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传统雕塑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中国传统的雕像是实用性和审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对其进行审美艺术分析的时候,不能忽视其整体的特征与其作用,我国传统雕塑的审美艺术主要表现在雕塑材质取自自然、表达含蓄注重意象美以及雕刻手法的多样灵活使的其具有独特的审美艺术。
一、取材于自然,蕴含自然美
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支配之下,与自然界始终保持着和谐的关系,人民依附自然、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创造出一系列取材于自然的中国文化。因此,我国传统的雕像也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无论雕像材料的选择还是雕像内容的创造,都离不开人民生存的自然环境因素。与西方以石雕为主的雕像艺术不同,我国的雕像则是以土、木、石、金属、竹等自然材料为主,在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基础之上,我国人民对土的特点了如指掌,因此,土不断地被人民加工、淘洗、雕塑成型,与水混合,成为秦砖汉瓦的主要材料,同时也制成了许多精美的陶器,成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时代。木制的雕塑在古代的雕塑中也最为常见,古代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木是“五行”元素之一,具有独特的精神意义,木制雕塑受到人们的欢迎,经久不衰。石材相比较土木较难雕凿,汉代以后大规模的进行雕凿,雕凿出许多的佛像,但后来逐渐被小型的石雕代替。金属的雕造艺术以青铜为代表,雕造出许多像《马踏飞燕》这样传神的作品。同时,传统雕像的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物象的再现,体现出清新自然的自然美,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对动物的雕造,从早期的陶器时代开始,到青铜时代以及后代各代帝王的建筑雕塑和居民的房屋建筑都有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将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活灵活现的动物形象为这些器物房屋添上了诸多的灵气,使其更具有自然美,如雄狮、猛虎、烈马、飞龙、忠狗、以及各种奇异的灵兽等,这些雕塑是自然与人类的完美结合。
二、注重写意空间,具有含蓄美
中国美学向来注重“意象”的创设,这一审美理论影响了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影响着雕像的雕凿,中国的雕像更加注重对想象空间以及象征艺术的处理,让观看者可以产生无限的联想与想象。如,《马踏匈奴》就是一件注重写意空间的大型石雕,用一整块巨石雕刻成人和马,马的胸部特别的宽大,肋骨的位置也不正常,马头也特别的大,但是四肢却是非常细小,马的其他的部位也只是近似于真实的马。但是,当我们站到这个巨大的雕塑前时,却不禁被其雄浑的气势所震撼着,巨大的马头似乎诉说着胜利者的威严,正好与马下缩成一团的匈奴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整个雕像看起来活灵活现,将一代英雄霍去病的英勇表现的恰到好处。再如盛唐时期的舞俑,这些人物雕塑或者有宽大的蝴蝶型翅膀的衣袖,或者有轻薄绚丽如霓虹一般的裙裾,她们衣袖有的翻飞有的舒展,裙裾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旋转有的摇曳,在这些形态各异的舞俑所着的衣袖间就仿佛看到了许多的舞者在眼前翩翩起舞。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极具含蓄美,使得雕像如诗如画。
三、多种手法并用,极具灵活美
雕塑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雕塑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雕塑艺术风格与现代雕塑艺术风格互相结合,使得雕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得到很大提升。在雕塑艺术表现中,疏简风格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提高雕塑造型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对于雕塑的现代化审美需要。因此,文章将对疏简风格在雕塑造型艺术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文化内涵发展,以提高疏简风格艺术表现力。雕塑作为人类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文化与西方雕塑文化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产生多种不同的雕塑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流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我国当代的雕塑家在学习中国雕塑文化与西方雕塑文化后,产生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雕塑文化艺术形式。疏简风格是现代雕塑文化表现形式中的重要内容,是雕塑艺术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取得的重要突破。疏简风格并不意味着雕塑作品简单,而是雕塑作品有着简单的外表,但其内涵十分丰富,并能以疏简风格提升雕塑造型艺术内涵,从而受到国内外多位雕塑艺术家的青睐,创作出许多具有疏简风格的优秀作品,使我们国家的雕塑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一、疏简风格的具体内涵分析
