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创新力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本文在对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安全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是安全管理创新力不足而导致其控制力弱化所致,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之间具有因果负反馈、源动力与外动力、内力与外力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了安全管理控制力与创新力协调统一防控安全事故的途径与方式。
[关键词]安全管理;控制力;创新力
一、安全管理控制力
控制力是系统结构中一种力的分类和定位,说明系统结构中的各种力量发挥作用时对系统整体或其它力量的影响力度。安全管理控制力则指在安全管理活动中,运用法律、法规、惯例、社会伦理、技术和文化等规制,影响和规范安全管理系统运行方向和频率的各种力量,即能够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使决策的制定与实施动态地符合主客观情况,实现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能力。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致使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控制力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规制失效,责任缺失。安全法规、制度、技术标准等是客观规律、经验与教训的总结,从国家到企业各个层次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条例、标准等来保证安全生产。然而,目前各类重大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直接说明政府安全规制流于形式或者无效,在安全管理领域政府责任是缺失的。
2.安全投入不足,技术设备老化。生产组织的技术支撑与投入严重不足,是导致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直接原因。安全事故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技术风险。一方面,在竞争力低下或产权界定不清、利益朝不保夕的情况下,生产组织是无法产生充分的动力去满足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的,不会为安全生产进行长期技术设备投资,反而会尽量压缩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对落后、老化设备不会及时进行淘汰更新,以高风险的运行环境和匮乏的安全保障来谋取高额利润,生产事故的发生就成为必然。另一方面,随着生产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危险源和安全隐患也呈现多样性与复杂性,实施安全管理控制就需要具有相应的技术含量。因此,不增加安全投入、不更新技术装备势必会造成管理水平低下,最终导致安全事故失控。
摘要:创新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企业必须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总结我国企业创新力不足,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关键词:企业创新力;影响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企业飞速发展,目前初步具备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条件和动力。但是,在激烈的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企业又直面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机遇。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我国的企业,特别在以培养核心竞争力为主的企业创新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
一、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现状
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微利窘境,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它们都纷纷完善制度,立足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展开创新竞赛。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实践,我国的一些企业已逐步形成和发展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使我国多项技术水平居世界前沿。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开发项目中,企业参与完成的项目占72.5%,其中企业独立完成项目占21.1%,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完成项目占51.4%。近年来,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占到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20%以上,软件及信息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其市场销售额达560亿元。数字化产品以及信息家电等新一代产品正在快速发展。计算机、移动通信、软件、集成电路、网络产品、数字化终端产品成为新的发展热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01年全国研究与开发R&D投入为977.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而在199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是125.34亿元和0.68%。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猛增,高科技人才辈出,2001年我国科技人员增致136.8万人。2004年,中国企业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简称WIPO)递交专利权申请增到1,782件,比前一年增长38%,17。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最新公布的经济普查公报显示,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仅有11.9%开展科技活动,大中型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只有38.4%,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只占其销售收入的0.71%,我国企业研发经费人均支出仅为美国的1.2%,日本的1.1%。到2003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71%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2/3的企业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活动,使我国企业的新技术与新产品开发能力薄弱,决大多数企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底的产品生产,大量的科技人才集中与科研院所和大学校园内,由于工资与激励的扭曲,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集中于评职称、发论文和获奖励等方面,而不是专注于研究发明,即使他们从事研发工作,也主要在基础理论研究,而与企业和市场严重脱节。由此而知,我国企业的创新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企业创新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为切实开展好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活动,提升党支部的学习力、创新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高党员干部全面发展的活力,树立党员干部良好的工作作风和学风,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矿区,扎实推进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学习型党支部,着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广大党员在政治上、思想上与时俱进,充分体现党的先进性,在实际工作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促进我矿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目的意义
真正有生命力的组织,是那些善于学习的组织。学习决定知识,知识提供观念,观念产生思路,思路带来创新和发展。创建学习型党支部,是时代的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为了赋予党组织强大的生命力,必须顺应形势变化、时代的要求,不断对自身进行调整,不断完美自己。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就是要建设一个有持续学习及创新能力、能不断创造未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党组织;将党员的学习和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综合素质,使党员个人和整个组织得到共同发展。
三、创建学习型党支部的目标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各个企业也在面临着各种各样严峻的挑战,在无数次的行业竞争中可以总结出经验,若要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选择,加强企业的科技创新不但能够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即论述了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问题。
关键词:科技创新;工商管理;企业;重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各企业若想在竞争中拔得头筹,企业应对自身及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提升综合竞争力,其中,企业的科技创新是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企业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及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充分发挥出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促进作用。
一、科技创新在企业工商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国内外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若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需要抓好自身的工商管理水平,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工商管理制度,企业也要重视科技创新力,通过科技创新提升自营项目的产品科技及产品技术含量,为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打下基础,实现产品技术提升,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同时改变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和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摘要:学生管理制度建设的根本在于制度的执行与创新。在时展的新阶段、教育发展的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现代管理理念逐渐深入高校管理各领域各环节。重新审视可以发现,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受到制度体系不完善、执行主体职能不清、执行对象情况不明等要素制约,存在疲软现象;制度创新也存在收与放的矛盾,暴露出创新频次不够、创新意识不足等问题。为此,要以有效持续为立足点,以高效执行为切入点,以科学创新为着力点,以有序衔接为落脚点,在学生管理制度建设中注重与时代进步接轨、与社会发展契合,切实提升执行力与创新力,打造符合现实需求、管理需要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现代治理;有效性;长效性;执行力;创新力
优化和改进学生管理制度的执行与创新,是当前学校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基本路径。学生是学校教学与管理的核心主体,管理制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成长特点和个性诉求,在调配教育资源、服务学生发展、协调群组关系中设定的政策文件、规则习惯、规章条例等。在这些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应用与改进中,逐渐产生了执行与创新的概念。一方面,管理制度的执行是新形势下高校管理契约意识的体现;另一方面,管理制度的创新是现代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直接体现。现代教育治理视域下,必须从执行与创新两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长效性〔1〕。
一、从管理到治理:新形势下对当前学生管理制度的重新审视
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受行政管理体制影响,很多学生管理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再到评估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对于管理对象学生的真实诉求和制度反馈关注不多,对学生自身利益的维护力度不大,造成传统管理制度的执行力看似非常强,能够将各项制度特别是惩处约束类制度落实到位,但实质上,这种依托于强势力量的压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一旦面临学生地位上升、诉求增多,教师等管理者往往在制度执行中失之于软,出现执行力弱化甚至失效等问题。学生管理制度执行要求制度相对稳定、制度内容合理、制度落实到位,而制度创新则更加注重制度与学生群体的结合,从制度与教育发展规律及学生成长特点相契合的角度,改造旧元素、吸收新元素。当前部分学校的制度创新往往处于被动调整阶段,缺乏长远谋划,从而使学生管理陷入制度管制的牢笼。
(一)有效性不足:执行的疲软现象及其制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