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财政补贴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笔者于2007-2011年在湖南、甘肃、江苏、上海、四川等地调研时发现,我国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实施仍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农户对补贴政策认知程度有限。尽管农业保险在大部分省市已经推行,但据笔者在甘肃酒泉地区展开的统计调研表明,相比于农村人身意外保险、普通家财险,农户对种养两险的熟悉程度低得多。而在最早开展农业保险补贴试点的农业大省湖南调研时也发现,听说过农业保险补贴政策的农民仅占调查人数的10.5%,熟悉农业保险政策流程的农户仅占3.8%,尤以种植业为甚。尤其某些乡镇曾发生谎报投保数量以套取保费补贴等违规行为,使得许多农户对保费补贴仍保持较明显的不信任,进而影响其农业保险购买决策,加大了农险的推广难度。
第二,补贴方式单一,未能有效地与其它支农手段结合,激励效应有限。笔者在湖南发放了250份调查问卷,拟分析农户不同补贴水平下,农户增加投保的意愿。笔者以水稻种植为例,运用SPSS12软件,利用方差分析,考察了在补贴水平分别为每亩15.12元、13.44元、11.76元、10.08元、8.40元时,农民愿意参保的种植面积数量的变化。在同质性检验中,显著性水平为0.124大于0.05,意味着方差是同质的,可以进行方差分析。在ANOVA分析中,F值为4.728,显著性水平为0.016小于0.05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这就意味着按照补贴水平分组中,至少有两组存在差异。在事后比较中可以看到,按照补贴水平进行分组后,每亩补贴15.12元与每亩补贴8.40元、10.08元、11.76元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每亩补贴8.40元、10.08元、11.76元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见,当每亩补贴15.12元(即补贴率达到90%)时,农民参与投保意愿才会显著增加,这必将导致各级政府补贴负担极其沉重。而相比之下,当问及到农户“粮食直补与农业保险补贴比较,您认为哪一项对您生产帮助更有为效”时,68.21%的农户都回答粮食直补更有效,原因在于粮食直补宣传面更广,而且直接补贴对于农户效用增加的效果更为明显。仅8.09%的人回答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更有效。尽管农户对粮食直补的接受程度远高于农业保险费补贴政策,但当问及“若从粮食直补中扣除一部分金额作为农业保险费,您是否能接受”时,47.3%的农户表示可以接受,其原因是尽管农民自主投保积极性不高,但考虑到若享受政府补贴农业保险费,其自负保费大幅降低的情况下,从直补中扣除这小部分保费尚能接受。有52%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将农村信贷支持与农业保险结合起来,不仅获得风险保障,且更易获得贷款。
第三,种植业补贴品种的规定仍不尽科学,区域特色作物未纳入中央补贴范畴。我国种植业补贴品种仍以粮食作物为主,考虑经济作物较少。尤其从补贴试点推广情况来看,许多省、市的特色作物并未考虑在其中。如陕西的苹果、海南的橡胶、云南的烤烟等。这些省份地处我国西部,地方财政实力有限,而中央政府未将其纳入补贴范围。这种没有考虑各地特色的一刀切做法,显然使农业保险的供给有所折扣,从而影响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第四,风险分散缺乏财政支持,农业保险财政补贴体系不够健全。诚如前述,一个科学、完备的补贴体系应涵盖保费补贴、再保险费补贴、保险公司经营管理费用补贴等等。但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仍以农业保险保费补贴为主。尽管有些省市政府对一定程度的巨灾实施兜底,但即使是在地方财政实力雄厚的省市,如上海,其农业保险分保仍缺乏必要的财政支持。
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机制设计框架的改进
(一)补贴作物的选定:兼顾支柱作物及区域性特色作物。一般来说,需要纳入财政补贴的农业保险种类的是支柱作物和主要家禽家畜,如水稻、小麦、棉花、玉米、能繁母猪、奶牛、以及各地支柱农作物及经济作物等,这些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影响公众日常生活、消费,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及各地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时,由于我国各地地情差异极大,应充分考虑各地实情,兼顾当地特色作物的补贴,以提供对地方农村经济的必要保障。而暂不纳入财政补贴的作物则包括某些单一风险作物。这些作物遭受损失的概率较小,符合一般的商业保险承保条件,故无须纳入政策补贴的范畴。对于一些范围小、价值高的设施农业和精细农业的风险保障可暂不纳入补贴范围,同理,一些品种较为稀少的动物物种(一般被作为特种养殖险投保)如养鹿保险、养貂保险等,这些物种就养殖面而言并不广,且一般不占地方畜牧产业的支配位置,除非有条件地区,否则这类作物不宜纳入财政补贴范畴。
一、农业保险补贴效率测度模型构建
(一)理论模型影响
农业生产效率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从宏观经济角度,可将社会经济因素进一步划分为:资本因素、劳动力因素、技术因素与政策因素。国家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每年对农业生产提供财政支持,自2007年起,国家在财政支农项目中增加了农业保险补贴。因此,农业保险补贴作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一项投入,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二)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
(DEA)方法是由美国著名运筹学家A.Chanes和W.W.Cooper在1978年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非参数的效率评价方法。该方法是评价存在多个投入和多个产出的同质决策单元(DMU)效率值的一种有效的方法[9]。DEA方法一般分为测量综合技术效率的不变规模报酬的CCR模型(Charens、Cooper&Rhodes)和测量综合技术效率的可变规模报酬的BCC模型(Banker、Cha-rens&Cooper)。通过DEA方法取得的结果和结论的有效性是相对的,当决策单元的效率值为1时,称之为DEA有效,而当决策单元的效率值小于1时,则为DEA无效。该方法在分析过程中几乎不需要考虑参数的性质,对处理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方面的问题研究具有明显的优势。
(三)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
内容摘要:财政补贴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但如何把好的政策用好却是一个难题。我国当前的财政农业补贴就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补贴总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补贴标准混乱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在遵循这些原则的基础上,确定合适的目标,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财政补贴,农业补贴,黄箱补贴,绿箱补贴
一、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演变
