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传播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广播对传统戏曲的促进与冲击
广播出现以后,电台为了吸引更多的听众,戏曲作为最受欢迎的传统娱乐方式自然成为每个广播电台不可或缺的节目。由于广播的娱乐节目种类繁多,在众多的竞争中,戏曲的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都更加成熟,以不断改良、创新来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这无形之中促进了戏曲的发展。广播的出现对戏曲演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随着他们演唱的戏曲在各大广播电台播出,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了妇孺皆知的名人,逐渐脱离在社会下层表演曲艺来维持生活的命运。广播的产生给传统的戏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广播出现之前,人们的娱乐方式只有固定的几种形式,而到戏院看戏是最受百姓欢迎的,随着无线电的迅猛发展,收音机的普及,悄悄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多种多样的娱乐节目,这使得很多拥有收音机的观众不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观看传统的戏剧表演,这大大降低了戏院的上座率。无线电的产生虽在某些方面促进了传统戏剧的革新,扩大戏剧的影响范围,但无形中成为了传统戏剧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广播对唱片的影响
最初唱片仅仅是作为留声机的附件而存在的,留声机和唱片都是上流社会的娱乐品,所以唱片作为一种小众的娱乐工具对社会的影响力很小。无线电传入中国不久,上海就出现了许多民营电台,民营电台的设施不完善、资金不充裕,仅靠一些广告费来支撑电台的运营。这样的条件自然是承担不起经常请一些名人、演唱家、乐团等来电台做现场演出,这时唱片就成为这些民营电台的首选。20世纪30年代中期,百代公司制作一张唱片的成本只需1角六七分,批发价为2元2角。这样低廉的价格,购买一次后还可反复使用,所以播放唱片就成为了各广播电台音乐节目的重要素材。但电台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唱片公司的唱片销量。1935年6月末,英商电器音乐实业有限公司致函上海交通部国际电信局,以欧美各国颁布的有关唱片的法规为由,要求自1935年8月1日起,各电台播送该公司唱片须得该公司允可,及预付每月洋一百五十元,并另提出六项规定。直至1935年12月21日《申报》刊载司法院对此事的决议:留声机唱片,并非出版品,亦非著作物,并无专有公开演奏之权。购买人本其所有权作用,无论如何使用,应任凭自由,出售人、制造人、发行人均不得干涉。通过这次事件,我们足以看到唱片已经不再作为留声机的附件而存在,它已经成为各大广播电台不可缺少的一档节目。
三、结语
“印刷媒介”时期,信息的传递范围受民众教育水平的影响,广播靠声音传播信息,弥补了印刷媒介的这一缺陷,它使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这种新的传播媒介对民众的娱乐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它的产生不仅丰富了民众的娱乐生活,也为普通民众开启了一扇可以接触到高雅音乐的窗,对音乐的普及以及音乐教育的推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人际传播口碑营销人肉搜索
论文摘要:当今社会媒介高度发达,信息数量已大大超过了人们可接受的限度,大众传播中广告传播效果变得越来越微弱,人际传播的优势正好可以弥补其缺点。本文通过对人际传播的特点和优势分析,探讨了七种在广告传播过程中运用人际传播的方法,以提高广告的到达效果。
现代广告特征之一就是广告讯息通过一定的媒体,送达给特定的目标市场,以影响其购买行为。人际传播在扩展广告效果方面拥有巨大的作用。美国的研究人员在仔细研究过大量广告调查后总结说:“如果广告完成过程中有许多人际传播活动成分,那么,它可能会比没有多少或根本没有人际传播的广告活动更容易产生持续效果。”
一、人际传播的内涵
美国消费心理学家莱维奇(Lavidge)和斯坦纳(Steiner)指出,广告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经历了三个过程:认知、情绪和意志过程。消费者是在逐步积累对广告产品的印象基础上发生态度变化,然后才接受直到最后的购买行动。因此,仅仅通过大众媒介来实现这个转变过程是很困难。李彬教授认为,大众传播的落脚点在于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核心。一切其他类型的传播活动包括大众传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人际传播,服务于人际传播,都是人际传播的延伸形式或扩展形式。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活动。因此,人际传播的目的是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为了从他人处获取回报”,而关系双方的传递符号的选择,“也是由于人们期望他们能起到某种作用”。那么,人际传播方式就具备了一定的可信度,从而促进了双方交换的顺利进行。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较,人际传播具有交流更直接、反馈更及时的优势。
1互联网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概述
1.1前沿科学成果的网络覆盖度超过传统纸媒传统纸媒的阅读用户数量日趋萎缩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互联网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背景下,纸质媒体通过开通网络版新闻网站来吸引更多的受众人群,新闻综合网站中科技新闻栏目已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通过对最近10年(2004—2013年)安徽省204项前沿科学成果的传播状况进行调研,结果显示,95.4%的科研成果在新闻门户网站的覆盖度大于国家级平面媒体,部分安徽省前沿科学成果在平面媒体与门户网站上的新闻报道情况。
