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病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护理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自1860年南丁格尔创办第一所护士学校开始,护理学通过不断地实践、教育、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和实践体系,最终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关键词:护理学病理学思考
护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课程分为护理基础课与护理专业课。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课;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等为专业课。其中专业课自课程出现起就带有明显的护理学的特征是紧紧围绕护理学的需求展开的,而其中的基础课课程最开始都是起源于临床医学带有明显的临床医学的特征。所以在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怎样将带有临床特点的基础课进行改革,更好的为护理实践是护理专业教师一直在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桥梁课,是护理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国内外的护理学教育中,在不同层次的护理学教育中,都开设了病理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在我国2015年护士执照考试中更是加大了病理学的比重,凸显出病理学这一学科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如何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
1教材方面
如上文谈到的,很多护理专业基础课最开始都是为临床医学服务的,教材也是按照临床专业的需求来编写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护理专业病理学教学都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的教材,在教学中未突出护理专业的培养需求;在护理学实习中病理学与护理实践脱节。因此想要改进护理学专业中病理学教学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对护理专业的病理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进行改革,根据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取舍及改编,突出护理专业的需求和特色。帮助学生利用所学的病理学知识,观察及分析病情变化,推导病变可能会引起的身体反应和情绪变化,借此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进入临床后能够更自觉地与医师配合,指导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在教材编写中注意以下原则:①简化病理变化的镜下所见部分,突出大体表现;②简化病因和发病机制,突出临床与病理联系,并相应增加与护理专业有关的内容;③强化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突出病理变化与护理实践的联系。
2课程设置方面
讲述神经系统疾病时,就从神经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神经生理学到病理学,令学生对人体各器官系统有了整体的概念,从前所学的也不再是各个孤立的学科了,而是被有机地整合起来,有助于形成更加完整的知识构架。由于这种模式打破了学科界限,因而也被称为系统整合课程。这种教学模式能显著调动学生主观学习的兴趣,但是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而且由于与长久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差别较大,学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国内一些知名的医学院已经开始试行这种系统整合型课程,而且越来越成为医学院校课程改革的主流趋势。以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为例,他们将系统整合课程安排在八年制教学的临床医学阶段,包括了临床外科学总论、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10大块内容,涉及到了组织胚胎学、解剖、病理、病理生理、医学影像、内科、外科、神经内科等十几个教研室。
通过课程改革,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学能力,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医学教学也不再是以前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而本校也在八年制教学中开展了以神经系统为主线的多学科联合教学课程,其中整合了神经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物学等学科,以疾病为基础,授课期间穿插了各个学科的内容。课堂内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条条框框,而变成了一个个鲜活的病例,从解剖学、组织学基础到疾病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内容十分生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授课效果也要远远优于传统的授课方式。
