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共北京市委制定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共北京市委制定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共北京市委制定北京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共北京市委九届十次全会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对北京市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北京实际,就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抓住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十五”时期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过去的五年是首都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首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经济发展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奥运申办成功和筹

办奥运,给首都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由“九五”末398.39亿元增加到近1000亿元。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对外开放取得新的突破,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完成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区县功能定位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工作,城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五年前增加70天以上。社会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抗击非典斗争取得了胜利,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水平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下大力气解决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建立了生态林补偿机制、公共安全应急机制,健全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和困难群众的救助制度,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普遍提高。这些都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2)“十一五”期间首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十一五”时期首都发展面临着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要牢牢抓住用好本世纪头20年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首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全面推进今后五年的发展,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增强紧迫感,立足首都的实际,抓住有利条件,促进首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又要增强忧患意识,准确把握和解决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亟待加快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结构调整、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任务仍然很重;改革面临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和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城区危旧房改造,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交通和环境治理,切实加快南城和城乡结合部发展,推进郊区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等任务十分艰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切实维护首都安全稳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矛盾、困难和问题,并且认真加以解决。

(3)“十一五”期间首都发展新的历史任务。“十一五”是我们国家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北京紧紧抓住办好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这一难得机遇,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阶段、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新阶段。要下大力气解决好首都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首都的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充分利用首都资源优势,开创首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为实现首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北京发展的历史上谱写光辉的篇章。

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这个重要机遇,全面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加快北京发展步伐,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首都经济”的发展战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制造业,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之路。着力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挖掘好、整合好、利用好首都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实现首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着力解决首都发展的瓶颈制约,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努力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按照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精神,认真履行“四个服务”的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健全综合交通体系、能源供应体系、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强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综合应急减灾处理能力。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处理好古都风貌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不断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的承载力,努力将北京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城市。

三是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实施首都创新战略,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带头示范作用,充分利用好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创新资源,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优化自主创新的环境,切实增强首都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实现2020年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四是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努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的要求,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产业布局,促进区县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特色发展。建立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的机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郊区城镇化、现代化进程,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新城的发展建设。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五是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安全等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入手,促进首都社会和谐。

六是坚持奥运带动战略,努力提升首都工作水平。积极实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全力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抓住举办奥运会这个契机,全面提升北京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奥运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促进首都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综合考虑首都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五年,保持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实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显著提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加快建设好中关村科技园区,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奠定基础,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显著提升。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显著提升。保证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确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实现人民生活品质的显著提升。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逐年提高公共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公共服务网络逐步完善,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水平显著提升。

三、坚持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

(6)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今后五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把握产业融合的新趋势,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软件、集成电路、信息网络、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用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要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充分发挥和集成首都优势,大力发展金融、文化产业、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高传统商业、服务业,不断增强首都的服务功能。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着力发展电子通讯设备制造、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石化新材料等六大行业中的重点项目,以骨干企业为纽带,完善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提高制造业发展规模和水平。推广名牌战略。积极发展为高端产业配套的加工制造业及都市型工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农业要继续调整结构,积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化经营和集约式发展,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构筑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7)按照整体功能优化的要求调整产业布局。根据国家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区县功能定位的要求,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形成从市区到郊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都市型工业相对集中、都市型现代农业镶嵌其间的空间格局。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上,全力建设好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着力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打造全国知识创新中心、技术研发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创造首都地区发展的新优势,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着力完善提升商务中心区(CBD)的功能,形成商务服务发达、功能齐备的国际化现代商务中心。着力加强金融街核心区建设,强化金融产业服务功能,为国家金融决策监管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信息汇聚中心建设服务。着力推进奥林匹克公园建设,重点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会展产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文化、娱乐、会展中心和奥运标志旅游地。统筹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周边开发区及区域,建设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培育新的增长极。统筹规划北京天竺出口加工区、空港保税物流中心、空港工业区、空港物流基地及周边区域,建设以首都国际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积极发展临空产业,推动空港经济。各区县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从实际出发,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专业集聚区。