1.2门户网站近两年相继开通科技前沿类新闻频道随着公民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社会公众关注前沿科学进展的需求愈来愈明显。新浪网于2013年4月在“科学探索”频道下开通“科技前沿”专栏;腾讯网于2014年2月在“腾讯科学”栏目下开通“科技前沿”专栏;凤凰网于2010年8月在“凤凰科技”栏目下开通“前沿•探索”专栏。图1是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新浪、腾讯、凤凰网站内每月科技新闻情况。三个网站中源于前沿科技论文的科技新闻数占网络科技新闻总数之比分别为15.3%、10.5%、18.6%。另外,果壳网自2010年7月“科学人”栏目开通以来,每周刊登科技新闻约40条,主要以邀请科研论文作者参与创作前沿科学成果为报道内容,截至目前已拥有10万的用户阅读量。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和《Science》每年都发表众多论文,除纸质版论文集外,也通过自己的官方网站相应论文题目及内容摘要,并一些科技新闻。此外,由一些科学协会或科研机构开办的科技专业网站,如英国皇家学会网、英国自然环境研究委员会网、美国科学促进会网、美国太空网、中国教育信息网、科技世界网等,其新闻大多与科技相关,每天都有更新。此外,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等新闻媒体官网上,也都存在大量的源于科技论文的科技新闻。
1.3网络科技新闻传播的优势分析源于前沿科技论文的网络科技新闻的传播优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覆盖面广。不论是纸质报刊还是电子报刊,受众范围均有限。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借助媒介融合(传播手段、工具、形态、渠道的汇融)的优势,以多种表现形态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社会需求,受众的覆盖范围得到广泛延伸。(2)拉近距离。此处的“距离”分为地理距离和心理距离两个方面。从地理学的视角看,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的过程是新闻工作者编码的过程,将不同地域的论文信息转化为易识别的符号传达给受众,从而拉近了受众与信息的区位距离;从心理学的视域探究,借助受众对陌生事物的好奇心,以区别于论文的语言格调和版面形式传达给受众,引起受众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从而拉近了受众与信息的心理距离。(3)娱乐感强。碎片化传播时代到来,公众厌倦长篇大论、严肃乏味的文章,娱乐性、趣味性的信息成为公众消遣、放松的优先选择。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迎合了受众的消费心理,激发受众的情感意识,引发受众与信息的共鸣。用象征性符号传递所要表达的主题,既有效地传达了信息,又让受众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感受到休闲与娱乐。(4)交互性好。传统媒体主要为命令式的单向传播模式,受众无法自由选择。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在媒介融合的过程中展现了有效的双向传播模式,公众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求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拥有了对信息的调控权。通过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形式的互动交流,使公众真正参与到信息传播的整个过程中来。
2前沿科技论文的网络新闻传播机制
互联网中前沿科技论文新闻化可从对象与主体两个层面进行考量,对象与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相互作用形成相应的网络传播机制。其一般路径是:以前沿科技论文形式表现出来的前沿科学成果,经相关主体转化为网络科技新闻,再经公众读取后变为科技知识,而科技知识对科技创新有重要的反馈作用。其中,主体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科技人员及其团队、科技新闻工作者、公众三者之间。
1、传播现状,逆差和顺差之间的矛盾
我国文化产品市场一直处于一个逆差的运行现状,也就是我国的文学在对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足,为国外的文学作品进入我国文化市场十分紧俏。最近几年我国的图书进口是出口的10倍还要多。而且我国的文学作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涉及中国在亚洲的各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出口数量十分有限,进口是出口比例100倍之多。最近几年我国的政府连同文化顾问虽然积极的向外推优秀的文学作品,但是总体上这种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现状很难改变。同时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现象会抑制存在下去。我们可以看到在每年国内的图书博览会上,西方国家的出版物炙手可热,国内的各大出版商和个体商家都将购买外国图书的版权作为工作的重点,而这种争抢行为势必会导致版税数的持续上升,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压缩出版物的利润,也使得我国的图书传播的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文化传播逆差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会导致逆差方的文化信息大量的流失,并在国家文化界失去了原有的话语权。