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努力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努力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宗旨和执政使命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继科学发展观之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决策精神,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与目标任务,按照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对浙江工作提出的“三个前列”的要求,发挥优势,统筹发展,努力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列

和谐社会是人类永恒所求。和谐社会是一个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和谐就成为人们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的思想在中西方文化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和谐被人们视为“天地秩序”和“万物法则”,产生过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等一批社会和谐思想,但无论是道家的“天地合一”,儒家的“仁义至上”,还是佛家的“慈悲精神”,都反映了社会和谐共生的思想。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和谐也始终被看作是重要的内容。从傅立叶“空想社会主义”的提出到笛卡尔“社会和谐哲学”的创立,从帕森斯“社会均衡论”的形成到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社会和谐”美好蓝图的勾画,都蕴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从人类历史发展看,一部社会进程史就是一部对和谐社会的不懈追求奋斗史。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形成相对和谐,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原始社会,人们依赖原始部落集群而居、集体劳作,实现生产物品的公平分配,维系了社会的原始和谐。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过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历史时期,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旧的“和谐”不断被打破,并通过革命或变革,新的社会和谐制度不断建立。人类社会就是在“和谐——不和谐——新的和谐”的动态过程中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一种全新社会和谐,也是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必经之路。

和谐社会是时展所需。和谐社会应民所求,应时而生。体现了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新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发展的新需求。需求理论认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需求呈现梯次发展的层级性。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基本小康的目标以后,需求升级并日益多样化,对自身的发展必然提出更高层次、更加全面的要求,已不满足于持家兴业的传统式和谐,也不满足于丰衣足食的温饱式和谐,而是要求当家有权、做主有位,生存高质量、发展有空间,追求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协调、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全面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需求。同时,构建和谐社会又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经济发展是社会和谐之本,没有经济的发展,和谐是无本之木。社会和谐是经济发展之基,和谐的社会形态为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发展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同时也进入了“矛盾凸现期”。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经济快速增长积累起来的矛盾日益显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人群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各种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导致“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行为容易失范”,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经济也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既切实维护发展好最广大群众利益,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积极性,进一步巩固社会安定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改革开放创造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和谐社会是执政使命所在。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心愿,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不懈追求。作为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党在新世纪巩固执政地位,实现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的战略之举。和谐出凝聚力,和谐出创造力。作为在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我们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就必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党的凝聚力,不断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作为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党,我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顺应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实施“五个统筹”,努力促进城市与乡村、先发地区与欠发地区共同进步,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协调繁荣,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局面。作为肩负祖国统一大业、以世界和平发展为己任的党,我们坚持立足自身、发展自己,就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风险与挑战,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使和谐社会成为世界主题,促进世界各国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宁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相对发达,人均生产总值去年已突破4000美元,同时,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统筹和谐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创新,为构建和谐社会积累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和工作基础。但是,由于经济超常规增长,许多社会问题与矛盾程度不同地比全国先期遇到,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影响社会和谐的诸多因素显得更为突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显得更为迫切。下一步,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浙江省委确定的“八八战略”和“平安浙江”建设的要求,实施“六大联动”,建设“平安宁波”,推进解难创优,构建和谐社会。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解难创优,千方百计改善民生。高度关注民生,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实现全体人民的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只有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难,构建和谐社会才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一是切实解决就业难。完善就业培训体系,通过落实就业补贴等再就业优惠政策,三年内完成就业培训50万人,转移劳动力30万人。通过实施政府买岗位、单位腾岗位和社区拓岗位等多种途径,新增就业岗位30万个。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完善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突出解决农民的保障问题,进一步健全被征地农民社会养老保障、探索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和农民大病门诊合作医疗。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和大龄群体的保障难问题,试行职工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双低”养老保险办法,实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住院医疗保险办法。三是完善扶贫帮困制度。继续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党员干部结对帮扶、爱心超市、慈善救助、助医助学等活动。同时,按照“建立公共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扩大救助覆盖面,搭建救助平台,完善救助网络,构建临时救助长效机制,促进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资金公开,确保每一个需要救助的群众得到及时、全面的救助。四是解决住房难。完善住房供给制度,加快形成“健全完善、结构合理”的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及管理体系。通过增加商品住宅土地供应、加大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农村拆迁安置房建设的力度,五年内解决低收入家庭和住房特困户住房问题。