学生变得勇于提问,也会更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并从教员那里得以求证。从教员角度来讲,对主讲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前需要进行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各种资料,对于授课内容要十分熟悉。教员不仅要起到良好的课堂引导作用,而且还要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其中花费的精力要远远多于传统教学。在临床教学中可以实行系统整合课程,在基础医学中同样也可如此。病理学的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内容,然后安排一定的课时观察病理切片。
由于组织学课程与病理学并不安排在一个学期,学生在学习病理学时由于已经记不起正常组织学的特点,所以在观察病理切片时学习效率较低,疾病的病变特征很难记得住。在系统整合课程中,可以将病理穿插安排到组织学、解剖学甚至生理学的内容之后,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详细介绍其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组织学特征以及相关疾病的特点。而病理学实习部分中,可以将常规HE切片转换为数字切片。这样整个器官从正常到异常,条理和逻辑性强,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能加深理解,前后所学的内容不会脱节而不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
作者:陈颖郑唯强郑建明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病理科
关键词:乳腺癌;病理学
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而位居第二位,且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据上海市统计,乳腺癌发病率已从1972年的17/10万上升至1993年的37/10万。近年来,在有关乳腺癌的病因、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及乳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变化等的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关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需要病理科、外科和放射科医师的紧密协作:以往的早期乳腺癌病人多因能触及肿块,而肿块较小,被认为尚处于临床早期,实际上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应是针对在临床上触及不到肿块的乳腺癌病人而言,即亚临床状态。乳腺X线检查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重要方法。某些临床触及不到的病变,在X线片上可表现为小结节、微小钙化或局限致密区,结合病理学检查可在这些病变中发现早期乳腺癌。乳腺X线立体定位穿刺活检是90年代开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是在常规乳腺X线片的基础上,通过在电子计算机立体定位仪的导引下,将乳腺穿刺针直接刺入可疑病变区,取得活体组织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该技术具有先进、定位准确、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病人痛苦小,准确率高的优点。应用此技术为常规检查无法确诊的某些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对病理医师来说,该技术的优势在于弥补了外科切取活检和针吸细胞学检查定位困难的不足。由于所取标本有一定体积,组织量多,可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所以价值颇大,既可为临床基础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又可望提高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水平。
立体定向进行乳腺活检的方法也在日益更新,如由传统的传统针芯活检(conventionalcorebiopsy,CCB),真空辅助针芯活检(vacuum-assistedcorebiopsy,VACB)发展到今日的高级乳腺活检(advancedbreastbiopsyinstrumentation,ABBI)[1]。ABBI具有一次性取材,组织块大且结构完整的特点,可使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大大提高。相比较而言,传统的细针穿刺活检只能依据细胞学特征做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检查不适用于判断肿瘤边缘是否切除干净以及不典型增生、放射状疤痕的诊断。
