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本科医学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心理学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987年卫生部规定医学心理学要成为医科院校的必修课。近30年来,我国卫生医疗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但医患关系紧张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医患沟通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医学心理学课程的研究内容之一,也是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理念。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是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和发展医学生的相关人文素质,对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关系,意义极其深远。
一、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引发的对医学心理学的思考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为提高全球医学教育质量,制定出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标准要求本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环节必须将医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二者并重起来培养,同时,还应建立与现代医学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交流与沟通技能项目在该标准中被特别重视,并独立作为一大领域,共设9条标准,主要包括与病患及其亲属、同事和其他专业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表达能力等。为促进中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规范医学教育管理,我国于2002年成立“医学教育标准课题组”,研究与思考我国医学教育标准的问题。2009年9月,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对照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分析中国医学心理学教育的现状,发现我国医学心理学教学与医学教育标准的要求确实存在较大差距。
(一)学科定位不准
为了临床专业学生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考试,目前我国医学高校的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主要按照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考试大纲》的要求来设置,涉及八大部分内容:绪论、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心理治疗、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其中,医学心理学基础、心理卫生、心身疾病、心理评估和心理治疗(尤其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占了很大篇幅,而与医患沟通极为重要的医患关系和患者心理问题等内容基本不讲授。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形成与病人、同事的沟通能力。这说明,我们花费较多时间讲的神秘内容与教育部、卫生部要培养合格医生的目标没有太大关系,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定位与教育部和卫生部的要求是脱离的。
(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
1欧、美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般说来,世界医学教育体系分为北美模式和欧洲模式。北美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欧洲模式以英、法为代表。
1.1美国医学教育体系
美国医学教育体系以本科后教育和精英教育为主要特征,属于大学本科后教育,即完成综合性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进入医学院校学习。实行八年制培养模式,建立分级和四年制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即“4+4”模式,先四年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四年医学院校学习,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特别重视培养学生临床能力与科研能力。实行精英教育,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入学必须参加统一的医学院入学联考(MCAT),内容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同时必须通过专家委员会的面试。同时有相应的行业组织制度——全美医学院校资格认证委员会医学教育联络委员会(LCME)评估认证医学教育资格,美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组织全美医师执照考试(USMLE),美国医学学科理事会(ABMS)负责颁发全美统一的各专科住院医师培训与资格证书。
1.2英国的医学教育体系
在英国,医学委员会(GMC)负责管理高等医学教育。医学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高等医学教育,而且医学教育有相当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对医师注册制度、对学校的医学教育、学位授予和行医必备条件都有明确的规定。英国医学院校实行自主招生,规模由政府宏观控制。根据学生的入学申请、高中毕业成绩(A-level)、面试表现等录取学生,特别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综合素质考察要求较高。英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学制通常为5年,毕业授予内科、外科学士学位(MBSS),经过1年实习,实习合格者再完成2年的医学轮转,然后接受2~3年的专科培训,才可称为全科医生或专科医生。英国医学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对学生的知识技术、工作态度、临床技能、以及学术水平等都有严格的考核程序,考核结果作为遴选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的依据。
前言
在我国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医学教育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而要想充分发挥出医学在保护与促进人类生命健康上的作用,就要求高等医学教育承担起培养医学人才的重任,并逐步提高医学人才的质量,为满足当今医疗领域的实际发展之需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因此,实现中外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对比研究,对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落实学制改革、提升人才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理论综述
首先,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主要类型为:关于医学教育学制上的定位,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其高等医学教育在学制的划分上存在着明显不同,大体上可划分为如下四类:第一,英式学制。指的是五年一贯制学制,是从高中毕业生中来实现招生,学制为五年,其中前四年为理论学习,最后一年为临床实践,在英联邦国家如英国以及新加坡等都是实行这一学制,授予的学位为学士学位;第二,德式学制。招生范围为高中或者是专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制为六年,共分为三个学习阶段,前期是基础课,中期以临床专业理论教学为主,后期为临床试验阶段,通过者予以博士学位,在当今的欧洲国家如希腊、荷兰等都使用这一学制教育;第三,俄式学制。其与德式学制一样,都是六年一贯制,区别在于招生上是从高中毕业生中进行招生,分为前三年的前期教育与后三年的专业教育,在毕业后授博士学位,然后在毕业后一年内进行临床实践,通过国家考试以后授医生资格证书,在当今的乌克兰等国家实现这一教学学制;第四,美式学制。这一学制的特点是以“4+4”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前四年为前期教育,后四年为医学院教育,毕业后授予博士学位,在当今的美国以及韩国等都使用这一教育学制;而在医学教育中,超过六年以上的教育(包括六年)被称之为长学制。其次,影响学制的主要因素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需求、医学专业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世界范围内医学教育体制包括学制改革的进程与发展趋势等。
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的现状
