命安全从何谈起?本届政府组建以来,先后有12次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强安全生产。严肃处理安全事故责任人,加快煤矿安全技术改造,提高安全监察权威性,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安全生产形势逐步趋于好转。
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尤其要关注“短腿”。本届政府把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农村教育等薄弱环节。
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两基”攻坚任务:到2007年,西部地区整体上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目标。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让越来越多的农家娃走进校园、拿起书本,在蓝天下成长和进步。
“神舟”五号上天了,奥运赛场又夺金牌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上学困难有了解决办法……两年多来,各项社会事业突飞猛进。经济发展为社会发展夯实基础,社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和谐的环境。
夯实民生之本,为百姓编织一张社会保障安全网,成为政府的工作重点。“服务型”政府要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国际收支平衡,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其中就业关系重大———不仅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题中应有之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把就业再就业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本届政府提出这个响亮的目标,并在第6次和第16次常务会议上,对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一系列再就业优惠政策相继出台,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就业政策框架基本建立。
“小额担保贷款”被许多下岗职工比作再就业的“及时雨”,到去年底已贷出10万多笔,共21亿元。与其四处找工作,不如鼓起勇气去创业。免费的“创业培训”,帮助全国23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成功当上了“小老板”。“退休尚早,创业已老”,“4050”人员一直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弱势群体。各地积极开发大量公益性岗位,使他们顺利再就业。近两年,全国每年新增就业都在800万人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就业595万人,超过年计划的六成。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本届政府关注着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也牵挂着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和大学毕业生。
四川农民朱信头一次来北京打工就找到一份月薪800多元的工作。“是免费培训提高了我的技能,让我有了份好工作。”小朱说的免费培训,就是被国务院列为重要工作部署的“阳光工程”。去年,“阳光工程”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250万人,今年还将培训280万人。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促进农民工就业,并在第70次常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农民进城就业各种障碍少了,还能享受到免费的职业介绍和培训。欠薪难题也逐步化解。常务会议议题中,还多次涉及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明确要求,要在三年内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的工资。两年来,已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300多亿元。
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还就如何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问题进行了安排。两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每年都保持在70%以上。
就业,是老百姓生存发展的现实“饭碗”,社会保障,则是解除老百姓后顾之忧的长远保证。常务会议一次又一次地作出部署,广覆盖、多层次、满足老百姓切实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农民工社保开始“破题”,工伤保险率先起步。今年上半年,工伤保险参保总数达7302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矿山、建筑行业的农民工。在许多地方,工伤保险与安全生产许可证挂钩,维护了农民工的权益。
到今年6月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职工均超过1亿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2000多万。社会保障,真正发挥了“安全网”的作用。
有岗位,有保障,“服务型”政府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大的安定感。
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困难群众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
两年多来,重视民生、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关心贫困落后地区发展,成为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
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有没有按时足额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有哪些不足?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推进?国务院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
本届政府成立后的第2次常务会议,就把“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作为主要议题,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针对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非典刚刚过去,国务院第14次常务会议立即对如何克服非典影响、增加农民收入进行安排。2003年底,国务院第31次常务会议又专门讨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好政策相继出台,像和煦的春风,催生了大地的活力。“多予”,对种粮农民、粮食优良品种、农民购买农机具给予补贴;“少取”,取消特产税,免征农业税;“放活”,让粮食市场更繁荣,农民卖粮更便利。“天帮忙、市场旺、政策好、人努力”,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农民收入增加了,生活也不断改善。河南省巩义市里沟村80岁的农民石通,去年治疗脑梗塞花费了1万多元。当领到5000元的农村合作医疗补助金时,石老汉激动地说:“祖祖辈辈也没听说农民看病能报销,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到目前,全国共有600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1亿农村人口。
针对我国人口流动状况的新变化以及收容遣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国务院第23次常务会议废止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通过了《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并及时研究解决新办法实施后社会治安、城市管理等问题。不要小看“救助”两个字,这意味着一项根本性的变革,标志着我国对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更是党和政府在新形势下切实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的体现。
两年多来,中央领导同志走向田间地头,和老农共话桑麻;走进校园,了解贫困大学生的生活;走进洪水过后临时搭起的帐篷,走进边远山区低矮的草房,走进艾滋病患者的病房,走进水库移民的家中……他们倾听、询问,及时发现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帮助解决实际问题。
《法律援助条例》的出台,明确了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满足了社会不同层面困难群体的法律需求。《信访条例》重新修订,强调行政机关对信访事项不得推诿塞责、敷衍了事,畅通了信访渠道,规范了信访秩序,扫去了上访群众的担忧烦心。打水井、送医药,贫困地区百姓的生活日益改善。修公路、建电网,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艾滋病防治“四免一关怀”———向艾滋病感染者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免费匿名检测、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艾滋病患者的孤儿免费上学,对艾滋病患者家庭实施关怀救助,更体现出政府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的精神。纠正土地征用中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纠正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问题、纠正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权益问题,一件件,一桩桩,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国家政策措施是真正“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
细数两年多来的喜人变化———健全社会管理、帮扶困难群体、实现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文章已在实践中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