病理学上,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ADH)与导管内癌(DCIS)、小叶不典型增生(ALH)与小叶原位癌(LCIS)的鉴别一直是一个难题。严格来说,ADH增生的单形性圆形细胞累及的导管或聚集的小导管横切面不应超过2mm,有时肌上皮也参与增生。当增生时导管内有少量癌细胞特征出现,而整个结构仍象典型的导管内上皮增生时,仍应诊断为ADH。按Page等的标准[2],DCIS应至少在2个导管腔内具有下列特点:(1)细胞一致性;(2)细胞之间腔隙圆而规则或形成微乳头的细胞形态一致;(3)细胞核深染。ALH与LCIS相比细胞较粘着。ALH往往只是部分小叶单元被累及,而LCIS常累及1个或多个小叶单元的大部分。ALH腺泡腔不完全消失,仍清晰可见,而LCIS腺泡腔常完全消失。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在形态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且有报道在ADH中发现部分上皮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因此从形态上鉴别不典型增生与原位癌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摘要:本文介绍了发展精神病理学兴起的背景、研究主旨、领域划分等,重点评价了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包括部分总体参数建模、阶段特征模型、动力系统模型和主体——客体相互作用模型等建模方法。本文认为发展精神病理学不仅是儿童发展研究的重要应用性分支学科,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对儿童发展研究的其他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一、发展精神病理学的兴起
“发展精神病理学”这一术语缘起于20世纪70年代Rutter和Garmezy所写的一篇文章:《发展病理学》[1]。它是一门从发展的角度来阐释儿童和青少年发展适应性行为问题的学科[2]。七十年代以后发展精神病理学有了很快的发展,出现了众多学者、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如Achenbach1974年的《精神病理发展学》[3]、1990年的《发展精神病理学手册》[4]和CharlesWenar同年出版的《发展精神病理学》。其中CharlesWenar《发展精神病理学》的出版标志着发展精神病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学[5]。
由于发展病理学的研究涵盖了儿童医学、精神病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对其研究对象和学科界定也就有了许多不同的视角,如表一。尽管如此,几乎所有的界定都包含了以下几个共识:第一,发展心理学家并没有把发展精神病理学视为一个单独的理论,而是一个整合的框架,是多学科的融合观点。第二,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策略是关注儿童发展成长过程中的适应性问题。第三,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发展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更是两者的融合。
二、发展精神病理学研究领域
【摘要】目的观察安贺拉滴眼液应用于兔干眼症治疗的免疫病理学变化,初步探讨安贺拉滴眼液治疗干眼症的可能机制。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制作碱烧伤干眼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安贺拉组,分别滴生理盐水和安贺拉滴眼液。用药4周后应用印迹细胞学和免疫病理学方法检测结膜杯状细胞密度、MUC5AC阳性细胞率和炎性细胞浸润密度。结果对照组结膜炎性细胞浸润密度高于安贺拉组,安贺拉组杯状细胞密度和MUC5AC阳性细胞率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安贺拉滴眼液可以降低兔眼表的炎症反应,促进杯状细胞增殖,在干眼症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关键词】安贺拉滴眼液;干眼症;兔;免疫病理学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mechanismofketorolactromethmineeyedropsinrabbitsdryeyewithalkaliburnsinconjunctivabyobservingtheimmunopathologicprocessafteritwasused.MethodsTwentyrabbitmodelswereestablishedbyburningwithalkaliinconjunctiva,andthendividedintotwogroupsrandomly:theexperimentalgrouptreatedwithketorolactromethmineeyedropsandthecontrolgrouptreatedwithsaline.Byusingimmunopathologictechniquesandimpressioncytologytest,densityofgobletcell,positiverateofMUC5ACanddensityofinflammatorycellinconjunctivawerestudiedthe4thweekafterdrugused.ResultThedensityofgobletcell,andpositiverateofMUC5ACinexperimentalgroupwashigherthanthatofcontrolgroupandlowerinthedensityofinflammatorycell(P<0.05).ConclusionKetorolactromethmineeyedropscanreduceocularsurfaceinflammationandincreasethenumberofgobletcellsinrabbits,suggestingitisvaluabletodryeye.Keywords:ketorolactromethmine;dryeye;rabbit;immunopathology干眼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或量及动力学的异常,导致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面的异常,并伴有眼部不适症状的一类疾病。