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艺术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传统戏曲艺术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传统戏曲艺术

传统戏曲艺术当下价值探究

一、传统戏曲需要继承和发展

(一)传统的道德感需要继承

中国戏曲历史若从西汉时期的百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它包含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是中国千百年历史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极大的文化价值。它根植于民间乡土,与人民群众感情深厚。而正如历史学者、文艺评论家解玺璋所说:“道德感,就是中国戏曲的价值理念。传统中国人的道德,不是在学校里上政治课培养出来的,都是在听戏听出来的,都是从剧场里慢慢熏陶出来的。中国戏曲里边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都有。”可以说戏曲不单只是一种表演形式,而是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蕴,甚至承载着中华传统文明的传播责任。

(二)传统形式需要发展和创新

当下的社会娱乐休闲方式太多,分散了人们对戏曲这种传统娱乐方式的注意力,尤其现在的年轻人如果没有兴趣的话几乎很少接触戏曲。虽然戏曲舞台简陋,不如明星演唱会的激情四射或大型晚会的隆重大气,但就因为其简陋和鲜有道具才更能让人注重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充满了想象空间。传统戏曲声腔繁多,剧目数以万计,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段、美学特征、以及灿若群星的艺术家,它是华夏多样化的文化文明审美观念的集合。我们没有理由去舍弃这块瑰宝,更应该在当下逐渐消亡的趋势下保护和发展这门艺术。当下的流行音乐中也会加入戏曲元素,如周杰伦在《霍元甲》中有的片段以京剧的青衣唱腔演绎,而陶喆的《苏三说》用到了京剧《苏三起解》的旋律等,还有一些歌词创作会借鉴戏曲剧目的念白。这些都说明传统戏曲在当代社会娱乐中还是有地位和价值的,戏曲艺术丰富了流行歌曲的文化意蕴,这是不同艺术的相互碰撞与切磋融合。所以社会在发展变迁,传统戏曲也需要与时俱进,要有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一味墨守成规只会继续衰退,必须面向现实生活,开出时代的“新花”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

二、传统戏曲对社会的价值

点击阅读全文

学前教育音乐艺术课探究

【摘要】传统文化是各地的文明在长时间内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独具本民族风格的民族特质,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风俗和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涌入国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部分优秀文化遭受严重冲击。而传统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传统戏曲?如何才能使传统戏曲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学前教育专业

一、弘扬传统戏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国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是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又叫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戏曲,传统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形成基本的雏形,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当今世界提倡文化多元化,艺术欣赏品味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流入国内,在国内形成了众星璀璨的艺术氛围,使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无疑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但是近年来,我们突然发现百姓喜闻乐见、流传了千百年的戏曲艺术,已经走向衰败——演出没有观众,年轻人不感兴趣、不认同,导致戏曲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地位逐渐降低,后继无人,甚至可能走向灭亡。针对这一现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弘扬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戏曲素养,极力推动戏曲艺术发展。近年来,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广政策。一是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由各个级别的专业剧团深入到学校实地演出,组织学生欣赏观看。二是各地区各级别的高校偶尔都会邀请戏曲名家或者专业演员进入校园举办关于戏曲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三是有条件的高校会把戏曲表演课程加入学校的选修课程中,甚至多所音乐专业院校已经开始开设并招收戏曲专业的学生,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让学生走进传统戏曲这门艺术,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提高对中国传统戏曲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

二、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幼儿园教师,其服务对象为3-6岁儿童。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针对我国传统文化严重流失,面临戏曲艺术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现象,学前教育专业更应该担负起启蒙教育的责任,从孩子抓起,培养幼儿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认知,给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基础教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能够胜任简单的基础教学。因此,培养内容的多元化、基础化是其准确的定位。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艺术课程,大多演变成了美声、民族这种专业的声乐课,这与我们的课程定位严重不符,课程过于单一、过于专业化是目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将学前教育专业内容较为单一的声乐课改为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声乐课转变为多元化的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实施以拓宽学生音乐艺术视野、提升音乐艺术修养、了解音乐艺术基础常识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的教学。而将传统戏曲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艺术课堂,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艺术课的准确定位,更是对国家支持戏曲艺术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服务对象为幼儿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鲜艳的色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传统戏曲夸张的动作和带有鲜艳色彩的服饰和妆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其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审美,达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可充分采用游戏方式将戏曲艺术融入幼儿课堂,如戴脸谱面具、穿戏服等,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同伴的相互激励竞争中快乐模仿,大胆表演,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是恰到好处的,只有审时度势,根据社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服务,才能适应职业需要,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戏曲化妆在现代戏曲发展中二律背反