(8)调整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布局要求的产业。下大力气推动现有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逐步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援助政策,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切实抓好首钢搬迁调整工作,积极推进曹妃甸新钢厂建设,加快顺义冷轧薄板项目建设。统筹规划首钢在石景山区的产业调整用地,认真解决好职工分流安置问题,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文化娱乐产业,推进西部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区域在调整中实现新的发展。积极调整改造城市中心区的各类市场,稳步调整开发区(产业基地)外的工业项目,加快转移影响生态和水源涵养功能的资源消耗型产业。

四、抓紧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

(9)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首都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动作用。中关村科技园区在国家创新战略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首都创新战略中充分发挥“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的作用,以推进自主创新和高科技产业化为核心,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整合创新资源,明确创新方向,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努力使中关村进入国际先进科技园区的行列。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中央在京科研院所、高校在首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支持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在软件与集成电路、新一代移动通信、计算机与网络、数字音视频、光电显示、生物医药等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品牌,提高首都地区的创新水平。

(10)优化自主创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活力,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大力做好为中央在京科研、教学、企业总部的服务工作,聚集资源,形成自主创新的合力。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税收、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按照《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试点工作,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进行交易的试点,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建立“绿色通道”,优先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着力推进产权改革和股权激励试点,营造创新型企业家的成长环境。支持建设若干开放式的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以及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级工程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的市场环境,促进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抓紧制定知识产权保护纲要,培养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营造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社会氛围。积极推动管理创新,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手段,切实提高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公共管理的水平。

(11)大力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加快推进首都人才发展战略,创新首都现代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体制,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全面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继续推进高级公共管理人才、高级专业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着力构筑全国人才高地。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体制机制环境。坚持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坚持以人力资源有效配置为导向,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有效机制,制定和实施对各类人才具有吸引力的政策,用良好的机制、政策、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国内优秀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努力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五、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12)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支持和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和带动农村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重新整合,推动郊区农村的发展。加大对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郊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郊区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城区优质资源向郊区农村流动,切实提高郊区城镇化水平。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动新农村建设。动员农民广泛参与,采取有力措施,解决郊区农村饮水安全、道路硬化、能源清洁、环境美化、信息畅通等问题,使郊区农村面貌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发挥科技对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围绕着富裕农民这个中心任务,积极发展郊区二、三产业,支持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镇和新城有序转移,使郊区农民尽快富裕起来。

(13)积极稳步推动新城建设。新城建设是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保持后奥运时期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推进郊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重点建设好顺义、通州和亦庄三个新城。顺义新城要建设成为连接国际国内的枢纽空港,打造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临空产业中心和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新城要建设成为连接京津冀的枢纽,服务设施完善、文化产业发达、具有承接行政、商务、会展及城区人口功能的现代化新城区和综合服务中心。亦庄新城要建设成为首都重要的区域产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区、宜居生态新城。要做好11个新城特别是重点新城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高水准编制完成新城建设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和相关专项规划,为新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基础设施先行的原则,基本建立新城基础设施和与中心城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络体系。创新新城建设的开发体制和模式,认真落实新城建设规划,防止出现分散投资、分散建设和浪费土地的现象。要按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探索新城建设的新机制,为新城能有序引导中心城区产业、人口和功能的疏解打好基础。

(14)切实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实施《北京交通发展纲要》,加快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改造路面路况,构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形成与城市风貌相协调的立体交通体系,以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改造交通体系的各个环节,提升现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使城市交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交通拥堵状况有较大的缓解。加强水源、能源等工程建设,保证南水北调中线、西电东送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互联互通、安全稳定、公平公开、资源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加快实现“数字北京”的目标。积极探索城区危改模式,采取公共财政倾斜等多种政策引导措施,稳步有序推进危旧房改造,使“十一五”期间危改工作有明显的进展,使大多数居住在危旧房中的居民能够改善住房条件和环境,使需要保护的建筑、街区和旧城依法得到保护,努力实现古都风貌保护与危旧房改造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采取综合措施,统筹有序疏解中心城区人口。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南城的投入,从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入手,推动南城更快的发展。加快中心城区的调整优化步伐,加大对城市环境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治理力度,基本完成“城中村”的综合整治,推进城市功能拓展区的城市化步伐,为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加大管理力度,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15)切实提高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坚持依法、科学、从严、有序管理城市,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城市管理的作用。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明确各级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工作职能,建立市、区、街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切实增强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城市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落在实处。创新城市管理方式,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建立以人口、社会单位、环境和市政设施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数据信息库,推进城市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实现精确、高效的城市管理。切实把加强城市安全管理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建立城市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完善各类工作预案,建立健全相应的法规、规章,提高各级政府防范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增强城市减灾、防灾、救灾能力。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及时消除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切实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加大地下空间管理力度,不断提高运营的水平,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推进宜居城市建设

