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创意农业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内容摘要】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潮汕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解潮汕华侨文化价值内涵,分析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为潮汕地区华侨文化创意产业探索发展路径的思路。
【关键词】文化创意;华侨文化;潮汕地区;产业发展
一、引言
作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新、创造、创意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代经济的新引擎。文化,是人类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个人与集体创新创意的源泉。创意,是创意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我国从“文化创意产业”概念提出到现在,虽说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处于上升阶段,并且还在不断与其他产业加速融合,产生新的模式和业态。在国内一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快的省市和地区,文化创意产业GDP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传统产业,还被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重点培育。潮汕三市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出鲜明的文化特色。其中,因为远洋经商的历史遗存,华侨文化成为潮汕三市共享的文化资源。由于区域特色未被彰显,潮汕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总体较为孱弱,在与国内一线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竞争中,无法形成自身独特优势。因此,探索潮汕华侨文化与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是产业同质化竞争的出路之一。
二、文化创意产业概述
(一)文化创意产业基本特征。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以及在丁颖教授逝世近半个世纪的今天,国家和人民仍铭记着这位“大师”,即在2009年授予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三农”模范人物的殊荣,同时,自2000年以来,广东省设立的丁颖科技奖条例以来,涌现了一批批各界科技精英;2010年9月1日的南方都市报以“广州名片”———风云人物中作了大幅报道,其中写到“:丁颖对华南稻作研究的贡献无人能与其比肩,他纯粹的科学精神也视作华农历史上的精神坐标”;作为《丁颖纪念馆》筹建组组长,以及丁颖纪录片的和纪念册的主要见证者,感触良多。笔者在借助整合丁颖各类档案资源之际,荣幸地走近了“丁颖教授”:在整合他的各类档案资源中,追寻着他的奋斗足迹,在翻阅那封存已久的学术资料中,解读着他的辉煌历史,似乎在历史和现实中淌洋,深深地被他那艰苦创业、求实创新、治学严谨、心怀民食的崇高精神所感动,他的一生与我国农业科教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精神让人无比仰慕和崇敬.解读着名人档案,以更好地弘扬名人精神。
一、丁颖与我国农业科教事业
丁颖教授(1888~1964),广东高州人,是我国著名农业教育家、科学家、水稻专家,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高等农业教育先驱,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三渡日本留学,1924年回国后曾历任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和院长,华南农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协和广东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筹委副主任,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首任所长,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他建树甚丰、品德优良,曾荣膺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德国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捷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曾与在华南垦殖局为我国的橡胶事业并肩作战,越南胡志明主席曾授予“友谊勋章”,日本学者在著书中称其为“中国稻作之父”,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水稻专家,被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稻作科学之父”。丁颖教授是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除了在科研领域中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外,还心系民生,身体力行转化科研成果,直接为苍生造福,让万民景仰。作为农学家,他创造了“三个第一”的辉煌业绩:如创华南第一:创建华南第一个稻作育种试验场(1927年);创世界第一: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千粒穗水稻株系(早银粘×印度野稻F439-2()1936年),为此,时任国立中山大学的邹鲁校长,撰写的《农人争种中山白》诗一首加以赞赏;创全国第一:创建我国第一个水稻生态研究室(1963年);自20年代以来,撰写的经典农业科学专著、论文等身;成为中国稻作科学的主要奠基人。1989年日本学者渡部武主编《中国的稻作起源》一书中,推崇丁颖为“中国稻作学之父”。
二、《丁颖纪念馆》的建设
为了纪念丁颖教授,2009年11月8日百年校庆前夕《丁颖纪念馆》正式竣工,这是建校百年来的首次举措,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校园精神文化阵地,它以独特的建设风格、丰富的爱国爱校史料、新颖的创意和布展,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学校决定将始建于1934年的国立中山大学五号楼为纪念馆址之一,修建如旧,总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其中第三层的1000m2作为《丁颖纪念馆》,与《百年校史展览馆》彼邻上下,该楼中西合壁,雍容大气,其红墙绿瓦的三层楼,既斑斓多姿,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外部结构承继了宫廷建筑的气度和样式,展馆内古色古香的装修风格,将丰富的名人文化与沧桑的历史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充分挖掘资源,搜索了大量珍贵史料和实物,填补了许多空白,如主席和总理签署的任命书,胡志明赠予的友谊勋章记载,郭沫若签署的院士证书,捷克农科院院士证书等,日本学者称其为“中国稻作之父”的书籍,与为广东农垦事业并肩作战的史料等,资源得到高度整合。特色展柜中汇聚了有他培育的千粒稻穗、论著、教材、讲义、手稿、奖状、证书等,史料富丰、主题鲜明,创意新颖别致,整个展馆既厚重凝炼又催人奋进。纪念馆主要以丁颖精神为主线,设有热爱祖国热爱党、历史重任、卓著业绩、丁颖足迹、高尚品格、友爱与亲情、弘扬、继承和缅怀等展区;整个馆场展示了丁颖个人辉煌历程,凝聚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之气,如“丁颖精神”的“笃学明德、躬行践履、建业自强、求精图新”是丁颖等老一辈科学家在长期的办学中“修德博学、求实创新”所形成的,也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她承载着学校的传统与风格、精髓与灵魂,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作用。它建立正是围绕这种精神和突出这种精神而策划布展,她既是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又是学校精神的物态结晶。在整体建设中,完成并涉及的有建筑艺术、历史档案、文案写作、人与事的评价、史料的取舍、图片数字化处理、展版设计、实物陈列、电子设备、文物保护、消防安全、解说词撰写及解说员培训等工作;建设中强化了沟通意识,办馆大局意识、协调意识、精品意识以及档案文化意识,促使从筹备策划、征集史料、编撰文稿、收集展品、展板制作、场馆布置、组织解说等环节,取得较大的成效。《丁颖纪念馆》的建成取得较大的社会效应,在百年庆典期间,馆内外成了接待国家和省级等领导的重要之地,同时全校各单位将参观纪念馆与政治学习结合起来,据不完全统计,自开馆以来,先后接待领导嘉宾、机关团体、社团组织、师生和校友等达五千余批八万余人次,仅二年的新生教育就达900余个班二万余人次;图文并茂、内涵丰富,使师生亲身感触到名人效应,也零距离感受到名人精神。