同时也会导致西方国家对中国国内情况了解不充分,致使西方国家的东方主义盛行,形成了西方读者心理上的优势心理,在对待东方文化过程中存在明显的歧视的视角,从而使东方和西方文化产生冲突。但是分析顺差和逆差之间的矛盾关系,其实我们也不需要过分的紧张和焦虑。因为中国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的这种逆差问题不仅仅是在中国和西方各个国家,还存在于西方国家的内部,我们就以美国为例,美国对外进口的图书仅占整个美国原创图书的3%左右,将其分散于世界各个国家,我国图书向美国出口量少的现象就可以说明了。再有,这种逆差关系的存在还与时间差和语言差有一定的关系。我们要清楚认识到,我国在学习西方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了,而西方国家熟知中文学的时间也只不过在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最近三十多年间。此外,我们中国人在学习西方语言比西方国家学习汉语掌握汉语重点相关文化要容易的多。因此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和输出与西方国家的接受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和氛围才能实现,需要语言和和文化上的接收机制共同作用,而对于这两方面的要求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等待时机。而我国在现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逆差也存在自身的合理性。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西方先进文化,在国家内部面对的是全世界的文化精髓,因此文学传播存在逆差现象是十分合理的,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而且我国是一个正在处于高速发展的国家,存在差距才能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当然,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逆差因素是由多种客观因素造成的,我们应该对其不断进行分析,不断扩大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海外市场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自我塑造形象和他人塑造形象之间的矛盾
一个国家的形象通常是由两种方式的塑造产生的,一种是国内自我有意识的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而另一种就是外部外来世界通过自己的认识对本国形象进行塑造。这两个塑造的过程总是处于相互矛盾相互依偎的关系之中,最终导致了本国形象的自我认知和国际社会对本国形象认识差异的产生。其中外界对本国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在用他人的文本按照本国的传统观念,以证明本国文学传统和价值观,借助他人的言论而自圆其说的过程,从而体现出了本国传统或者价值观念的优越性,而本国自我进行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以本国积极、正面的内容,消除负面情况对本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文学作品是我国当代文学中传播到西方国家最多,且最负盛名的著作,而且其小说多数都是由外国的翻译者进行翻译的。西方国家通过莫言的文学作风,构建了一个落后、无知的旧中国形象,这种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西方人民对我国形象的误解。莫言是一个勇于揭示旧中国社会黑暗和毒瘤的作家之一,尽管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他的批评带着一种善意,尽管他的批评是有节制的,尽管他的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与执政党的意识是一致的,同时也是当时群众的心理的真实反映,但是在西方对作品翻译之后,就被西方的读者认为是是一种单纯的社会黑暗的揭露,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将作者对于国家情感和对祖国的热爱过滤掉了。莫言作品的翻译者葛浩文在翻译文学作品是更多将其作品中的批判意识充分的表露出来,在那个时期中国当代作家中还找不到能写出这些激烈作品的作者。葛浩文在西方汉学界有着相当的权威和知名度,他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解读在很大程度对于西方国家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倾向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同时对西方塑造中国形象也有着不可代替的影响和作用。莫言的文学作品对外传播过程所塑造的中国形象虽然不能代表当代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所有,但是作为一名国家知名的作家,其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有着很强的代表性。而为什么西方国家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总是对中国的形象产生了一种负面的认知呢?这可能是受到历史上西方国家塑造旧中国形象的影响,同时对于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害怕受到威胁,因此采用妖魔化中国的方式对中国的形象进行塑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极力的鼓吹中国威胁论,同时还污蔑中国是盗取西方国家的知识产权,威胁全球经济发展危害大国,通过各种方式抑制中国的发展。西方国家塑造的这种负面的中国形象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对外传播产生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其是一种以本土文本优势凌驾于真实中国之上,竭力将中国塑造成为他们认为的样子,将中国文学描述成他们认为的样子,这就使得外国民众以本国的文本倾向为主要参照物,以落后的眼光看待不断发展中的中国,从而导致了世界民众对中国的形象产生扭曲化的认识。