干眼的主要症状有眼部干燥、异物感、视疲劳、畏光及视力下降等,轻者影响工作和生活,严重者可导致眼表尤其是角膜组织干燥、融解、穿孔,严重危害视功能[1]。干眼作为最常见眼表疾病有日趋增多的趋势,其药物治疗方法多种[2]:泪液替代疗法、黏液溶解药、局部自家血清、抗生素等。随着干眼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已认识到由炎症介质介导的炎症反应参与几乎所有类型干眼的病理生理过程。本研究采用新型药物——安贺拉滴眼液作用兔干眼模型,研究其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1材料与方法1.1主要仪器与试剂LeicaMEL53型眼科手术显微镜(瑞士WILDLEITZ公司),YZ5CSI型裂隙灯显微镜(苏州医疗仪器厂),Olympus10AK照相显微镜(日本欧林巴斯光学公司),低温恒冷切片机(美国Leica公司),安贺拉滴眼液(Acular,美国Allergan公司产品),16mm×6mm的滤纸条,1mol/L的NaOH(广州化学试剂厂),1%荧光素钠溶液,1%虎红溶液(广西梧州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和MUC5AC抗体(美国Sigma公司)。1.2动物选择与分组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20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2.5kg。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右眼为实验眼。购自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粤)2003-0002,粤监证字2006A001。1.3实验方法50mg/2mL盐酸氯丙嗪+100mg/2mL氯氨酮肌肉注射麻醉兔,切除右眼第三眼睑,并用2张16mm×6mm的滤纸条蘸1mol/L的NaOH溶液置于距兔角膜缘上方2mm的结膜上,90s后立即用100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结膜囊。术后对照组局部应用生理盐水滴眼,每日3次;实验眼局部应用安贺拉滴眼液,每日3次。用药4周后行结膜印迹细胞学检查,并取病变区结膜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特异性黏蛋白MUC5AC的表达。1.3.1印迹细胞学检查及PAS染色将孔径为0.2μm的醋酸纤维膜剪成3mm×3mm大小,浸入蒸馏水3~4h,以消除滤纸表面活性,取出晾干高压消毒备用。检查前结膜囊先滴1%爱尔卡因1滴,5min后,滤纸吸去穹隆部泪液,将醋酸纤维膜的粗糙面贴于距上方角膜缘2mm的球结膜表面,轻轻加压,3~5s之后撕下,然后于其左右相邻的区域再各贴一张,φ=95%乙醇固定10~30min,然后依次用0.5%高碘酸氧化,过碘酸希夫染色剂(periodicacidSchiffstaining,PAS)染色,偏重亚硫酸漂洗,苏木素复染,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脂封片,置于双目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上皮细胞的连接,胞核胞浆的颜色,核浆比例(N/C),上皮细胞角化以及杯状细胞密度。1.3.2组织病理学检查用药4周取病变部位球结膜,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放入10%甲醛固定液固定。流水冲洗固定组织过夜。依次进行乙醇梯度脱水,φ=70%乙醇15s,80%、90%、95%、100%乙醇各3h。二甲苯透明3次,每次10min。从低熔点石蜡到高熔点石蜡浸蜡共3次,每次1h。将浸蜡后的组织放入包埋盒内,倒入熔化的高效切片石蜡,待凝固后取出石蜡块。将石蜡块安装在切片机的组织固定架上用,调节切片厚度在4~6μm每个石蜡块切2~3张切片。1.3.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将组织片放入20℃温水中展开,贴于玻片上,放入烘箱内烘干5min,依次放入二甲苯脱蜡和95%乙醇各2次,每次1min。PBS(0.01mol/L,PH7.4)漂洗3min×3;4℃1%TrisTriton100通透5min,用PBS漂洗3min×3;加20μL即用型过氧化物酶阻断剂于室温下孵育10min,用PBS漂洗3min×3,以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加20μL非免疫动物血清于室温孵育5min,以减少非特异性背景染色;倾去血清吸去多余液体,滴加一抗(MUC5AC)于4℃孵育12h,用PBS漂洗3min×3;加20μL生物素标记的二抗,于室温下孵育10min,用PBS漂洗3min×3;加20μL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于室温下孵育10min,用PBS漂洗3min×3;加新鲜配制的DAB显色液显色,显微镜下观察结果,1~2min水洗终止反应;苏木素复染核15~30min,染色过深者用盐酸酒精漂洗;每一批实验均设有阳性及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采用已知阳性的胃癌切片(由试剂公司提供);空白对照:以PBS代替一抗。1.4结果判定1.4.1印迹结膜杯状细胞观测分级根据NELSON’s分级标准进行分级[3]:0级:结膜上皮细胞形态正常,层次大小一致,胞浆蓝绿色,N/C为1∶2,杯状细胞密集分布;1级:结膜上皮细胞轻度扩大,胞浆蓝绿色,N/C为1∶3,杯状细胞开始减少密度下降;2级:所有结膜上皮细胞均扩大,变扁平,胞浆蓝绿色或粉红色,N/C为1∶4或1∶5,轻度角化。杯状细胞明显减少;3级:结膜上皮细胞浆内出现颗粒状物质,核固缩崩解,上皮细胞胞浆呈粉红色,N/C为1∶6或1∶8,出现不同程度的角化,杯状细胞完全丧失,视野下不见杯状细胞。结膜杯状细胞计数方法:计算每个动物所取3张标本中共10个高倍镜(400×)下杯状细胞数目总数的平均值。[1][2][][]1.4.2MUC5AC阳性细胞检测MUC5AC阳性细胞内有棕黄色颗粒,随机统计100个结膜上皮细胞中阳性细胞数。