疏简风格是极简主义内部延伸和发展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极简主义一词与19年代左右出现的西方艺术运动有关。许多艺术家将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采用简约艺术表现方式,强调在艺术作品中减少颜色的使用、降低色泽度,采用几何作品中的线条和纹理,避免在作品中出现个性化符号,被认为是现代抽象艺术中的一种,与艺术的基本创造原理和意识相对立[1]。在疏简风格艺术理念中,认为雕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雕塑作品本身没有具体的指代意义或象征意义。艺术中的极简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的美国视觉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该艺术风格与历史时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雕塑艺术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西方雕塑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疏简风格能够将艺术理想与艺术现实完美融合成一体,能够提高雕塑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生动形象的雕塑造型,或是简单的人物外表与衣着打扮,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经济文化形势,是艺术家以抽象的风格表现艺术的一种形式。疏简风格在雕塑艺术造型中应用的意义分析疏简风格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文化领域体现十分广泛,是成就我国古代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疏简风格应用在雕塑造型中,能够提高雕塑作品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现代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深层次碰撞,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疏简风格能够将美学艺术转换为具有立体特点的雕塑艺术作品,同时能够突出雕塑艺术内涵,使其具有更高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雕塑文化的深刻内涵,为其他雕塑艺术表现形式提供参考,对于雕塑造型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虽然疏简风格在雕塑造型方面追求极致的简约化,但是通过造型能够反映出雕塑家的艺术思想和文化风格,采用相应的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雕塑作品的艺术内涵得到丰富,与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需求发展相匹配,是现代雕塑在造型方面取得的重要创新。第二,疏简风格在我国古代艺术文化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曾采用疏简风格完成绘画、雕塑等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对疏简风格在现代雕塑中的应用,结合中华传统优秀艺术文化,能够促进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赋予现代雕塑作品传统艺术文化意义,将疏简风格所含有的精神不断地传承,不仅能够拓宽雕塑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有利于我国优秀艺术文化弘扬与传承[2]。第三,疏简风格是时展中所形成的雕塑艺术理念,与当今时代的基本发展情况、人们的审美特征等相吻合,极简主义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广泛,人们对于极简主义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和喜爱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所以为了促进雕塑艺术文化发展,需要将其与疏简风格实现深度融合,通过雕塑造型反映出疏简风格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能够全面推动雕塑艺术发展,使其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类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疏简风格在我国古代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是比较显著的特征,艺术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但在我国艺术发展中,疏简风格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流传至今,由此可见疏简风格在我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疏简风格的传承,体现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推动我国艺术繁荣发展。