与西方塑造的落后中国的形象不同,中国政府他通过本国翻译者的翻译,借着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积极的宣传中国的文明、开放、和谐、自信、负责的大国形象。而文学对于改变、重新塑造和更新国家形象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当代文学已经成为我国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以后重新构建中国良好形象的重要物质资源,其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将会是更加的鲜明和先进。自从进入新时期以后,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文化传播对本国形象所产生的影响。在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背景之下,中国党中央和中国政府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推广计划和翻译计划,旨在向国际舞台展示一个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平等自由的发展中大国形象。
3、本土翻译和对外翻译之间的矛盾
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和本土翻译的策略,在很长时间国内的研究学生意见并不能得到有效的统一。但是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和检验,目前,学术界对于翻译模式问题已经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意见。也就是汉学家翻译模式或者其与中国学者相结合的翻译模式。在世界上多数的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的人民对于外来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主要是通过本国和本民族的翻译家学者翻译而实现的。现在我们可以说关于翻译模式的争论基本上已经得到了解决,特别是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中外合作翻译的模式,能够很好的解决单方面翻译所产生的问题和困扰,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能够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同时还能兼顾翻译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习惯。但是现阶段为什么中国文学对外翻译采用的是适度的改写政策,而在国内对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而采取了全部翻译的政策呢,其实这主要是翻译过程中时间差和语言差的问题。首先对于时间差就是上文提到论文我国对于西方国家文学作品的认知和了解已经存在上百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翻译模式,而西方国家对于我国当代文学的认识时间只有仅仅的三十多年,其实在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对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对外翻译的。而在我国对国外文学作品一百多年的认识过程中我们对西方国家的人物设定和情节乃至文学作品中主体意蕴都比较了解了,而中国文学在对外翻译过程还处于起步阶段,西方的读者还不能达不到全面接受我国文学作品韵味的程度,如果全面对我国的文学作品进行翻译,基于这种时间差,读者很难了解文中的意思,导致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下降;其次,语言差,在上文中也提到了中国操着汉语学习西方语言并理解相关文化的程度要比西方人操着外语学习汉语和理解汉字的难度要小很多,因此在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全面进行翻译读者比较容易理解,而西方国家的读者却很少有精通汉语,熟读中国文化的专家,因此,如果不采用删减的方式进行对外翻译势必导致读者的阅读难度增加。时间差和语言差在我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提出我们在进行文学传播过程中不仅需要打攻坚战,而且还要打持久战,通过长时间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思想意识,文学意蕴深植在西方读者的思想中,从而改变西方国家对我国文学传播方面产生阻碍问题。
1.公众力量兴起与广告管理创新
公众兴起对广告产业产生了什么影响?陈刚教授认为互联网技术颠覆了“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传统认知框架,消费者在互联网上的存在形态是“生活者”,而企业则成为“生活服务者”。陈刚教授认为互联网技术的去中介化将推动全员广告的到来,优秀的广告信息进入公众空间,公众会助推品牌的成长。而一些公众自己创造的品牌将会崛起,在这个时候,企业只是一个公众品牌的者和加工者。因此,陈刚教授告诫广告业一定要改变观念,不是仅仅把广告对象看成购买商品的人群,而是要借助公众力量实现“公众化生存”。广告管理如何适应公众力量的崛起?陈刚教授认为目前广告管理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第一,在广告管理机制方面,其基本特征是“以工商总局为主体、协调各栢关部委的人力监管体系”,但是容易出现协调难的问题;第二,在广告管理内容方面,新广告法存在很多问题,难以适应互联网的变化,互联网已经使得关于广告的概念和基本形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第三,在媒体舆论监督方面,有关广告产业的重大现象和案例媒体会有一定的报道,但经常有所偏颇;第四,在行业自律体系方面,企业、媒体和广告公司的自我约束机制缺乏动力,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第五,在数字营销传播监管方面,广告管理存在薄弱甚至空白地带,成为问题广告的重灾区。对于如何利用互联网和公众力量推动广告管理转型,陈刚教授给出六点建议:第一,必须加强基础性研究,在研究中逐步探索,高校应该成为政府的“智库”;第二,适应传统媒体政策的调整,推波助澜;第三,适应互联网的变化,突破原有的管理体制和方法;第四,管理的对象除媒体和广告服务公司外,利用技术强化对广告主的管理;第五,调动公众的力量,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全员管理;第六,结合现有的技术,并针对性的开发管理技术,建立技术管理系统,推动广告管理走向智能化;第七,探讨互联网时代中国广告管理新理念和新体系。
