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传统戏曲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传统戏曲化妆从最古老的傩戏面具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戏曲化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程式化和装饰化的特点,这两个特点看似相互独立,却造就了现代戏曲发展中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程式化的传统戏曲化妆使得戏曲艺术可以穿越千年传承至今,另一方面装饰化的传统戏曲化妆则较为夸张,拉开了受众与戏曲艺术的审美距离,不利于新时代下的戏曲发展。文章探析二律背反何以形成,以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尝试提出促进大时代下戏曲新发展的路径,以期促进戏曲这一古老且经典的艺术形式重现光彩。
关键词:传统戏曲化妆;二律背反;拉动效应;戏曲新发展
一、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和外延概述
(一)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
戏曲化妆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化妆、生活化妆等共同构成了化妆艺术,与戏剧化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但又独具特色。传统戏曲化妆虽有数千年的历史,究其内涵,定义却不尽相同。笔者在此试图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进行界定,以期针对传统戏曲化妆展开学理层面的探究。1.传统戏曲化妆内涵之狭义层面狭义层面的传统戏曲化妆指针对戏曲演员面部进行的妆容处理,包括描眉画眼、涂脂抹粉、佩戴发饰等环节,但并不包括服装、道具,即狭义层面的传统戏剧化妆对应于“服、化、道”中的“化”。2.传统戏曲化妆内涵之广义层面广义层面的传统戏曲化妆指不仅包含针对戏曲演员面部所进行的妆容处理,还囊括了人物的整体造型、服装、饰品和场景道具等模块。比如京剧在刻画小生时,往往会采取面白无须的程式化设定,并配以可以体现出文人气质且相对素雅的服装。除此以外,优秀的传统戏曲化妆还应当包含与舞台灯光、背景布置的适配性。只有和这些融为一体,传统戏曲化妆的魅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彰显。
(二)传统戏曲化妆的外延
【摘要】传统文化是各地的文明在长时间内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独具本民族风格的民族特质,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风俗和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涌入国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部分优秀文化遭受严重冲击。而传统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传统戏曲?如何才能使传统戏曲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学前教育专业
一、弘扬传统戏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国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是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又叫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戏曲,传统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形成基本的雏形,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当今世界提倡文化多元化,艺术欣赏品味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流入国内,在国内形成了众星璀璨的艺术氛围,使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无疑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但是近年来,我们突然发现百姓喜闻乐见、流传了千百年的戏曲艺术,已经走向衰败——演出没有观众,年轻人不感兴趣、不认同,导致戏曲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后继无人,甚至可能走向灭亡。针对这一现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弘扬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戏曲素养,极力推动戏曲艺术发展。近年来,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广政策。一是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由各个级别的专业剧团深入到学校实地演出,组织学生欣赏观看。二是各地区各级别的高校偶尔都会邀请戏曲名家或者专业演员进入校园举办关于戏曲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三是有条件的高校会把戏曲表演课程加入学校的选修课程中,甚至多所音乐专业院校已经开始开设并招收戏曲专业的学生,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让学生走进传统戏曲这门艺术,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提高对中国传统戏曲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
二、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幼儿园教师,其服务对象为3-6岁儿童。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针对我国传统文化严重流失,面临戏曲艺术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现象,学前教育专业更应该担负起启蒙教育的责任,从孩子抓起,培养幼儿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认知,给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基础教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能够胜任简单的基础教学。因此,培养内容的多元化、基础化是其准确的定位。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艺术课程,大多演变成了美声、民族这种专业的声乐课,这与我们的课程定位严重不符,课程过于单一、过于专业化是目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将学前教育专业内容较为单一的声乐课改为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声乐课转变为多元化的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实施以拓宽学生音乐艺术视野、提升音乐艺术修养、了解音乐艺术基础常识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的教学。