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班级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分析论文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班级的管理工作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新世纪对人的基本素质赋予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内涵。21世纪的一代新人,应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做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尤其是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待生活积极主动,乐观向上,自尊、自信、自律、自强,有迎接挑战的勇气;具有关爱和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能力;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等。为此,在近几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的教育原理和适当的教育模式进行了下列尝试:

一、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提高自身心理健康修养

教师职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职业。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的乐观、豁达、宽容、富有同情心等情绪特征对学生的影响极大。教师心理健康,可以使自卑怯懦的孩子昂起自信的头,使孤僻多疑的孩子绽开笑脸,使暴躁易怒的孩子拥有平和的心态……相反,教师遇事急躁,学生情绪就不稳定。教师心里不健康,会把不良情绪带到教室,甚至采取不正当的方式惩罚学生。鉴于此,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成为我近几年做好班级工作的起点,首先,不断要求自己学会解除或缓解高压心态,不再主要以学生分数论成败;第二,努力培养自己高尚的爱生情怀,时刻提醒自己要公平、公正地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三,学习先进的教育艺术,掌握先进的适合当代学生特点的教育方法;第四,学会把办公室当作“教师心理健康成长的工作坊”,经常把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与其他同事讨论。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积累使自己的心里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管理工作的理念和方法,我适时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方法在班级工作中取的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二、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教育环境

良好的课堂环境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要使课堂气氛和谐、宽松,教师要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走上讲台的时候,如果精神焕发、情绪饱满,讲话铿锵有力,学生听课的情绪也会为之一振,并会以高度的注意力、愉快的心情听课。反之,若教师无精打采、随随便便,学生也会情绪低落、心不在焉。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的特点,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群体活动中主动交流,寻找时机进行自我表现。教师应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注意建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重视师生之间那种积极、融洽的情感交流。在这种情感交流中,学生表现出对教师充满期望和信任感,学生就较容易把这种潜在的情感意识转移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学习情绪,产生一种自觉进取的健康心态,个性品质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三、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点击阅读全文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把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办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三个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教育目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均比较突出,班级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细心观察,早发现、早引导,及时地调整问题学生的心态,引导学生理智健康的选择人生之路。但是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级不仅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集体,还是学生生活的集体,班主任就像是一位大家庭的家长。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石。在这个大家庭中,要遵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重视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做到尊重需要,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因为尊重学生,会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也就让学生对班主任、班级有了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种心理动机之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展开。一旦学生有了思想问题甚至是解不开的情结,在尊重班主任、敬爱班主任的心理动机之下,就会愿意接受班主任教师的劝慰,打开自己的心结,乐于沟通,学生也会在班主任教师的关爱之下,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健康的危机。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尤其是班级里的所谓“后进生”,更应该得到班主任教师的尊重。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过多地批评与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找出问题的原因,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和问题家庭有关,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者是父母的疏于管理等,因此还要与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尽量地弥补原来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的老师,而班主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这样的学生,只有教师理解了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才会理解教师,这样才会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又牢固的师生关系,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环境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思考(8篇)

第一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问题与措施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应当认真研究和分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规律、学生心理特点,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建强队伍、创新方法、形成合力,大力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当前,因学业、生活、情感、就业等情况导致心理问题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他们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到当事人的健康和生命,也严重影响其父母、亲朋好友以及师生的身心健康;不但给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也给高校、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隐患。近年来,各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在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同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研究分析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深刻探究适应大学生需求的对策措施,加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1.思想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点击阅读全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意义

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和教育特点,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培养小学生正常心理为目的,以培养德才兼备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班级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班级管理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培养

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尚不成熟,处于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对老师有一种盲目的崇拜,作为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点,不断对小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1.2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创建团结向上的班集体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当前,由于独生子女多,他们在家庭中大都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与他人沟通的能力,缺少坚强的意志品质,也不会懂得关爱。在班级管理中,只要善于抓住机会,不断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小学生就能学会关爱他人,关心集体,成为一个能担当、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从而有利于创建和谐的班集体。

点击阅读全文

200年学校心理咨询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以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为目标,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精神,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加强每月最后一周心理健康班会课的指导与研究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3、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作用,并对他们进行培训。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