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与研发

创新与研发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创新与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创新与研发

研发合作组织发展

【摘要】研发合作组织可以实现联合技术创新并共同承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技术和知识资源,提高技术进步的速度和效率。本文研究了研发合作组织的共生竞合动力、自组织强化合作机制及分工协作机制。

【关键词】研发合作组织竞合动力强化机制协作机制

研发合作组织是一种研发模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济行为主体为了实现技术创新进行优势和资源整合,共担成本和风险,共享技术和知识资源,实现提高技术进步效率的目的。狭义上,研发合作就是单纯指企业与科研机构进行的临时性质的项目合作,以实现科研机构创利、企业技术进步的目的。广义上,研发合作泛指企业为了实现技术进步所参与的各种性质和形式的合作,这种合作既包括企业与科研机构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企业与企业间的开发合作。

一、研发合作组织的共生竞合动力

“共生”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于1879年提出,它是指由于生存的需要,两种或多种生物之间必然按照某种模式相互作用和互相依存地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的共生关系。研发合作组织实质是一个企业共生组织,是以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为基础的共生互补的生态化组织体。研发合作组织作为企业间的一种特殊联合方式,依靠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通过能力互补使各方都获得更广阔的生存发展空间。组织作为一个弹性生态系统,组织内企业普遍存在着竞争,这种竞争使企业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研发合作组织内企业间的竞争并不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竞争,更多的是合作关系,竞争对手在某种程度上是合作伙伴。研发合作组织内形成了一种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竞合机制,这种竞合机制的根本特征是互动互助的集体行动。竞合行为是组织个体行为的一个显著特点,企业对于组织整体竞争优势的依赖以及寻求自身发展的压力使得组织内企业处于不断的竞合之中,个体企业在竞争中能够从中取利,组织整体竞争优势也在组织内企业的良性竞争中得以提升。组织共生竞合机制的存在,对于研发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图1所示。

研发合作组织共生竞合机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利于组织内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在当前商业环境不断动态化与复杂化的情况下,靠单兵作战的方式已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共生竞合机制有利于实现高效的网络化互动和合作,克服单个成员企业的规模劣势,形成合纵联横的网络关系,缓和经济利益的冲突。二是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科技创新。组织内独特的竞合关系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激励机制,从而成为组织内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如果企业不能提高研发能力,不能持续进行科技创新,那么这类企业就有可能在组织中处于弱势甚至退出。持续竞争产生了不断的激励,使得企业之间在更高的层次上展开技术创新竞争。组织内企业在许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从而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环境中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有利于组织内企业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企业的竞争优势体现在“链”的各环节上,通过在“链”的优势环节展开合作,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在该环节拥有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并创造新的价值。四是有利于研发合作组织内部产生协同效应。协同效应有利于企业间实现纵向合作,降低成本,实现生产协同和技术协同。企业间可以互相学习经营管理经验,促进成功的管理经验在组织内传播。五是有利于形成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由于共生性,组织内企业还可与本地知识生产机构形成共生体,实现组织的良性发展,获取优先扩散的技术与知识,从而营造优势。

点击阅读全文

提升种子企业革新能力路径与举措

本文作者:付蓉李军民宋维平作者单位:1.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2.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是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意见》中首次明确了企业是种业发展的主体,表明种业企业将承担起现代种业发展的重任。但目前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是制约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最大瓶颈。在对《意见》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提升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政府应给予的支持和措施。

1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基本要素

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企业创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农艺性状卓越的农业新品种的能力,由产出能力、投入能力、支撑能力3个基本能力组成。

1.1产出能力

1.1.1新品种数量与市场占用率

点击阅读全文

种企创新能力提升途径

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的途径

制定发展战略规划

企业发展战略规划是企业制定投资计划的前提,也是企业落实发展目标的行动纲领。种业企业首先要根据国务院《意见》确定新的发展目标,调整发展思路,制定本企业未来5~10年发展战略规划。在发展战略规划中要重点突出技术创新对企业持续发展、形成核心竞争力、做强做大的重要作用。保证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上所需的各种资源投入。同时,还需制定技术创新投资计划、企业知识产权规划、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等。知识产权规划也是重要的战略规划,因为今后的种业,实际上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开展,并以知识产权作为利益交易基础。

保障经费投入

充足的经费投入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首要基础因素。当今国内种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最主要的因素是种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国家虽然可以制定激励企业大量投入研发经费的政策,但企业绝不能等待国家研发经费的直接投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投入的绝对数量来源必须是企业自身的经营利润。企业应将技术活动置于生产、销售、服务、推广同等重要的程度,并在每年度财务预算中专列科目给予保证。种业企业应将上年度8%~15%的销售收入作为专项研发经费,并给予研发部门充分信任的授权机制,以确保各研发部门负责人有充分的自主权。