二、疏简风格在雕塑造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疏简风格在现代雕塑造型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使得雕塑在造型方面具有简约化的风格。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周子强先生,创作出许多优秀的、具有疏简风格的雕塑作品,下图为周子强艺术家的疏简风格雕塑作品《老人与鸟》。在该疏简风格的雕塑作品中,作者对于传统文化有着极深的感悟和理解,因此可以用最简洁的方式表现出自己内心中最真挚的情感。该作品中老人穿着民国时期的旗袍长衫,一手托着一只鸟笼,鸟笼没有空隙,表现出鸟儿被牢牢封锁在鸟笼之中。结合民国时期的时代背景可知,生活在此时的人民想要和平、宁静又自由的生活。作品《老人与鸟》中没有过多繁琐的部分,仅仅采用疏简风格将老人的形象表现出来,借助笼中之鸟展现出老人对于平静生活的向往之情。由此可见,疏简风格在现代雕塑作品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全面提升雕塑作品的艺术文化表现力,给欣赏之人带来一定的视觉享受,同时赋予雕塑作品时代精神和时代价值,使雕塑作品充满了丰富内涵。雕塑艺术创作在吸收前辈艺术家智慧结晶的同时,为了丰富雕塑作品的文化感染力,还需要在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周子强艺术家的另一作品《静好时光》中,作者本着“疏简”原则,并结合了北齐造像的影响,对主人公的衣着和肌肤进行处理,使其更加简练、纯粹。与《老人与鸟》相似,该作品中的人物同样是生活在民国时期穿着旗袍长衫的人物,而疏简平淡的面孔中显示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结合时代背景,我们从雕塑外观可以深刻感知到人物的内外精神和心理活动,进而丰富了雕塑作品中的思想与内涵。
三、西方雕塑领域对于疏简风格的应用
雕塑是用可雕性、可塑性物质材料为媒介,通过雕、塑等手段,塑造出一种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审美价值和三维实体的一种造型艺术。中国现代雕塑教育体系基本沿袭了源自法国与苏联的具象雕塑教育体系,但也受到了现实主义创作模式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现当代中国雕塑教学体系的基本形态。20世纪初,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的中国雕塑随着西方雕塑的闯入而衰落,中断了原有的“师徒相授”模式而成为边缘艺术,在民间自生自灭。艺术创作中传统文化思想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的雕塑艺术失去了在世界上对话的能力。纵观中国传统雕塑,无论是风格狞厉繁缛的青铜器、雕饰华美温润的玉器,还是造型磅礴大气的石刻、色彩绚烂绮丽的彩塑,无不处处彰显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美感与审美体验。然而,我们几千年的雕塑艺术在师承传授方面未曾有过规模化、系统化的学院式教学体制,很多东西仅依靠“经验”相传,未形成像书法、彩墨画那样丰厚、博大的理论体系,虽有一些造型的“口诀”和表现程式,但要进行规模化的现代雕塑教学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如今的雕塑发展更多的是依赖雕塑教学这个基础环节的,设置相应的教学机构和模式是现代雕塑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为如此,20世纪初具有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一批有志艺术家,如李铁夫、陈锡钧、梁竹亭等人远渡重洋学习西方的雕塑艺术,研究和引进其教学模式,这为我国现代雕塑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引进是一个必经的过程,其目的还是在于发展本民族的雕塑教学体系,将具有本民族艺术特色的雕塑继承和发扬。有趣的是,在雕塑这个艺术门类上,早期的引进并不是解决雕塑艺术能不能满足时代需要的问题,更多的是在表明一种文化态度和立场,其动机来自中国希望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走向现代化道路。l924年,上海私立美术专科学校竟虚设了一个雕塑科,没有学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表明了一种现代美术教育的姿态。①随着西方雕塑的先进模式及理念进一步传入中国本土,2O世纪初期我国的雕塑教育呈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各类艺术院校的雕塑院系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中国各地,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了大批掌握了写实雕塑技能的学生、雕塑从业者及教育者。在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中,中国的雕塑家几乎把西方古典雕塑、法式雕塑、俄式雕塑、现代主义雕塑的基本样式全部操练了一遍。这使得国内的雕塑水平迅速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促使国内的雕塑家创作出一大批反映多种多样的艺术观念、艺术思维和艺术流派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将外来的雕塑教育体系与本土文化的民族的雕塑传统的关系、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的语言转换、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在了雕塑家及教育家面前。从2O世纪80年代开始,在雕塑界积极学>-3西方现代雕塑的同时,还开始了一个对民族传统雕塑的再发现和研究借鉴的过程。
它为推动当代雕塑的发展在本土文化里开掘出一个新的动力源,它补充了一味学习西方所造成的单一和不足。一些雕塑家强调他们的出发点并不是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反抗,只是清醒地意识到一味跟着西方将永远没有自己的地位,然而西方现代雕塑语言又无法回避,如果能在民族的雕塑语言和西方现代雕塑语言中进行嫁接,中西结合,则可开辟一条既发扬民族传统又借鉴西方现代的新途径。西安美术学院在全国率先引入了传统雕塑素描教育体系,并且设立了传统雕塑素描教室和中国精神工作室,在基础教学中大大加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此外,它还多次强调提出中国艺术表达方式与欧洲古典雕塑冲突之处的新课题,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美、不同的文化”。阿尔文•托夫勒曾说:“中国自己就可以成为科学、思想发展的源泉,中国自己就可以成为生产者,它有这种能力和潜力,中国不仅是一个知识消费者,它还是一个制造者。”
