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标准化统计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各有关单位:
为加强我国卫生统计学术交流,探讨卫生统计新理论、新方法,促进卫生统计信息与相关卫生研究领域的密切结合,提高统计理论方法在卫生管理与科研的应用水平,中国卫生信息学会拟于今年8月份召开“*中国卫生统计学术交流大会”。应邀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各级卫生行政部门、高等医学院校、各类卫生服务及科研机构。现将大会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卫生统计学研究的现状与挑战
2.医学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3.卫生统计规范与标准化研究
【摘要】目的:探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护理中使用急救护理流程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在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用常规急救护理措施,观察组用急救护理流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救治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CT检查时间、入院至开始溶栓时间均短于对照组,静脉开通时间、确诊时间均早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护理中用急救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救治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推荐在疾病护理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脑卒中;急救护理流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救治时间;不良反应;满意度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一种疾病,大多数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神经功能缺损,有70%~80%的生存者存在偏瘫症状,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急性脑卒中疾病的产生与脑血管破裂及阻塞后而引发脑组织出现弥散性及局限性损害有直接关系,临床症状为口歪眼斜、语言丧失、昏迷、智力障碍及半身不遂等症状,疾病进展较快,死亡率高并且预后治疗效果差[1]。为了确保急性脑卒中患者能够快速恢复健康,应将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疾病护理中,以提升疾病预后治疗效果[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月-2020年11月在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均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疾病诊断标准;发病时间<3h;无癫痫发作史。排除标准: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恶性肿瘤;传染性疾病;静脉溶栓治疗禁忌证。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年龄51~83岁,平均(65.6±3.5)岁。观察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52~85岁,平均(66.5±3.8)岁。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活动知情,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精神科护理工作在临床上具有特殊的工作性质,由于患者病情存在无法预计的变化,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而且现代医疗技术有限,导致护理风险无处不在。精神科患者在多个方面存在异常表现,如认知、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等,住院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科室的患者。但护理风险和患者发生不良事件是能够预防的。标准化管理是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方法,有利于护理人员早期采取干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本研究选取我院612例神经科患者实施标准化管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诊治的612例神经科患者资料,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CCMD-3)诊断标准。其中男256例,女356例;年龄20~64岁,平均(53.2±2.6)岁;将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64例)和观察组(3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风险分析
1.2.1护理人员因素
摘要:目的:探究在普外科护理实习带教过程中标准化病人的实际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接收护理实习生共128名,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64名实习生均实行常规带教方法,实验组64名实习生在传统带教方法基础上实行标准化病人带教。最终观察两组实习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结果:实验组实习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强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病人在普外科护理实习带教中起到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借鉴和推广。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普外科护理,实习带教
在临床护理专业中,实习培训是重要的教学环节,这对学生的就业影响较大。在实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将直接影响高校护理生的教学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如何有效提升高校临床护理的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一批能够适合时代需求发展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理论课题,而标准化病人能有效地缓解这一矛盾。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普外科室在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接收护理实习生共128名,两组实习生在年龄、学习能力和护理知识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一、资料与方法
1.严格规范工作流程,制定标准规范:供应室消毒作为医院无菌医疗器械的供应中心,保障无菌物品质量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提高无菌物品质量能够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率。因此,需要严格规范操作流程,加强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保障医疗安全质量。另外,供应室建立感染监控小组,成员主要由护士长和具备较强责任心的护理人员组成,主要具备监督、感染管理以及指导等职能。细化并分组落实回收、洗涤、组装、消毒、灭菌、敷料制作、存储以及监测等工作,严格把关,各尽其责,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职能。加大护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在医学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医疗器械设备不断更新的环境下,供应室专业化与机械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因此,供应室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护理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医院感染、消毒隔离、机械物品以及电工等方面的知识。因此,要注重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组织其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方面的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无菌技术、消毒灭菌观念,并提高规范化操作自觉性;另外,还可通过举办相关专业知识讲座等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定期考核护理人员,进而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操作水平、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加强重复性使用器械质量监督:供应室必须对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灭菌工作做到彻底到位才能真正做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
2.护理人员对重复性利用的器械要进行定期检查、抽查,一旦发现器械消毒质量不合格,立刻采取妥善措施进行处理。另外,严格根据标准规范加强器械清洗到包装检查,严格监测消毒灭菌物品和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医院感染率。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由医院供应室管理人员和病区护士长组成消毒合格检查监督评价小组,检查记录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前、后的消毒物品消毒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情况,对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情况进行考核,每天统计消毒合格率,以原卫生部2009年颁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作为评定标准,该项工作由供应室管理人员具体执行;护理人员业务知识考核内容依据供应室相关工作技术知识和技能考核评分,总分100分,≥90分为优秀,60~89分为及格,<60分为不及格,每个季度考核1次,由护理管理部负责执行。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实施科学管理前后的消毒合格率比较实施科学管理后消毒合格率为100.0%(1245/1245),高于实施前的90.2%(985/1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科学管理前后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及业务知识考核情况实施科学管理后,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评分和理论知识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不仅是医院中各种受污染的非一次性使用物品集中的主要场所,还是各种无菌用品的供应基地。医院消毒中心工作质量的高低与医院感染控制水平关系密切,供应室消毒工作质量的高低离不开科学管理;因此,为有效控制院内感染,需要促进消毒供应中心的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管理,并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素质。在各个工作岗位通过实施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效保障各个消毒环节工作质量的均一性和稳定性。在医院供应室实施科学管理的关键在于对供应室实行合理布局,其能够保障设施安全,并对空间实现合理充分的利用;消毒时要对重复使用的器械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并需根据器械的用途、材质等进行分类清洗和消毒。本研究结果显示,供应室实施标准化科学管理后消毒合格率、护理人员规范操作情况和业务知识评分都有显著的提升,表明实施标准化的科学管理,可有效提高医院供应室工作质量。本院供应室通过制定健全的规范管理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明确划分供应室布局以及加强质量监督等方法,实施科学管理后显著提高了消毒合格率,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规范操作和理论知识水平。综上所述,在供应室消毒中应用科学管理能够显著提高工作质量,为临床治疗中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治疗效果奠定基础,应该继续研究。
作者:王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