设立完善技术创新组织机构

点击阅读全文

外部融资银行信贷论文

一、文献综述

从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来看,金融发展或金融深化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致,例如张杰等(2011)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1999—2007年间工业企业统计数据为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变量对于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是不稳定的,并且呈现负向关系;而刘小玄和吴延兵(2009)利用DEA-M指数方法测度了2000—2004年抽样调查的1022家企业生产效率,在市场需求高速增长条件下,实证检验外部融资支持和企业生产率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样本期内银行信贷与生产率增长显著正相关。这些文章对于厘清金融因素和企业成长的内在联系具有重大意义,也从一个侧面探索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微观渠道。但这些研究都是直接考察了金融发展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主要分析金融发展缓解融资约束的功能,却忽视了金融发展对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与渠道。既然金融发展和信贷获得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那么所有获得外部融资的企业应该都有较好的长期绩效或较高的生产效率,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而且相关研究得到的结论也并不一致,因此,现有金融因素对于企业长期绩效影响的研究没能就结论差异和可能原因给出合理的解释。在金融因素对于企业成长的微观作用机制方面,国内外多数文献都集中于直接检验金融发展或金融深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Brown等,2011;KimandWeisbach,2008;解维敏和方红星,2011;张杰等,2013),以欧美等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为对象的研究基本上认同金融发展和外部融资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考虑到转型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背景之后,所得到的研究结论则并不完全相同,而且不同外部融资来源和异质性创新活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简单。此外,从这一领域的已有文献也可以发现,对于企业技术创新变量的选择仍存在着争议。如果将专利及新产品开发情况作为创新活动的产出衡量标准研究企业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创新活动可能还会体现在某些生产小工艺或者技术的改进上,这些都无法反映在专利、新产品数或新产品销售值中;另外,通过专利或新产品等指标,我们得到的将仅仅是企业研发活动的效率,而研发成果是否能够顺利投入生产经营并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却无从得知(周亚虹等,2012)。既然金融发展、企业外部融资以及所引起的研发创新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绩效和生产效率,那么,我们必然要追问,外部融资与技术研发活动的结合究竟是否带来了企业绩效的提升呢?进一步地,外部融资或金融发展与什么性质的创新活动相结合才会产生发酵效应从而促进企业的成长呢?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目的即是从微观企业层面来回答外部融资、技术研发及其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样本数据和计量方法

(一)样本数据本文所使用的主要数据来源于2005年世界银行联合中国企业调查组织对中国商业投资环境和企业表现的调查数据(BusinessEnviron⁃mentandEnterprisePerformanceSurvey,BEEPS)。2005年的营商环境调查则包括了120个城市的12400家工业企业。该调查数据集合包含了大量的中小企业,同时排除了银行业、电力、铁路运输等具有垄断性质的企业;此外,在调查问卷的设计中,调查问卷的问题不仅要求企业报告了技术研发创新活动和研发投入资金,调查数据还包括了企业的财务绩效、企业员工总人数的自然对数表示的企业规模(Size)、企业存在年龄(Age)、企业本科以上企业员工的比例表示的教育程度变量(Edu)等。因此利用这一数据进行研究,能够更为全面和细致地反映企业的创新活动,这也有助于我们针对具体创新活动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展开深入考察。

(二)关键变量的测算本文不仅采用了较为常见的企业财务绩效指标,(ROA,以营业利润和总资产比例衡量)还采用了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以企业人均产出的自然对数衡量)和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这两个指标。与ROA等容易受操纵的财务指标相比,生产效率是公司可否持续发展的更重要、更客观的评价指标(Schoar,2002;李捷瑜和江舒韵,2009;周方召等,2013)。因此,借鉴GorodnichenkoandSchnitzer(2011)的方法,我们测算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三)计量模型本文首先以2005年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调查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我们着重关注外部融资约束、技术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根据前面的理论研究内容和研究假设,利用以下的计量模型进行初步的OLS回归估计。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主要是衡量企业生产效率和企业绩效的三个指标,即衡量企业成长能力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企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LaborProductivity)和企业财务绩效指标(ROA)。在解释变量中,我们主要关心金融因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这两方面。2005年的BEEPS中国企业调查数据提供了相应的企业自我报告的信息,即要求企业回答如下的问题:“贵公司是否获得了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外部融资获得的难以程度对公司运营和成长的影响”?、“外部融资的利率成本对公司运营和成长的影响程度?”等问题,通过对以上问题设计虚拟变量可以用于计量回归模型。同时,调查数据还收集了企业近三年来有关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的信息,包括了技术研发决策和技术研发投入费用,也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变量设计。

点击阅读全文

市区研发投入建议

各县、区人民政府,经济开发区、市新城、工业园区、市软件与服务外包产业园、市洋河新城,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虽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全面达小康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为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意识,自觉加大研发投入,促进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实现“十二五”末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1.5%的目标,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企业研发投入主体地位

(一)鼓励规模以上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应不低于销售收入的2%,对未达到此标准的企业,市级科技、人才、新兴产业等各类专项资金一律不予支持,不予推荐申报国家、省级科技计划等项目,不享受科技优惠政策。

(二)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引进和培养创新团队和科技型企业家,承担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充分用好省委、省政府支持的有关政策,积极招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来宿落户和投资发展。组织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成长潜力大的“科技小巨人”企业。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研发投入体系,大力发展创业投资、科技小额贷款、科技担保公司等投融资机构,支持企业利用银行贷款、创业风险投资、科技担保等金融工具和手段,开展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鼓励科技型企业涉足资本市场,多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