1.4.3结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判定苏木素复染核显示炎性细胞胞核,以每高倍视野下炎性细胞数目来判定结膜结缔组织中炎性细胞的浸润密度。1.5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及均数多重比较检验分析观察期各指标的变化及组间各指标平均值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2结果用药4周后,对照组结膜杯状细胞为2级,安贺拉组为1级;对照组结膜炎性细胞浸润密度高于安贺拉组,杯状细胞密度、MUC5AC阳性细胞率均小于安贺拉组(见表1,图1,图2)。表1两组结膜病理学检测指标比较(略)Tab.1Comparisonofpathologicchangesinconjunctivabetweentwogroups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图1安贺拉组结膜杯状细胞MUC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略)Fig.1MUC5AC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ofgobletcellinthegrouptreatedwithketorolactromethmine(×200)图2对照组结膜杯状细胞MUC5A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00)(略)Fig.2MUC5ACimmunohistochemicalstainingofgobletcellinthecontrolgroup(×200)3讨论干眼症患者因杯状细胞减少,不能不断地产生和分泌黏液,使结膜囊保持的润滑度下降,眼睑与眼球间活动的摩擦力升高,泪膜的更新和稳定下降,无法维持结膜和角膜的生理性潮湿和润泽,从而出现一系列眼部不适的症状和体征。长期在空调开放、空气不流通的环境里工作或经常从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或活动,如长时间使用电脑,在荧光屏前工作、阅读的人容易引起干眼症。研究表明,所有类型的干眼均与炎症有关[4]。干眼所促发的是一类非感染性、免疫相关性的炎症反应,是在各种致炎因素的刺激下,眼局部出现的防疫性反应[5]。安贺拉是一种新型非甾体抗炎药,其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阻断花生四烯酸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稳定肥大细胞,抑制组织胺、前列腺素等化学介质的释放;阻断炎性介质对眼部的刺激和损害,发挥较强的抗炎作用。本研究应用安贺拉滴眼液治疗兔干眼模型,研究其疗效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泪膜由外至内分为3层:脂质层、水液层和黏蛋白层。黏蛋白层对于泪膜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黏蛋白有极强的亲水性,它主要的功能是覆盖角膜上皮,从而赋予了角膜的可湿润性。眼表的黏蛋白包括角结膜上皮分泌的跨膜蛋白MUC1、2、4,杯状细胞上皮分泌的分泌型蛋白质MUC5,以及由泪腺分泌的水溶型分泌性蛋白MUC7。MUC5AC是构成泪膜黏蛋白层的最主要成份。这些黏蛋白,尤其是MUC5AC,被认为对于促进泪膜在眼表的分布、维持泪膜的稳定性至关重要[6]。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4周后,安贺拉组MUC5AC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对照组,且其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远远小于对照组。印迹细胞学检查是一种简便易行、无创伤、可重复性好的眼表细胞学检查方法,间接反映杯状细胞的分布和数量。通过印迹细胞学检查,用药4周后,安贺拉组结膜上皮细胞轻度扩大,N/C为1∶3,杯状细胞为1级;而对照组结膜上皮细胞扩大变扁平,N/C为1∶4或1∶5,轻度角化,杯状细胞为2级;安贺拉组杯状细胞密度也大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安贺拉滴眼液可减轻眼表的炎症反应,在干眼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本研究结果提示安贺拉滴眼液可能对杯状细胞有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安贺拉滴眼液本身促进杯状细胞增殖,还是因为眼局部炎症反应减轻,改善细胞外环境而使杯状细胞增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参考文献】[1]刘祖国,杨文照.干眼的发病机制[J].眼科,2005,14(5):342-345.[2]陈剑,刘小勇,陈敏.干眼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6,24(10):1014-1017.[3]宋丽红,金秀英,孙旭光,等.干眼症结膜印迹细胞学研究[J].眼视光学杂志,1999,1(3):155-158.[4]PFLUGFELDERSC.Antiinflammatorytherapyfordryeye[J].AmJOphthalmol,2004,137(2):337-342.[5]ABRABAMS,DILEKD,ZUGUOL,etal.Proandantiinflammationformsofinterleukin1thetearfluidandtheconjunctivaofpatientswithdryeyedisease[J].InvestOphthalmolVisSic,2001,42(10):2283-2292.[6]WATANABEH.Significanceofmucinontheocularsurface[J].Cornea,2002,21(suppl1):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