自鸦片战争开始,带徒培训成为了我国培养医药人才的主要途径,而在中西方教育相互渗透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带有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医学教育学制,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才正式形成。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逐步形成了带有中国特色的学制,采用的学制层次较为丰富,目前主要有3、5、6、7、8这五种学制层次。而其中七年制医学教育学制开始于1988年,最初以十五所医学院校为试点,毕业授予硕士学位,直到2001年这一学制开始普及,包含了52所高等医学院校,为培养医学专业综合型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而八年制医学教育学制最初在北京大学等三所高校试行,到2004年扩展到了12所。目前,我国总共有超过了一百五十所医学院校,而一般都是采用两种或以上的学制,其中以三年与五年这两种学制为主,有近百分之九十的专业人才是由这一学制教育所培养的,因此,这一学制是我国的主要医学教育学制。
1高等医学教育学制改革的必要性
1•1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1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近10年的经济增长率持续保持在7%以上,1998年我国的GDP为76483亿元,人均GDP为6392元,2001年GDP达到95933亿元,人均GDP已达到7911元,分别增长了25•43%和23•76%,部分地区人均GDP为3000美元~4000美元,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8•92元,1999年达到5888•77元,增长了7•86倍。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686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2366元,我国正由温饱型社会转向小康型社会,人们更加关注生活质量和健康。同时,人们的生命权与健康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1•1•2卫生总费用增长,个人卫生消费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6•71元,1999年达到245•59元,增长14•70倍。人均卫生总费用也呈明显增长趋势,1990年为64•98元,1999年达331•88元,增长5倍多,反映出卫生消费水平的提高。据研究,人均GDP每增加1%,卫生服务消费就增长1•04%。研究还表明,我国人均GDP与卫生保健费用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回归系数为1•2094。这表明,人均GDP增加1元,人均卫生保健费用则相应增加1•2094元,高于人均GDP增长。我国卫生总费用和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明显高于国内GDP的增长速度,表明我国卫生消费能力、卫生消费水平与卫生需求正在加速增长。
1•1•3年均递增约1•20%。据预测,到2015年,人口将增加21•56%,众多的人口数量将会形成巨大的卫生服务市场。其次,人口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有着较高卫生消费能力的城镇人口比例持续增加,1988年为26•21%,1998年为32.00%,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42•41%。再次,有着较强卫生服务需要的老年人口比例持续增加。1988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为5•53%,1988年达到6•98%,已接近世界老龄化社会标准。未来25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将由7.0%上升至13•5%,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将由1•29亿增加到2•88亿,比目前增加1•24倍,这些变化都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
1•1•4科学技术发展21世纪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周期缩短,而生命科学知识更新的周期更快。同时,知识的内涵扩大,深度增加,学科出现交叉、融合与综合化的趋势;进入21世纪以后,医学生命科学作为领头学科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医学高科技手段将广泛应用,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将进一步发展,这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学生的学习需求
毫无疑问,医学生才是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如果教育改革的措施不能有效解决学生需求的问题,即使教育改革的措施非常完善,也不能解决教育改革的根本问题。衡量医学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正是医学生对改革的措施接受与否、适应与否以及能否从中得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在信息化飞速发展、大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加强的今天,医学教育改革更应该以学生为本,倾听他们的声音。
1.1专业学习方面的需求
教学内容。本科阶段医学课程的整合需要更加合理,课程的安排也需要更加科学。一方面,医学基础课程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学科之间脱节,知识衔接不够,不能发挥各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目前医学生的科目安排不尽合理,在新形式下,作为医学生,不但要学习治疗具体疾病,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更要懂得预防、康复、心理、社会等学科的知识。教学方法。虽然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已经有所改观,但是新的教育模式却没有很好的建立,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参与程度仍然不高。医学生更希望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交流的平台,甚至是一个可以展现自我的舞台。在教师必要的理论教学之余,医学生需要有自己提出疑问和发表看法的空间。建议加强小组教学,积极开展PBL教学模式,运用模拟病人等手段,为学生自主、独立、创造性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医学生对于增加实习课程时间和早期接触临床机会的愿望非常强烈。实习课程和早期接触临床不仅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学习视野,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同时,医学生需要更多的教师资源和图书资源来帮助他们获取有用的信息。
1.2能力拓展方面的需求
交流与合作能力的锻炼。良好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不仅是本科阶段医学生更好发展自己的需求,而且是医学生将来作为医生的必备能力。医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实践机会培养自己的合作交流意识以及更宽泛的平台来锻炼自己的合作交流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锻炼。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和要求之一,因为大学生在踏上社会之后,在平常的工作与生活中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相对于其它显而易见的基本技能,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往往易于被忽视。为了更高效率的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更好的应对将要遇到的各种复杂情况,医学生需要相关方面的训练和指导逐渐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获取者和管理者。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良好的分析综合能力对医学生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批判性思维和科研素养。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无论是对于大学生能力、个性的全面发展,还是大学教育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医学的发展历程提示我们,敢于质疑,善于突破对于从医和医学研究至关重要。医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就逐步训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并且有意识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以培养自己的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