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解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解读十一五规划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解读十一五规划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昨日闭幕,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提出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和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这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加快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

专家认为,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前两年高能耗产业投资过热,产业发展中一味追求规模、产量。五中全会的新精神可谓是一种及时的纠偏,《建议》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发展目标继续“放低增速”

《建议》提出,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对此,国家发改委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部分工作的权威专家指出,这一增长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又完全具备可行性。

他说,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404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最终为9.2%的话,按不变价计算的GDP总量比2000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标了。

他提醒说,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的观点,这说明6%的增长速率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发展规则也是“改革规划”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专家指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前的“计划”相比,更多地强调了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五年的“改革规划”。改革包括大的、全局的改革,也包括小的、局部的改革。其中,大的、全局的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转换增长方式,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瓶颈性约束,矛盾非常突出。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

专家预计,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改变对官员的考核体系,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中,社会发展、环保、就业、教育等指标可能成为硬指标,一些经济增长指标将成为软指标。

在区域统筹方面,“十一五规划”将形成一个全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架,以此来调整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哪些地方应该发展什么、不应该发展什么,都将在这个战略构架中规定。

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要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软环境的投资,实行绝对的九年义务教育,来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在局部改革上,最近两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开始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到突出位置。

但专家认为,“改革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来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要“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重大体制改革也必将深入下去,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发展瞄准“创新能力”

建议》要求,在下一个五年中,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参与起草规划的专家指出,这样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强调,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将是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新亮点。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难以掌握战略的主动权。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为此,“十一五”期间,在创新方面将有几个方面的动作: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宏观调控坚持“一稳一控”

在宏观调控方面,参与起草规划的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能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过强,同时技术和资金供给充足,使总供给极易持续过快增长,而最终需求(主要是消费)增长相对偏慢且面临较多的中长期因素的约束。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来高投资形成的产能最集中释放时期,如果任由目前的投资或“十一五”初期的投资继续过快增长,未来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那么“十一五”中期很可能再次出现“中期变盘”现象。为此,规划将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并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稳一控”成为“十一五”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基点。

“一稳一控”的政策含义是,对日益显现的供给过剩问题,要继续采取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对可能面临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要通过积极地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使内需增长保持快速稳定。只有把握好这“两手政策”,才有可能避免出现生产严重过剩、需求不足问题,避免“中期变盘”的情况,从而使“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

扩大消费采取“稳房促车”

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环境使得上海市中心的商品房售价显示出较强的抗跌能力。据上海市房地产局的一位官员透露,上海采取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成效,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备受瞩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新华社发)

港媒盛赞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十一五”规划

专家认为,虽然《建议》没有对扩大消费进行特别的强调,但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必将着重强调。而对于扩大消费的前景,专家表示比较乐观。去年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17个月保持12%至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消费热点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如果“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将可能在“十一五”末期出现消费率上升的转折点,届时投资增长的速度将逐步放慢,消费出现较明显的加速增长趋势。

在促进消费加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方面,参与起草的专家预计将有四大措施:一是在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上,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二是把扩大居民的服务业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的突破口;三是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同时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此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这些措施都将放在“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