而将传统戏曲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艺术课堂,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艺术课的准确定位,更是对国家支持戏曲艺术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服务对象为幼儿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鲜艳的色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传统戏曲夸张的动作和带有鲜艳色彩的服饰和妆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其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审美,达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可充分采用游戏方式将戏曲艺术融入幼儿课堂,如戴脸谱面具、穿戏服等,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同伴的相互激励竞争中快乐模仿,大胆表演,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是恰到好处的,只有审时度势,根据社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服务,才能适应职业需要,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进入多元化时代。特别是高科技的迅速发展,现代传媒与现代文化也紧跟时代步伐,迈进新纪元,随之而来的是传统戏曲的式微。五千年的文明积淀,让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承载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如何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视觉符号融入到现代社会多元文化中来,成了当下文化大发展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传统戏曲中宣扬诚实守信、爱国主义,特别是戏曲中的人物刻画的鲜明,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继承与发扬。对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的传承。以上种种传统戏曲所能表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息息相通的思想纽带。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戏曲对文化思想的传承的纽带关系,让每一个观众都会感觉到很亲切,在广告的传播过程中消费者容易接受关于产品的相关信息。中国传统戏曲对这些传统符号和元素的演绎是人们非常熟悉,而且对于广大群众而言也有较为深厚的感情基础。利用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符号的认知,阐释那些人们尚不熟悉的产品,从而实现无缝链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例如“金六福”酒有一则广告,就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戏曲符号——京剧,白酒配京剧充分展现出中国人的性格。这则广告在国粹京剧中选取“生旦净末丑”的代表人物形象,在一个大大的白酒瓶前,唱出一段传奇,打造一个品牌,特别巧妙的将白酒元素和传统戏曲表现形式相结合成就了一段电影传奇。在这个广告中配以广告词,中国传统文化与白酒的品质结合起来,直接道出了产品特点,将广告所要宣传产品最大效果的宣传中让人也莞尔一笑,这样加深了人们对金六福这个品牌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有戏曲、书画、诗词、音乐等,它们是人们在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提炼和升华的得到的智慧的具体表现,在时间的洗涤之下,人们已经熟知和接受它们,俨然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现代影视广告中灵活的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作品进行加工创意,恰如其分的融汇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广告技术,利用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广告思想,让人们在传统艺术的陶冶之下欣然接受广告的内容。比如越剧“天上掉下来个林妹妹”,让人一听就能被悦耳动听的越剧唱腔所打动,广告内容也深入人心,让很多人记忆深刻,有时还甚至会模仿。正是广告创意充分的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表现形式、手法充分应用于现代影视广告之中,将影视广告的效果发挥到极致,进而将产品的宣传也落实到位,使消费者真正的记住这个产品。
在影视广告的拍摄过程中,想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戏曲的内涵融入其中,需要很大的一笔投入以外,还需要对其文化内涵做最凝练的浓缩,然而观众不一定就能够迅速接受快餐文化带给他们的视觉“享受”。可是,偏偏有些企业总喜欢黄金时段花费巨大资金播放企业宣传广告,可是黄金时段广告费贵的惊人不说而且时间还有很大限制,要想在很短时间之内,将产品所要宣传的内在旨要表达出来,信息量是无法满足的,而观众只能够停留在对商品名字的简单印象,无法熟悉产品信息,也就不可能产生想要购买产品的欲望,这样商品的广告宣传作用大大降低,没有了购买量,商品的收益也就无从谈起。纵观我国影视广告中的宣传创意,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影视广告只在盲目的追逐明星,追逐绚丽多彩的画面,重视名人效应,我们不否认运用这些手段的好处,但是我们也不太赞同这种一锅端的现象,对于产品的代言更应该从其实际出发,抓住产品内在的诉求,有针对性地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做创意的引擎,才能使影视广告的宣传持久有效。一些不合理的影视广告,过分重视名人效应,忽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运用,也是一大问题之所在。从整个行业内来讲,我国现代的影视广告的创意都比较缺乏新意。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广告用了几年不说,就连广告词都不会变动一下。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脑白金了,“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还收脑白金”。就是这样一句广告语,反反复复的在电视上播放,将自己的产品广告强行植入到人的大脑意识当中,一点创意也谈不上,还会让观众特别的反感。影视广告的投资者主要是企业,而企业形象的宣传又是影视广告中最核心的部分。一个企业对产品的宣传也就是对企业自身的宣传,让消费者在广告的影响之下乐于接受自己的产品。企业只有在影视广告中树立好自己的形象,才能真正的抓住产品深层的内涵,是影视广告所要提炼的要素。中国传统戏曲在影视广告中的运用不恰当的时候,对企业所要表达的企业形象不相符合,容易让观众觉得文不对题。有些影视广告运用中国传统戏曲的创意主要来自投资方较为偏爱某一个剧目,这也给影视广告的设计带来了一些误导,使影视广告对企业形象及内涵的把握不到位。
对于传统文化的运用的初衷就是为了与受众拉近距离,让受众感觉亲切。中国传统戏曲是我国的国粹,在广大人民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在大街小巷特别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地方广为传唱。近千年的传承,让中国传统戏曲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扎了根,如果在影视广告中对产品的性能、质地等不进行把握,盲目的的选择一种戏曲方式作为影视广告的创意元素,忽略了戏曲具有的特性只会适得其反。我国有300多种传统戏曲剧种加上一些传统杂剧等,这些剧种多以地方性呈现在中国各个地方,在影视广告的设计中选择哪一种戏曲形式能够适应于那个地方的观众需要都是要考虑的因素。特别是我国南北差异比较明显,对于传统戏曲影视广告的选择更需要注意这种差异性。历史人物是一种民族情感的象征性代表,往往被赋予一种民族情感在里面。人物在历史的角色扮演中也充当着正、反面,在运用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时候,考虑演员选择、戏曲行当选择都很重要,用好了自然而然增加亲切感和自豪感,反之要是用不好则会影响到人民的情绪。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戏曲人物的选择中,行当的选择注意生、旦、净、末、丑角色分配,人物适合的行当进行饰演的同时,结合产品的作用及性能进行合理匹配和把握。中国传统戏曲中的惩恶扬善、诚实信用等传统美德对于正能量的传播有着巨大作用,因此在影视广告的设计创意中应该充分把握中国传统戏曲的形象,抓住传统戏曲的精髓部分,恰如其分地将产品的宣传要旨表达出来。
