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以科学发展观促西部地区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考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
内容摘要:作为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的重叠性区域,西部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西部地区协作为关键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重建;科学发展观
西部地区既是国土广袤、资源富集的地区,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既是大江大河水源涵养地、流域生态屏障区,又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作为经济落后与生态脆弱的重叠性区域,西部在一定时期内将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的巨大矛盾和冲突。如何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推进生态环境重建,是西部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一、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
西部开发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经济社会开发,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开发。五年来,西部大开发取得了阶段性的重要进展,但在实施可持续道路上,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两大难题。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将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惟有如此,才能实现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属于经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大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中国绝大多数的贫困人口都生活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五年间,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发展速度都超过了自己的历史最高水平,各省经济在绝对量上都有所增长,尽管如此,东西部差距仍在继续扩大,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从gdp增长率差距看,1998-2002年4年间,西部与东部的增长率都有很大提高,但西部与东部增长率的差距却由2.54个百分点扩大到8.39个百分点。从人均gdp看,西部人均gdp2002年比1998年增长33%。而同期东部人均gdp却增长41%。从外贸和吸引外资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尽管西部地区实际吸收外资连续4年保持平稳增长,但与1999年相比,2003年西部地区在全国进出口和实际吸收外资中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5个和1.4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地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西部地区惟有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才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才能为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撑。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将地区差距扩大的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并促使其朝不断缩小的方向转变,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2.属于生态脆弱地区,生态重建责任重
西部地区大多处于黄河、长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关键地区,既是生态脆弱地区、生态敏感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区,也是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建设的重点地区。在西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脆弱区内进行开发,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造成新的环境破坏,使生态环境更为恶化。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现状看,已面临着一系列的生态破坏及退化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土地退化现象严重;植被稀少、森林草原大面积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而恶化;生态景观单一、缺少生态屏障,沙尘暴发生的次数逐年增加、影响范围逐年扩大等。
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是制约西部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大大降低了环境容量,缩小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限制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西部地区处于我国的江河源区及其上游地区、西北季风的发源地或上风口,对我国其他地区的生态环境有着极大的跨区域性影响。因此,加强西部地区生态重建,不仅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全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中,西部地区仍然面临着生态重建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必须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根本和切入点,努力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都要落脚到发展上,没有发展,其他一切都谈不上。科学发展观,是要以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只有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社会其他各个领域共同发展的关系,处理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相互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相互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双重重任,如何实现二者的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展,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西部地区来说,要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重建过程中的矛盾,实现二者的协调、有序和共同发展,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就必须树立“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的思想。“在发展中重建”要求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支撑,通过经济发展带动生态环境重建;“在重建中发展”要求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切入点,通过生态环境重建促进经济发展。“在发展中重建、在重建中发展”深刻的把握了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关系,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是西部地区真正意义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坚实根基,也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促西部地区发展与重建良性互动的对策建议
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促进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实践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为根本、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西部地区协作为关键点、以法制建设为保障,全面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
其一,科学发展是根本
科学发展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根本。科学发展的基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可持续发展本质出发,转变需要以下几方面的努力:一是从片面强调数量和规模转到强调质量和效益上来,注重经济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二是从依赖资源、资金、人力的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学习型社会;三是由资源高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最大限度实现资源的良性循环和高效利用,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增长方式转变体现着新形式下工业化道路和城镇化道路的重新选择,增长方式的在转变将从发展模式、运行机制上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开辟道路。
其二,科技进步是核心
依靠科技进步,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核心内容。西部地区要实现经济的高效、快速发展,要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以及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问题都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一方面,依靠科技的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提高植被的成活率,植被恢复的免灌技术,植被恢复中的虫害、鼠害防治等,以提高生态建设的效果。因此,西部地区要鼓励科技创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具体而言: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从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到应用研究的多层次的科研网络,为大量科技成果的脱颖而出,从组织上、制度上提供保证。同时要重视人才资源开发,重视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技、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
其三,西部地区的协作是关键
西部各省区的协作,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关键环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是西部地区向现代化建设目标推进过程中的两大基本问题,也是一个各方面都看重和敏感的问题。在战略开发和产业发展中,必须先解决好这些问题,尤其要处理好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做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进。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历史上的客观原因、地方观念的差异以及行政区划分的割裂,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的协作上还有诸多矛盾。在实践中,因为利益分割、市场竞争而引发对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的掠夺性开发,从而造成资源浪费和破坏的例子并不鲜见,不仅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后劲。为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各省区要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加强分工与协作,摆脱狭小的局部利己意识,特别是不同行政区划内的毗邻地区,在资源的共同开发、环境资源的保护利用上要从大局出发,搞好协调、谋求共同发展,以促进西部整体可持续发展。
其四,法制建设是保障
加强法制建设,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良性互动的基本保障。加强法制建设,不仅能为生态重建和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而且能为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重建的良性互动,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制定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立法应在不违反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基础上制定,要体现资源合理有效开发利用与保护原则,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原则。根据西部地区生态保护现状,应把防治水土流失、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纳入法制的轨道;制定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能源开发、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立法建议制定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管理、长江污染物清理管理等法律、法规;此外,还应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保障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以保证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