(二)深化文明创建,增强社会发展合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人的素质的提高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人文条件。从实际工作来看,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为目标的文明创建活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为此,我们提出要把争创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文化大市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坚持三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正面宣传引导,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及在校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形成心齐气顺团结实干的良好氛围。加大文化大市建设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模式,培育发展文化产业,通过若干年努力,基本建成文化大市发展格局,基本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基本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增强宁波文化凝聚力。坚持“为群众服务、靠群众参与、让群众满意”的创建工作思路,深入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重点改善城市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以一流的市民素质、城市管理、人文环境、服务水平和社会风气,努力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

(三)推进城乡联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城乡协调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004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018元。加快城市化进程,修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和城镇、村庄规模结构,全市乡镇数由149个调整为91个。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初步建成,2004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和被征地人员7万人,支出培训补助经费1700万元,培训后就业率达到54%。启动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有36.5万人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341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为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和谐的制约,今后一个时期,城乡一体化工作将按照“体制统一、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发展互动、利益共得”的要求,完善城乡总体规划,深化城乡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到2010年基本建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着力缩小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地区差别。重点是要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六大统筹任务,实施强龙工程、百千工程、农村新社区建设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人口梯度转移工程、平安和谐工程等六大统筹工程,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快社会发展,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事业发展程度,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准。根据宁波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把社会事业发展作为一个突出重点来抓,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努力使社会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群众需求相适应、与城市地位相匹配。重点是要加强农村教育和基础教育,计划新建中小学70所,改扩建200所,扩大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众子女教育“两免一补助”覆盖面,逐步实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逐步将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纳入公办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化发展,保障公民公平享有教育的权利。加大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城乡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和应急医疗救治机制,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分钟生活服务圈”,强化收费和药品管理,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五)坚持固本强基,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构建和谐社会,重在基层。从基础着手,加强基层基础建设,才能成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事业。加强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突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和谐主题,进一步完善和规范社区自治机构和自治机制,发展社区群众性组织,培育守望相助、亲情融融的社区邻里关系,增强社区凝聚力和亲和力。积极推进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向城镇拓展、向农村延伸,建设城镇型社区,促进农村基础和谐。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继续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实行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村主任直选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据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索基层党建新路子,推广园区建支部、楼群建支部等做法,总结推广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两推一选”、“两推直选”和社区党组织直选的经验和做法,完善党内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基层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扎实组织好基层党员先进性教育,开展党员“一人一岗”、党员社区志愿者活动,加强和改进对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流动人员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六)创新管理机制,保障社会有序运行。构建和谐社会,社会稳定有序头等重要。没有社会有序运行机制,和谐社会就缺少长效的制度性保障。因此,要在努力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十分注重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建设一种能够不断解决矛盾和化解冲突的和谐社会内在的运行机制。一是构建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各个不同阶层、各个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当前特别是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保障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快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强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利用税收政策调节过大的贫富差别,实行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支出预算硬约束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广企业工资工会集体协商制度,探索企业员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增长联系制度,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维护职工合法的劳动权益。深化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尊重农民意愿,公开土地征收范围和用途,制定合理补偿政策,调整土地出让金支出结构,确保农村土地收益用于农村和农民,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二是构建顺畅的民意表达机制。畅通民情社意的信息渠道,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推广人大代表进选区征集民意的做法,使群众的意愿要求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到决策机关和执行机关。实行民事公开制度,完善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落实群众知情权。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监督,发挥舆论传递民情、沟通信息的作用。三是构建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继续实施领导干部下访制度,探索信访终结制度。四是构建完善的社会安全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严打”机制。五是构建高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机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形成有效的社会管理网络到,共同创造社会稳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

和谐是润滑剂,和谐是生产力。和谐可以安邦,和谐才能兴国。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科学发展,和衷共济,我们一定可以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建设更加富裕、更加健康、更加美好的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