中华民族有着其他民族少有的历史延续性、文化的统一性,其多元一体的建构格局,铸就了中国文化异乎寻常的凝聚力,并赋予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整个民族精神表现在思维模式上是强调朴素的整体观念,把人作为客体融化在自然之中;在情感方式上是内向而不放任、含蓄而有节制;在价值观念上是遵奉传统,追求人格的完美超过讲究技艺。中国的美术院校教育及其产生的效应,是中国当下决定美术主流走向的重要因素。学校的学习是将来从事艺术创作的基础,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课程的安排上,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以往的优秀传统雕塑和新形式雕塑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教学工作的重点。雕塑教学仅仅满足于再现客观自然形态是远远不够的。意识的转变、观念的更新、视野的拓宽,都将带来不一样的心灵与感官体验。艺术创造的大忌是千篇一律和陈陈相因。在艺术创造中,题材没有好坏、美丑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审美判断力和艺术表现力,是需要艺术家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特点不一定就是优点,但有了特点,一种艺术就有了它存在与发展的理由和价值。中国艺术,尤其是中国雕塑,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地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全在于它有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世界所承认和尊重的,其更应成为中国雕塑艺术的传承者和教育者所重视和实践的中心点。在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每个教育个体,即各类院校,应从自身角度出发设置课程,健全体制。
雕塑艺术是艺术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国的文化形式中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雕塑艺术经过多年的发展,传统雕塑艺术风格与现代雕塑艺术风格互相结合,使得雕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得到很大提升。在雕塑艺术表现中,疏简风格是一种艺术形式,能够提高雕塑造型审美价值,满足人们对于雕塑的现代化审美需要。因此,文章将对疏简风格在雕塑造型艺术中的表现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的意见和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雕塑造型艺术文化内涵发展,以提高疏简风格艺术表现力。雕塑作为人类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雕塑文化与西方雕塑文化在艺术表现形式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产生多种不同的雕塑艺术流派,不同的艺术流派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我国当代的雕塑家在学习中国雕塑文化与西方雕塑文化后,产生出具有时代特点的雕塑文化艺术形式。疏简风格是现代雕塑文化表现形式中的重要内容,是雕塑艺术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取得的重要突破。疏简风格并不意味着雕塑作品简单,而是雕塑作品有着简单的外表,但其内涵十分丰富,并能以疏简风格提升雕塑造型艺术内涵,从而受到国内外多位雕塑艺术家的青睐,创作出许多具有疏简风格的优秀作品,使我们国家的雕塑在国际上占据一定的地位。
一、疏简风格的具体内涵分析
疏简风格是极简主义内部延伸和发展形成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极简主义一词与1950年代左右出现的西方艺术运动有关。许多艺术家将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采用简约艺术表现方式,强调在艺术作品中减少颜色的使用、降低色泽度,采用几何作品中的线条和纹理,避免在作品中出现个性化符号,被认为是现代抽象艺术中的一种,与艺术的基本创造原理和意识相对立[1]。在疏简风格艺术理念中,认为雕塑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雕塑作品本身没有具体的指代意义或象征意义。艺术中的极简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的美国视觉艺术作品中表现得尤为强烈。该艺术风格与历史时期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雕塑艺术家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西方雕塑艺术领域中具有重要影响。疏简风格能够将艺术理想与艺术现实完美融合成一体,能够提高雕塑造型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生动形象的雕塑造型,或是简单的人物外表与衣着打扮,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以及经济文化形势,是艺术家以抽象的风格表现艺术的一种形式。
二、疏简风格在雕塑艺术造型中应用的意义分析
