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心得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开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
六中全会提出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开拓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视野。
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和谐的关系。可见,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和谐社会的构想,已经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构想之中。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根本保证,是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力;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大力帮助人民消除城乡对立,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时时处处、千方百计地巩固党同群众的联系,等等。列宁关于社会主义主要特征,特别是落后国家革命成功后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应当是什么样的论述,包含了和谐社会的构想,包括了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含义。
在新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他明确指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不断增长的需要与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是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我国社会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社会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要坚持人民民主,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等等。同志的这些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和谐社会的设想,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更为具体科学的认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独创性的科学概括,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及主要特征的新论断。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及其主要特征的认识。同志认为,要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等等。这些都包括了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体内容的论述。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新要求,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性质,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阐述无疑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本质及其主要特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开辟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
关于社会主义的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如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一样,经历了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最初认为,社会主义应该脱胎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应该是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崭新的社会形态。至于非资本主义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和途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仅仅作了一般性的理论提示。
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列宁和俄国共产党人先后进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初步形成了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些正确构想。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领导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虽然在社会主义建设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课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深刻总结了苏联和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的经验教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基本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发展动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崭新道路,形成了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指导思想,把发展提到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高度,强调发展要有新思路,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要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指导思想有了新的升华。
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科学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基础上,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把握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各种共同性问题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任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晰的蓝图。这些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指导思想。
三、丰富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从党的执政使命和执政理念的高度,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这个重大课题作出了明确回答,丰富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理论,提升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水平。
中国共产党要实现执政使命,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就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主要议题,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的地位,要求全党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全党同志就必须按照六中全会的要求,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的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