(16)认真做好人口工作。以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人口规模为目标,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力争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600万人左右。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有效手段,积极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口综合调控机制。从对居住场所的法治化管理和信息系统建设入手,结合城市环境整治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认真探索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新思路和政策措施,健全管理体制和协调工作机制,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升人口素质。认真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发展老龄事业、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切实保障老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权益。

(17)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推广应用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建设一批示范园区、示范居住小区、示范企业、示范村,推广典型经验,切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完善节水指标和水价体系,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引导全社会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和行为。积极调整用水结构,稳定工业用水,推动农业节水,增加环境用水,保证居民用水。开发利用再生水,严格控制超采、禁止滥采地下水,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建设节水型城市。严格土地管理制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基本农田,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完善土地市场,建立集约用地机制,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积极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管理政策,着力推动工业、建筑业节能,建立能源多元化供应体系,注重地热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等新能源、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搞好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努力排除能源安全隐患,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

(18)加大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环境污染防治力度,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争取到2010年城市环境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继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严格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治理城镇燃煤污染,加大扬尘污染和工业污染控制力度,使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切实抓好水污染防治,基本完成六环以内城市河湖治理,水体基本还清,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水系。建立和完善生态林、水源地补偿机制。加强对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对噪声、电磁辐射源和放射性废物的监管。加强城市绿化美化,扩大城市绿色公共活动空间,完善城市绿网体系。继续搞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重要水源涵养林保护工程和山区生态绿化工程,构建首都生态屏障。

七、积极深化各项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9)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把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来抓。要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的要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市级部门的“四分开”工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政府的公共服务框架,落实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的责任,提高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推进政府部门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政务公开,提高公务员素质,推进政府机关和公务员工作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融资行为。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建立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20)推进国有企业和公用事业等各项改革。加大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调整力度,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继续深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立健全非经营性资产的监管体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进一步规范劳动合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的发展环境,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不失时机地推进水、电、气、热等公用事业体制改革,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公共利益的关系,逐步建立公共服务产品价格调整机制,理顺公共服务价格,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切实为首都金融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与区县财政管理体制。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快首都信用体系建设。

(2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关注重大项目,提高吸引外资的水平,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首都高端产业的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和结算中心,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在京设立分支机构和总部,提升北京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支持鼓励和帮助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现代制造业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发挥国际交往中心的功能,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加强对外国驻京外交、国际组织、新闻、商务等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工作,积极举办各种有影响的国际活动,积极开展民间外事活动,切实提高北京的国际化程度。加强与港澳台地区交流合作,健全合作机制,提升合作档次。

八、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升首都公共服务功能

(2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转变文化事业的发展方式。注重现有文化设施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充分发挥国家大剧院、首都博物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在推进首都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着力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和活跃市民文化生活。着力扶持公益性、原创性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立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积极发展文化企业,重点培育发展一批综合性文化产业集团,努力建设全国的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画和网络游戏制作交易、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使文化产业成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型传媒的管理,确保文化市场的繁荣、健康、有序。抓住奥运机遇,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扩大北京的国际影响。

(23)推进首都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调整教育结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增加教育投入,健全公共财政对义务教育的保障机制,全面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全市免收杂费、书本费,对困难学生给予补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严格查处教育乱收费。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辐射,组织优秀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坚持内涵发展,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支持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效益和水平。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统筹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和示范学校。加强各类技能培训,加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推进城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积极推动学习型城市建设。加强科普工作,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反对封建迷信与伪科学,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养。

(24)积极发展卫生体育事业。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公共卫生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系、妇幼卫生保健体系,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规划医院布局,重点建立健全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实现“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目标。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卫生监管,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以及对广大市民的健康保障与促进能力,满足城乡居民生命安全和基本健康保障需要。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进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优势运动项目和竞技体育拔尖人才,力争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重大国际比赛上创造良好成绩。

