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问题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问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问题

论文:新农村建设人才问题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是基础,文化是进步,人才是关键,有了实用的人才,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如何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献计献策。

现在我镇的农村人口布局有了新变化,我镇4.5万人农村人口,中青壮年大约3.2万人,而其中大部分进城务工,留在农村务工的越来越少。乡镇图书馆等文化场所,文化团体缺少农村青年人的身影,村组文化大量缺失,致使城镇无壁垒长期内难以打破,文化即人化,原镇的农民工、农民商,农民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也是新农村文化队伍的潜力军,应在农村建立农村文化基地,加强乡镇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镇为中心,以村为辐射,以人为本,培养新型农民。农村的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在城市的大趋势下,广大的农村被边缘化,其后果潜伏着大的生态危机,表现在农村耕地不断被占用,面积越来越少,一是重污染企业从城市转入农村,如化工、石化等等。导致了空气和水污染严重,农民苦不甚言,农村为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长期单一耕种,使地力衰竭,生态退化;农村资源开发不计生态后果。为了快速致富,在采石和人文化开发人的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所以,生态文化建设应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我国长期处在农业社会阶段,自古就有朴素的生态环境观。强调天人合一,主张自觉的构建人与自然友好关系,实现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坚持自然规律优于市场规律的原则。在自然规律面前不能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应当有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村的生态问题绝对不是地方性的,而是具有区域性,国家性甚至人类性。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倡生态建设思路,才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提升地方文化形象,知名度上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利用节日活动促进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好规划,注意运作方式,以达到利益分享。多方共赢的目标,在规划中要挖突出地方特色的产业和产品,让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在节日过程中,还要注重实效,搞好服务,提高专业配对。

因为我们在2000年尽管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24美元,即达到了原定的小康社会指标,但农民人均1200元的原定指标没有达到,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原定指标没有达到,所以,已经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低水平的,不完全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社会。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一个惠及4.5万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难点在农村;必须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是我们工作重中之重。也是渡舟镇的发展全面性和根本性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发展的持久动力。而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可以概括为“体制之新”和“面貌风气之新”两个主要方面。体制革新需要基层干部熟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熟悉农村状况;面貌之新则涉及农民群众生活趣味,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需要引导农民群众尊重科学,追求知识自重、互爱、讲求环境卫生,追求生活质量。因此,必须采取造血的人才战略,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教育,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最终实现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

如何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建设,实用人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是农民共同致富的领军人。要改善农村实用人才数量少,比例较低现状,就必须做到政策有力,科学规划,组织健全,落实经费,措施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口人才需要具备三大特征——领导干部由偏重专能到注重统筹,专业人才由偏重致富能力到并重公共事业能力,舆论宣传岗位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为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今年中央1号文件,表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已经逐步付诸实施。但是也要看到,这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有许多问题要我们深入研究。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来强调,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是具有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归根到底,要靠高素质的新农民,实施城镇化战略,也要靠高素质的城市工人和“农民”。如邓小平说过的,我国国家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力的素质。

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二无结构问题,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靠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要靠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志提创建学习型社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已经把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创建学习型社会在城市比较活跃,提出了建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如大连、常州、上海、北京等地都召开过创学习型城市论坛。现在有必要把学习型社会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过去的20年里,转移了富余劳动,为城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这种二轻局移在某种意义上是代有自发性的,没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素质培训,他们进城以后就形成了城市人与“农民工”之间落差,在未来的几年里,如果农村的劳动力还按以前20年的方式转移,中国的社会问题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的发展也缺乏之持续的动力。唯一的出路是从现在做起,把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点尽快地迅速地转移到农村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特别是劳动技能,一是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几年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加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中央和国务院已决定,2006年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全部免除学杂费,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基础工程,二是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的技术培训。为了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大规模地开展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对留村务农的农民,进行科技培训,提高务农技术,促进科学种田,对转移出去的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中央已经召开了职业教育工作会,积极建立政府扶助,面向社会,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重点工程。

要做到这两点,我镇在财政预算和资金投入必须改变以往那种重生产轻教育,不重视对人的投入观念,把科教兴镇人才强镇的战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认真的加以贯彻落实。

新农村建设,政府是关键,主体是农民。这也是我们必须确立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讲以人为本,讲全心全意为农民谋利益,并不是说农民是客体是恩赐的对象,以人为本“人”是主体。新农村建设中的广大农民是主体,讲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一要让农民在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二是要让农民依法维护自己的利益,要在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和协商民主中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三要农民通过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四要让贫困农民在党的开发式扶贫政策中不断脱贫致富,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五还要求党委和政府在领导农民建设新农村中,始终尊重农民的意愿,马克思主义在农民问题上历来强调尊重农民意愿,我党在农民问题上凡是取得成功的政策,都是尊重农民的意愿的政策,凡是有失误的地方,都是违背农民意愿的。因此,从事农村工作,一定要牢记农民“自愿这一原则,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些同志感到很委屈”自以为是为农民办好事,而农民还要上访告他,问题就可能出在有些决策没有尊重农民意愿,没有能够在农民自愿的原则下开展工作,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坚持农民的自愿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