作者:吉飞 单位:剧影月报
摘要:全国高校GIS课程思政实验案例库之《中国传统戏曲数字化平台建设与网络发布》,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主线,设计并实施八个综合实践案例,全面贯通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从大一到大四的八门专业课程。该项目将传统文化融入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找寻专业课程的价值属性,加强专业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学生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作者希望能为相关老师在理工科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课程思政;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在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举办的“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痛批:“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1]”“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理想、信仰缺失,生活的目标似乎就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文素养教育的不足。虽然教育部于1998年专门发布《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要自觉地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充分挖掘和发挥专业课对人才文化素质养成的潜移默化作用”[2];2018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再次强调,“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3]。但是,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理工类学科实用性强,能适应学生求生存的要求[4],相对而言,学生普遍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兴趣[5];由于师资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理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单一;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获得感不强。关于如何提高理工类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少老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唐帼丽等[6]在北京化工大学进行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互动实践,将博物馆教育的社会资源吸纳并融合为学校通识教育资源。纵然博物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典型性反映形式,但是作为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地方高校,博物馆的资源十分有限。笔者认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作为课程思政的有机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其获得感,对广大普通本科院校而言,具有现实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教育中的独特地位
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来提高我国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方法,目前在学界已经得到了一定共识[7]。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中具有独特地位,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教育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8]。
(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重民本、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一脉相承;“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思想都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萌发源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体现了对讲仁爱、守诚信和崇正义等思想理念的传承。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交相辉映,增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魅力、历史底蕴[9]。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音乐、舞蹈、戏剧三者的结合,是一种舞台艺术。中国传统戏曲,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萌芽,后经汉代、隋唐、宋元的发展到明清时已发展得非常成熟,时至今日,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体系。现今存有大量的剧目、剧种(如:京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昆曲《浣沙记》,评剧《杜十娘》、《小姑贤》,吕剧《金玉奴》,川剧《红梅记》等),这些优秀的戏曲现在还在上演不衰,不仅受到中国人的喜爱,还吸引了许多外国友人为它们沉醉。
歌剧起源于西方,它融合音乐、戏剧、诗歌、舞蹈及美术于一身,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歌剧把各种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段尽善尽美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使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其他的舞台艺术。中国的歌剧是在“五四”以后从西方传入的,中国的音乐家们以民间传统戏曲为基础,并借鉴西方歌剧的经验,开始尝试创作符合中国国情的、易被中国人接受的歌剧。中国的歌剧产生的时间不长,从“五四”开始算只有不到一个世纪,我们称之为中国新歌剧或中国现代歌剧。它兼容吸引了东西文化中的精华即中国传统戏曲和西方歌剧中的精华,发展非常迅速,创作了如《白毛女》、《刘胡兰》、《荆轲》、《小二黑结婚》、《春雷》、《窦娥冤》、《伤逝》、《红梅阁》等一大批优秀的剧目。
一、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中国传统戏曲与中国现代歌剧,虽然都是一种舞台艺术,但它们之间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第一,中国传统戏曲和中国现代歌剧就作为“剧”的表现特色来讲,戏曲比较重视写意与传神,而歌剧则吸收了西方写实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