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的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文化涵盖了人类创造的全部文明。文化首先是一种记忆,这种记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物的记忆,即通过保存下来或挖掘出来的文物,获取人类探索的足迹及其相关信息;二是非物质的记忆,即通过传承下来的文字或流传下来的习俗,了解人类社会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演进。不管是物质的形态还是非物质的形态,都是人类的重要遗产。相对说来,人类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化为习俗的文化更深刻地作用于人们的生活。因为这种文化不仅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而且往往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被文字记录着的文化和融为习俗的文化在历代教育的推动下,不断被总结、提升,并得以传承、发展,引领着社会前行,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元素、层次、类型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各行各业也独具文化视角,都可以从文化层面进行考察,并具有传承价值。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具体条件和相关因素的迥异,使各民族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是各民族及区域分合和变迁过程中,通过碰撞、解构、融合和革故鼎新汇聚而成的。如果说民族及区域文化展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那么,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则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因为中华民族文化既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又有民族及区域的独特个性,才使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而不衰,并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文化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文化的品质,在于能够帮助接受它的人群与个人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开拓人们的精神视野,发展人们的精神能力,并形成足够的创造能力、吸纳能力、发展能力、应变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区域,乃至于一座城市而言,丰富多样的文化可以体现出自身特有的时间、空间和价值观,并形成独有的魅力。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对于正在致力于和平发展的中华民族而言,不仅是一个形象问题,更是一个战略问题。

◆和谐文化是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力量源泉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体现在思想观念、价值体系、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制度体制等形式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基于对这一文化形态的构想,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精髓的同时,汲取当代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文化形态。构建和谐文化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完成国家理念的文化建构,并使之成为国家灵魂和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最核心部分。

由于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此同时,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丰富社会文化生活,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主导作用。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在政治、社会、伦理、审美、历史领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正邪的基本判断,而且集中体现了人们关于个人、家庭、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不仅体现了和谐文化的本质属性及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承载着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的历史使命。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方向。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乃至于人与人的团结和睦和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当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诉求、价值取向出现多样化趋势。不同区域之间、行业之间、阶层之间、代际之间的认识差异日益明显。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社会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消解不同群体间在利益分配中可能形成的价值观分化与对立,确立一种全社会普遍信守的文化理念,实现对中国文化精神的集体认同,不仅是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实现人民团结和社会和睦的内在要求,而且可以在全球化历史语境中,对外确立国家自身的文化品格,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话语机制,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为促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和科技合作开创更大的空间。可以说,和谐文化建设事关国家战略。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任务,只有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构筑起社会和谐的思想根基,才能形成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和实践追求,才能形成人们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认识和处理社会关系的新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能力。

◆和谐文化建设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一个挑战性很强的新课题,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特性,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既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吸收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既要探索与时俱进的国家、民族、社会及其个体的文化精神的重塑问题,又要体现中心工作的要求,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既要厘清理论问题,又要探讨实践对策。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是一个继承和创新的过程,而且必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继承和创新,是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下的继承和创新,是坚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继承和创新;必须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必须引领全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道德上的共同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必须在理论上寻求突破。由于和谐文化是国家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国民的信念和精神归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思想保证,因此,从哲学社会科学层面对和谐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命题进行新的阐释与体系建构,是和谐文化建设中一项紧迫的任务。

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全民参与和主动创造。以人为本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和谐文化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从根本上说,和谐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国民的普遍认同,这一切只有与和谐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因此,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扎实开展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要求,又体现乡村、都市、社区、企业、机关、学校、家庭以及现代网络具体特点的和谐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步。发挥党委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全民的觉悟、积极参与和主动创造,是和谐文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正确路径和现实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