财政对农业给予有效补贴,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取的旨在保护和发展农业的一项重要政策。所谓财政补贴支农,就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补贴方式支持“三农”发展。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最早以国营拖拉机站的“机耕定额亏损补贴”形式出现,之后逐渐扩展到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农业生产用电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方面。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受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政治经济制度、国家财力和不同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大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1994年)是现行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形成时期。第二阶段(1994年~2002年),财政补贴支农政策发展时期。财政补贴支农逐步增加,加大了对生态建设的支持,加大了对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的支持。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是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的创新时期。除了已有的政策继续执行并加大力度外,提出并开始实施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政策,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补贴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同时在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债资金方面加大了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变财政支农方式,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改革农业税制。
从2004年起,国家财政调整粮食风险基金使用结构,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并不断加大对部分地区种粮农民的良种和购置农机补贴力度。财政部统计显示,2006年全国粮食直补资金达到142亿元,比2005年增加约10亿元,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区)126.8亿元,均占本省(区)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良种补贴资金40.7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6亿元,分别比2005增加2亿元和3亿元。
我国还将继续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这一补贴制度是财政部去年以柴油配套调价为契机,综合考虑柴油、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变动因素,针对种粮农民农业生产资料增支而新增的综合直补。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125亿元对种粮农民柴油、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增支实行综合直补,使7.28亿种粮农民直接受益。这是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要举措,对减轻因柴油、化肥等农资价格变动对农民种粮收益的影响,稳定农民种粮收益,促进粮食生产,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省《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规范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会计核算行为,依据现行的《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省各级人民政府管理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的财政部门及所属会计核算中心。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必须配备专职或兼职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会计人员(以下简称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受本单位负责人领导,业务上受上级会计人员指导。
第四条财政补贴农民资金会计是各级财政部门反映、核算和监督财政补贴农民资金拨付、发放等业务活动的专门会计,其会计核算是各级财政总预算的明细核算。会计人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会计人员工作规则》行使职权、履行义务。
第二章会计事务处理
地铁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标志着一个城市的发达程度,更是一项便民、惠民的民生工程。发达的地铁线路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现象、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同时由于地铁车次时间间隔的固定性,受其他交通工具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小,使得市民可以合理安排出行时间。再者,地铁的运营更能带动地铁沿线的商业发展,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正是由于地铁具备以上优点,使得他成为具备建设能力的城市的重点建设项目。但由于地铁的建设成本大,运营成本高,世界范围内的地铁大都处在亏损状态。这就使得承载地铁建设的主体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对于地铁建设这一项由当地政府倡导的市政工程,财政补贴成为减少建设单位压力的重要措施。
一、地铁运营亏损的原因
(一)收入总额受限地铁的运营收入基本分成两类:票务收入和非票务收入。地铁公司在定价过程中,要举行听证会,票价定的过高,尽管有利于增加企业的收入,但有悖于地铁作为交通工具,要最大程度惠及百姓,不能让价格成为百姓选择出行工具的约束条件这一初衷。非广告收入构成票务收入的主要部分,然而广告带来的收益是有限的,而且受市场影响因素较大,不能成为地铁建设单位稳定的收入来源。
(二)运营成本高地铁的运营成本主要包括车辆设备的维修费(包括大修理费)、人力成本、动力成本(电费)、管理费用,还包括折旧和利息支出。1.逐年增长的维修费地铁的维修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金额相对稳定的维修费,如基础设施的定期维护;另一部分是大修理费,随着地铁运营期间的增加,车辆设备等老化程度加重,相应的维修费用会逐渐增加。2.高额的固定资产折旧地铁建设单位的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其中建设成本包括土建施工投资、相关设备及设备安装投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计、勘察、咨询、监理等费用将以待摊投资的形式计入地铁的建设成本,在工程竣工结算后,最终形成巨额的固定资产价值。而这些固定资产在地铁正式运营之后以折旧的方式计入运营期的成本中,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地铁公司的折旧额巨大,对运营期利润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3.利息支出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建设资金一部分来自政府投入,另一部分由企业自筹,大多来自银行的贷款,这些贷款形成较大数额的利息支出,除了一部分利息以资本化形式计入建设成本,其余部分将影响运营期间的损益。
二、政府补贴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加快地铁建设步伐地铁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从前期的施工准备、设计勘察到工程监理和技术咨询,从车站区间、轨道和风水电等的土建施工,到站点的装饰装修,从车辆的购置到风水电等系统的设备投资,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因此,地铁建设资金是否充足,关系到地铁的工程质量,关系到地铁工程的竣工时间,关系到相关施工单位的利益,更关系到地铁按城市的规划进行相关线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