三、《丁颖纪录片》和《丁颖纪念册》的摄制和编撰
摘要: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既是文创产业的先发之地,通常也是当今全球文创产业最为活跃之地,而合肥市所在的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迅速崛起,而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和长沙等城市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各展风采各具特色,它们的成功经验,对于合肥来说是极为宝贵的财富,所以结合合肥本地的实际,基于其优势所在,扬长避短,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和实施途径,尝试给出政策建议,为加快合肥文创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合肥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
文化创意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对于调整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结构、提升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高速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世界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建设相对虽有一定滞缓,但其发展成果有目共睹,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涌现。随着物质生活的大幅改善,人们对文化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毋庸讳言,时下仍有许多人在物质方面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依然寻求过剩的物质消费,这必然并且已经给物质资源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既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也给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带来了负面影响,而文化创意产业对于人们精神需求的良性导向,对于提升一个社会的人文内涵肩负着重要的社会责任,无论是对于经济发展还是整个社会文明进步都是极其有益的。
1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
近年来,合肥市全力贯彻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文化产业发展要点,找准“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和“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要求,关注当代科技发展新成果新动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保持高速增长的投资促发展,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下真功,文创产业正在形成以智能语音、文化与科技旅游、数字出版、影视演艺、动漫网游、创意设计以及新兴文化等门类为主导的新格局。全市文创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门类,从内生到联纵,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全市文创产业增加值自2009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后,连续五年保持20.0%以上的增速,2017年,全市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89亿元,同比增长5.0%;文化产业增加值380亿元,同比增长15.0%;占GDP比重达5.3%,文化产业总量在中部省会城市中仅次于长沙,位列第二。《合肥市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29682个,比2013年末增长139.1%;从业人员21.59万人,比2013年末增长37.3%;资产总计2620.33亿元,比2013年末增长186.6%。2018年末,全市有经营性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8709个;从业人员20.48万人;资产总计2541.27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7.79亿元。2018年末,全市有公益性文化事业(含社团)法人单位973个;从业人员1.11万人;资产总计79.06亿元;全年支出(费用)38.63亿元[1]。2018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466.45万元,占GDP5.42%。2018年1—12月,全市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9%,增速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高3.8个百分点[2],可见文创产业已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其在拉动经济增长、增加财税收入和促进社会就业等方面的贡献度大大增强。
2合肥市文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学探索与实践
包装工程专业中的包装设计课程体系,不能简单地套用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的教学课程和教学模式,应合理利用工科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优势,既要彰显工科的特色,又要突出艺术个性与创造性,因材施教,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1.1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灵活多样,尽量调动学生学习包装设计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散思维,迸发灵感。
1.1.1将课题引入包装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包装设计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特征,在一部分理论知识教授完后,教师布置相关课题作业,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是理论知识的实际延展。以包装装潢设计课为例,如在第一章“包装装潢设计概述”课后布置案例分析的课题作业,要求学生对自认为成功的以及失败的包装案例进行思考、比较分析,使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所讲理论,并对中国及世界的包装设计潮流有一定的认识。在下一次上课时,抽取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设计案例的分析演讲,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设计意识。另外,教师可就某一些课题设计练习,将全班分成4-6人的课题小组,进行小组作业,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作业的难度,将较大的工作量分发到小组各成员,发挥各自的能力,容易得到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于艺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1.2结合市场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和动态,打破院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可通过以下方式将设计课堂延伸到校外:
(1)深入销售市场做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包装设计策划之前,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走出教室,深入超市、商场、专卖店等搜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某一商品在市场上的包装设计现状。让学生从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入手,尝试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市场、产品、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企业营销策略等进行详细调研。这样在实践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