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五中全会心得体会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五中全会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金秋时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在北京胜利闭幕。

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

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时期:“十一五”时期的历史方位

“关键时期的一次关键会议”——这是舆论对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基本定位。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

号角。

弹指之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即将过去。“十五”时期的中国,以举世瞩目的成就赢得全

世界的赞叹。“十一五”时期能否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为下一个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对于能否实现

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年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

这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第一个“五年时期”。如何适应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在经济全

球化的大潮中趋利避害,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继续乘风破浪?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重

要课题。

这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后的第一个“五年时期”。一些国家、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

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

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面对战略机遇期,我们耽误不得;处于发展关键期,我们失误不起。五中全会在深入分析今后一个时

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后,突出强调我们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一五”

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灵魂

“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由理念全

面转化为实践的第一份“五年路径图”。针对“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全会突出强调,要坚

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的轨道。

发展取得的成绩,让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发展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让我国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暴露无遗。不断拉大的城乡差别、区域差

别,严重制约经济社会更快的发展。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单纯追求增长规模,经济质量和效益低下,生态环

境遭到极大破坏。重大安全事故接连发生,安全事故损失已占全国GDP的2.5%……

坚持不同的发展观,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前景。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

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

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这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传递出的鲜明讯息。全会突出强调,坚持以人

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五中全会对“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6个“必须”:必须保持经

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

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并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

以人为本:提纲挈领的发展本质

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强调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

亮点。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党的十六大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到十六届三中全

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大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

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从

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嘘寒问暖、解困救急,到有关部门频频出台便民利民举措;从全国28个省区市免征农业

税,到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仅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地位观

产生深刻的影响,更在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引发广泛的变化。

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最广大人民,发展的成果必须惠及最广大人民。专家指出,虽然近年来我国各项事

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坚持以人为本,亲近民生、关注民生

,对“十一五”的中国而言,仍然是紧迫而现实的重大课题。

5年前,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发展经济的出发

点和归宿。”5年后,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

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

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就业、教育、卫生、公共安全等人文和社会指标,正引人注目地出现在规划编制者

的视野。

和谐社会: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

“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缓解

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

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

了具体部署。

当前,我国正经历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面临大量复杂的社会矛盾。收入差距拉大的现象

日益引人关注,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屡见不鲜。少数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人民内部矛盾,甚至发展成为群

体性事件。

从党的十六大鲜明提出使“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到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任务;从今年2月,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深刻阐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

要工作,到五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思路和举措……回顾这一发展轨迹,人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

践的新阶段。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五中全会从这6个方

面,对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规划。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基于对国情、民情的深刻洞察而作

出的重大部署。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经济、政治、文化的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的四位一体,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在达

到新的高度。

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推进器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让人印象深刻。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一种现象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

,几乎所有药物专利均为发达国家拥有;DVD行业,大批企业交不起国际专利费而纷纷倒闭;汽车制造

领域,真正的国产车仅占10%。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

端位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

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

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

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

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

,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

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

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使得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的重大战略更加系统、更加具体。

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工作迈入新境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五中全会公报中的这一表述,引起

不少人的关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近年来粮食产量连年下降、农民收入徘徊

不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的严峻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对农业实行“多予、少娶放活”的方针,并迅速

出台了一系列重农、惠农的政策。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长12.5%,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收入的增长幅度。

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

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

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

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这意味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也将进入加

速发展时期,城乡差距有望逐步得到缩小,农村面貌将迎来新一轮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攻坚: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寻求突破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历经20多年的改革开

放,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关键时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为古老的中国注入了强大发展动力。然而,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

还很不完善。两年前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精神,作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对新

世纪新阶段的改革开放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

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一系列改革举措的相继出台,使得2005年成为“改革攻坚

年”。

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

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

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全会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加快金融体制改

革,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完善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等7个方面,对攻坚阶段的改革作出具体部署。

全会同时强调,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联系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我们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着力提高

对外开放水平,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谈成绩,实事求是;讲问题,切中要害。五中全会会场内外,求真务实的清风扑面而来。

全会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强调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

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理智、清醒的科学态度

诞生于民族危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在80多年的风雨岁月中,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六

大告诫全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以为总书记

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永不自满,永不懈担

强烈的忧患意识,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科学

分析与正确判断。总书记强调,“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

挑战的环境,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我们要牢牢把握和

切实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心存忧患,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居安思危,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一

五”规划目标,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

发展的水平。

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使命的清醒把握,是中国人民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