九、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构建首善之区

(25)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按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格局,扎扎实实地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断创新政府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解决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发挥社团组织、行业组织、中介组织和公益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强化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工作。

(26)扎实做好就业工作。把创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作为重要任务,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劳动者培训体系,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对城镇失业人员、郊区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职工素质和劳动者素质。大力创造就业机会,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社区服务业和各种所有制的中小企业,大力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社区、村镇就业服务组织网络,完善并落实各项促进就业的政策,使就业困难人员能够实现灵活就业。健全劳动关系调整体制,建立失业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动创业工作,开展创业指导、创业培训以及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有创业需求的劳动者得到帮助,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27)建立基本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多层次、广覆盖,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在内的社会保障网络,使城乡困难群体能够及时享受到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支持企业、社区等各种社会力量开展多种形式的慈善活动,切实帮助困难群体解决生产生活问题。

(28)着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着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紧紧围绕服务群众这个中心,切实发挥城乡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着力完善城乡基层组织的工作保障机制,解决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工作条件,切实增强城乡基层组织管理社会、服务群众的功能。

(29)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公安政法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政治业务素质。按照“整体防控、精确指导、精确打击”的要求,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四张网为框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安全创建和平安建设活动,落实全面推进科技创安工程的任务,提高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建立健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长效机制,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不断巩固和发展首都稳定的大局。加强党对人民武装工作的领导,开展全民国防教育,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十、全力完成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任务

(30)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奥运会的筹办和举办期间的各项工作。按照“节俭办奥运”的方针,搞好奥运筹备工作和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高水平地做好安全保卫、媒体服务、志愿者队伍组织等各项筹办工作。全市动员,全力以赴做好奥运会期间的各项工作。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精心组织好奥运会的开幕式、闭幕式、火炬传递等大型文化活动,营造安全、祥和、欢快、热烈的氛围。精心组织好各种赛事活动,做好交通、通信、住宿、餐饮、医疗卫生、安全保卫服务和组织保障,为各国运动员、教练员及随行人员和各国朋友提供热情、周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同时,做好残奥会的各项工作。

(31)积极推进人文奥运工程,全面提升市民素质。紧紧围绕“人文奥运”,以创建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为重点,深入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开展文明礼仪实践,切实提高全体市民的文明素质。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全面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校园等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抓住影响首都形象的重大问题,下大力量加以解决,革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之风,营造热情友好、文明礼貌、健康向上、诚实守信、安全稳定的环境,向世界展示首都人民良好的精神面貌。

(32)在高标准完成奥运筹备任务的同时,切实提升首都各项工作水平。按照倒排工期的要求,认真查找各部门工作中与奥运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从每一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工作环节抓起。明确改进方向、改进的具体措施办法和时间要求,以此来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要加大城市环境整治力度,绿化美化家园,整治城市脏乱差现象,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升城市运行水平和文明程度。要全面提高安全保卫、医疗卫生、交通组织、电视转播、食品安全等工作,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奥运会需要的同时,全面提高各方面的工作水平。发挥奥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好奥运后首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问题。

十一、加强党的领导,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而奋斗

(33)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切实增强首都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拓展首都工作的新视野,探索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按照“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各级党委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关系首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确保中央和市委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

(34)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积极开展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立法工作,继续推进立法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不断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坚持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发展。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切实做好侨务工作和对台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健全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权威,促进司法公正。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全体市民的法律素质,尤其要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35)切实加强首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努力使科学理论成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全市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创造活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首善意识、法律意识和公德意识,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加大投入,加强理论研究和工作研究,切实提高首都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

(36)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政治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紧紧围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密切与人民群众联系这个核心,从调整工作职责、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把基层组织建设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干部管理由职务管理为主向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方式转变,健全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责绩效管理制度,不断加大干部培训工作力度,着力提高领导干部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管理水平。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完善为人民服务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廉洁自律,加大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求真务实,扎扎实实地推进首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一定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扎实工作,为全面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文档上传者

相关期刊

中共党史资料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