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突破瓶颈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突破瓶颈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突破瓶颈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共建和谐

——西部地区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述评(上)

国家统计局的《2007中国统计摘要》显示,去年,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我国西部地区12个省、区、市的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00多亿元,增长13.1%;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61亿元,增长24.2%。

在实施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新形势下,西部大开发的地位更加重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扎实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基础教育得到加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广袤的西部大地,正呈现出新面貌,孕育着新希望。

基础设施投入逾万亿元,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宣布,国家计划今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1516亿元,其中半数以上重点工程涉及公路、铁路、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西部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重点。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投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已达1万多亿元,累计实施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重大项目90多个。其中,青藏铁路、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一批西部开发标志性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资数百亿元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使99%的西部乡镇实现通电;数千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民族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覆盖近6000万人。

西部地区农村人口比重大,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围绕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沼气建设、通电通信等“四件大事”,西部各地加大财政支出倾斜力度,着力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下力气促进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快。四川省今年投资75亿元用于2.5万公里农村公路建设,并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投入400亿元建设农村公路,使全省98%的乡村通公路。目前,西部地区农村公路总量已突破百万公里,约占全国总量的1/3。

解决饮水难,事关千万农民切身利益。从去年开始,贵州计划用5年时间筹集100亿元,专门用于解决11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重庆市今年投入70亿元完善水利设施,可解决100万人饮水问题,并计划陆续投入300亿元彻底解决全市1100万人饮水安全。

近年来,云南省累计投资127亿元用于农村电网改造,200万人的用电问题得以解决。迄今,广西农网改造工程已使全区2200多万人受益,乡、村、户通电率达98%以上。

西藏自治区去年以来累计投入14亿多元,实施“农牧民安居工程”,让50万农牧民喜迁新居。西藏还计划用2至3年时间筹集资金100多亿元,进一步推进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基础教育惠及亿万学子,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劳动大军

据统计,西部地区15岁及以上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出全国平均数3.5个百分点;各类专业人才仅占全国总量的20%左右。基础教育滞后、劳动力素质较低,制约着西部地区的发展。

加强基础教育是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工程。为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偏远、贫穷地区孩子上学难等问题,近年来,国家先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西部“两基”攻坚计划、“两免一补”政策,并在西部地区率先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

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贯彻落实,西部各地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得以改善,发展进一步加快。

针对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不便等现状,从2004年至2007年,国家分期投入100亿元专项资金,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内蒙古今年专门拨出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1500万元,用于30个旗、县农牧区中小学建设和改造。青海已完成297所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工程,总建筑面积近46万平方米。到去年底,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已竣工6000多所。

自去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来,西部地区5000多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免除了学杂费,30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领到了免费教科书,780万名家庭贫困寄宿学生领到生活补助,20万农村辍学学童重返了校园。2006年,西部地区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达到140元,初中达到200多元。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能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西部地区千万农民从中受益。

如今,务工收入已成为西部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贵州省经过技能培训后输出的450万农村劳动力,年创收240亿元;重庆市已累计转移700多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50%,去年创收280多亿元;四川省有1300多万人在外务工,年创收400亿元;青海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对全年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已近70%。

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农业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60%。检验西部大开发的成效,重要的一点,是要看西部农村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西部农民能不能真正富裕起来。

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始终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尤其是特色现代农业,加快产业化进程,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夯实基础。

新疆利用得天独厚的温差效应及阳光资源,发展以棉花为重点的特色经济作物,棉田占全区种植总面积的50%,棉花产值已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5%,农民收入的30%来自棉花。枸杞产业是宁夏传统特色农业,目前,宁夏枸杞种植面积已由几年前的5万多亩发展至50多万亩,每年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40多亿元。陕西省利用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发展苹果产业及果汁加工业,果园面积已达1200万亩,亩均纯收益1400多元,全省25个贫困县中有600万果农靠苹果脱贫。内蒙古着力发展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业,去年畜牧业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全区约有42%以上的农牧户参与到产业化经营当中。去年以来,西藏实施特色产品开发项目300多个,实现效益1.26亿元,24.5万农牧民通过特色产业增收致富。

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信息化建设功不可没。广西采用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方式,使农业信息广泛进村入户。目前,广西已建成14个市级和700多个县、乡镇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站,去年全区通过互联网络销售促成农产品交易132万多吨,金额34.28亿元。甘肃近年来投资3100万元实施农业信息化工程,在87个县逐步建立农业信息服务采集平台和信息服务点。贵州从2003年起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迄今,已有17个县16万农户受益,到去年底农民户均增收1060元。

西部大开发,发展是要务。事实证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7年来,西部地区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老百姓得到了更多的实惠。统计数据显示,“九五”时期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增长速度上,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十五”时期这一差距缩至1.7个百分点,去年则缩至0.6个百分点。

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西部大开发正在塑造一个新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