疏简风格在我国古代的艺术文化领域体现十分广泛,是成就我国古代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的重要形式,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疏简风格应用在雕塑造型中,能够提高雕塑作品审美价值、艺术价值以及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是现代艺术与传统美学的深层次碰撞,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第一,疏简风格能够将美学艺术转换为具有立体特点的雕塑艺术作品,同时能够突出雕塑艺术内涵,使其具有更高的表现力和冲击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丰富雕塑文化的深刻内涵,为其他雕塑艺术表现形式提供参考,对于雕塑造型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虽然疏简风格在雕塑造型方面追求极致的简约化,但是通过造型能够反映出雕塑家的艺术思想和文化风格,采用相应的材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雕塑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雕塑作品的艺术内涵得到丰富,与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需求发展相匹配,是现代雕塑在造型方面取得的重要创新。第二,疏简风格在我国古代艺术文化领域中被广泛应用,我国古代许多优秀的艺术家都曾采用疏简风格完成绘画、雕塑等作品,能够体现出我国优秀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通过对疏简风格在现代雕塑中的应用,结合中华传统优秀艺术文化,能够促进中华优秀艺术文化传承与发展,赋予现代雕塑作品传统艺术文化意义,将疏简风格所含有的精神不断地传承,不仅能够拓宽雕塑造型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有利于我国优秀艺术文化弘扬与传承[2]。第三,疏简风格是时代发展中所形成的雕塑艺术理念,与当今时代的基本发展情况、人们的审美特征等相吻合,极简主义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的应用不断广泛,人们对于极简主义的接受程度、认可程度和喜爱程度都在不断提高,所以为了促进雕塑艺术文化发展,需要将其与疏简风格实现深度融合,通过雕塑造型反映出疏简风格所具有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从而能够全面推动雕塑艺术发展,使其在现代艺术文化领域中的生命力不断增强,对于人类艺术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四,疏简风格在我国古代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是比较显著的特征,艺术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发展的过程,但在我国艺术发展中,疏简风格不仅没被淘汰,反而流传至今,由此可见疏简风格在我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疏简风格的传承,体现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时,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不断推动我国艺术繁荣发展。
三、疏简风格在雕塑造型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摘要:文章从材料的发展、材料的含义、特性以及当代雕塑发展中材料观的转变等三方面展开,重点讨论材料在雕塑中的语言变化、由材料作为形式因素使用逐渐转变为材料作为观念使用的过程。
关键词:雕塑材料观观念
一、材料发展的概说
“设计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是,每一次新材料的出现都会引发一场新的设计运动,形成设计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因为人类是在发掘和认识材料中提高设计的进取意识,材料提供了设计家创造的丰富灵感。”艺术作品在不同材料的作用下体现出各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规律过程。从远古时期的石器开始,人类经历了陶器、青铜器、铁器、漆器、瓷器、丝绸、金银器等等许多以材料为依托的文明进程。现代文明中的玻璃、钢铁、塑料、橡胶、纤维、纸张等等新材料的广泛运用,构成了一种时代文化的象征。因此,材料的被认识和被利用是人类设计史上极其有意义的事情。罗丹之后的大多数的雕塑家都以极尽追求形式为目标,他们从事雕塑的过程就是研究材料、形式和空间关系的过程。但是,对形式的追求终会有尽头。因此,在上个世纪60年代后,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成品雕塑、废品雕塑、包裹雕塑、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纷纷以“雕塑”的名义登上艺术舞台。材料的更进一步扩展来自于后现代艺术标志的现成品的使用。随着观念成为“材料”,艺术的母体由形式扩展到社会、政治、性别与文化的差异和大众文化这些上层建筑。材料在现代艺术和设计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材料”被艺术家当做最为直接的表现思想与观念的媒介,使它具有全新和独立的价值;它揭示出“材料”在未来艺术发展过程中将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二、当代雕塑中材料观的转变
在欣赏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自己除了留意这件艺术作品的自身所表达出的形式美感同时,还会为某种特定材料所表达出的精神内涵及语言激动不已,于是一种非约定的结果让雕塑家们不再仅仅局限于雕塑工艺、形式、题材、空间等潜在因素上,而是开始更关注材料的应用上来。材料如何应用?雕塑作品最终以什么样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材料的选择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人类智能所发展的结晶不断地提醒着艺术家,人们早已不满足泥土的味道、铜的沧桑,人们希望看到的是进步、是创新。这样一来,材料在雕塑中的语言开始变化了,由材料作为形式因素使用逐渐转变为材料作为观念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