2.中国广告行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的构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灵魂,政府、行业协会和高校学者都一直在尝试构建中国广告行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在大会主题发言中,姚曦教授分享了中国广告协会委托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广告行为主体信用提价体系构建的价值、思路和指标进行了详尽剖析。姚曦教授首先界定了信用及广告信用的概念。信用指经济主体之间,以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及交易规则。而广告信用指广告行为主体履行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真实合法的广告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相应社会评价。广告信用的实现以广告诚信的实现和广告信用的获得为前提。广告信用评价体系的评价对象为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三大类广告行为主体。姚曦教授认为构建中国广告行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第一,有利于广告行为主体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强化信用观念,激发良性竞争;第二,有利于纠正广告市场乱象,从源头防止虚假、违法广告的出现;第三,有利于完善现有广告信用评估体系,对广告市场进行综合治理。接着’姚曦教授介绍了中国广告信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广告监管资料和记录为基础;以广告主体自主申报资料和广告信用评估单位的调査资料为补充;根据广告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广告主体一定时期内的广告活动进行广告信用综合评估并根据累积得分将广告主体相应地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可提供信用状况排名,对相关行为主体进行相应奖励或处罚,并对社会公开,予以公示。最后,姚曦教授分享了广告信用评价主要指标,包括“主体合法性”、“信用安全性”、“信用履约能力”、“发展性”等维度,该评估体系的评价对象包含了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三大类,并针对每类对象分别提出子评价体系。姚曦教授认为该评价体系具有三个特征:第一,接受信用评估的广告者不仅包括传统的大众传播机构,也包括具有自营媒介的一般广告经营者,从而填补我国广告监管和广告信用评估工作的空白;第二,第一次将广告行为主体的信用履约意愿和履约能力纳入广告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第一次将媒体宣传资料和媒体效果数据的真实性纳入广告者信用评估指标。
3.互联网在改变整个社会的舆论场
许正林教授认为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整个社会的舆论场,公众成为形成社会意见表达和影响事务执行的重要力量,这种新生力量具有目标指向明确、关注焦点集中和表达爱憎分明等特征。许正林教授演讲分为三个部分:“互联网催变舆论环境”、“新舆论环境再塑中心引导权”、“因势利导改变舆论引导”。在“互联网催变舆论环境”部分,许正林教授认为互联网形成了“类人际传播”的网络舆论传播模式,这种模式利弊兼具,“利”主要体现在能够使个人意见得到自由表达,“弊”则体现在群体中的个体更多呈现的是一个“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的特点,文明社会里所倡导的理性探讨、平等交流的良性对话机制便成为一种奢谈。许正林教授总结互联网时代舆论场变革的六大特征:第一,“政府管媒体,媒体管舆论”模式失效;第二,传统数量优先的舆论统计方式容易形成“伪舆论”;第三,民众与政府的对峙被互联网放大;第四,传统媒体如果延续原有的操作模式,只会失信于民;第五,传统意见领袖越来越失落;第六,网络舆论有时具有虚假的一面。因此,许正林教授认为如果政府继续沿用大众媒体时期形成的舆论引导模式,只会激化矛盾使事件迅速恶化,政府应该站在互联网角度重新寻找舆论引导模式。在“新舆论环境再塑中心引导权”部分,许正林教授围绕互联网时代的舆论弓!导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第一,重塑主体中心:支持意见领袖发声;第二,重聚传播中心:掌握重要网络规律;第三,重启交流中心:以多元沟通为方式。在“因势利导改变舆论引导”部分,许正林教授基于网络舆论的特点,认为未来的舆论引导应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主动性舆论引导;第二,检测性舆论引导;第三,被动性舆论引导。许正林教授认为政府应该转变舆论引导模式,综合利用各类媒体特点,形成全员弓丨导的新格局。在圆桌研讨环节专家学者主要围绕发展广告学理论体系中“公众性因素”进行探讨,各位专家学者针对互联网环境下“公众”的重新定义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进行了深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