摘要:传统戏曲化妆从最古老的傩戏面具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博大精深的戏曲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传统戏曲化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程式化和装饰化的特点,这两个特点看似相互独立,却造就了现代戏曲发展中的二律背反。一方面程式化的传统戏曲化妆使得戏曲艺术可以穿越千年传承至今,另一方面装饰化的传统戏曲化妆则较为夸张,拉开了受众与戏曲艺术的审美距离,不利于新时代下的戏曲发展。文章探析二律背反何以形成,以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尝试提出促进大时代下戏曲新发展的路径,以期促进戏曲这一古老且经典的艺术形式重现光彩。

关键词:传统戏曲化妆;二律背反;拉动效应;戏曲新发展

一、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和外延概述

(一)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

戏曲化妆是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影视化妆、生活化妆等共同构成了化妆艺术,与戏剧化妆具有高度的同源性,但又独具特色。传统戏曲化妆虽有数千年的历史,究其内涵,定义却不尽相同。笔者在此试图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传统戏曲化妆的内涵进行界定,以期针对传统戏曲化妆展开学理层面的探究。1.传统戏曲化妆内涵之狭义层面狭义层面的传统戏曲化妆指针对戏曲演员面部进行的妆容处理,包括描眉画眼、涂脂抹粉、佩戴发饰等环节,但并不包括服装、道具,即狭义层面的传统戏剧化妆对应于“服、化、道”中的“化”。2.传统戏曲化妆内涵之广义层面广义层面的传统戏曲化妆指不仅包含针对戏曲演员面部所进行的妆容处理,还囊括了人物的整体造型、服装、饰品和场景道具等模块。比如京剧在刻画小生时,往往会采取面白无须的程式化设定,并配以可以体现出文人气质且相对素雅的服装。除此以外,优秀的传统戏曲化妆还应当包含与舞台灯光、背景布置的适配性。只有和这些融为一体,传统戏曲化妆的魅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彰显。

(二)传统戏曲化妆的外延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戏曲中喜剧元素挖掘研究

摘要:喜剧性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元素,因此要立足于观众的喜好,不断挖掘戏曲中的喜剧元素,并将其应用于现代戏曲舞台表演和影视动画作品中。本文剖析了传统戏曲的喜剧性,分析了当前戏曲文化生存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喜剧元素应用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戏曲艺术;喜剧元素;喜剧性;戏曲现代化

传统戏曲以唱、念、做、打为中心,地方方言俚语较多,其文本、行当、音乐在新媒体时代逐渐丧失生存市场,根本问题在于传统戏曲提倡的美学观念正在新时代中逐渐消亡,特别是年轻观众对经典传统曲目缺乏兴趣,再加上缺乏大型演出,导致地方戏曲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戏者,乃游戏也”,中国戏曲自古以来就具有喜剧精神,这种喜剧精神主要体现在戏谑的艺术手法、喜剧的人物和游戏精神三个方面,这些独特的艺术和文化品质造就了中国戏曲长久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论戏曲如何演变,喜剧性始终是决定其生命力的关键。在新时代,挖掘传统戏曲中的喜剧元素,使之适应网络时代观众的品位至关重要。戏曲艺术中有大量喜剧创作元素,比如,在爱情类、公案类、度脱类、历史类、教化类、武侠类戏曲中普遍存在喜剧元素,这些喜剧元素不仅是戏曲艺术传承的根本,而且是戏曲现代化转型发展的动力。在新时代,要实现戏曲作品的现代化发展,就要深入挖掘这些元素,提升其喜剧性,不断创新表演,建立新的审美生态。

一、传统戏曲的喜剧性分析

(一)传统戏曲喜剧性的美学分析

喜剧性是一个历史性的美学范畴。真正的喜剧不仅能够带来欢笑,而且富有极深的思想性,能体现出深刻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能反映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民风民俗。正如现存的经典戏曲节目,无一不是形象之外,复有可观。喜剧是卸下重压的审美工具,在快节奏的生活压力下,受众需要喜剧元素装点自己的生活,也需要喜剧表达自己的审美理想。喜剧不等同于搞笑,不只是为了博观众一笑,而是富有深刻的思想性,正如马克思所说:“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霍雷斯•华波尔爵士曾写道:世界是一大喜剧。喜剧性表达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对胜利赋予驾驭一切的自信,能够超然于现实与失败,从而愉快地和自己的过去诀别。

点击阅读全文

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浅析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满足戏曲服装艺术发展的实际需求,艺术设计需要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纵观历史的发展,不论是戏曲艺术的创作,还是戏曲服装设计的创作,都是通过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融合的方式,使艺术形象更好地融入艺术环境,形成戏曲艺术所独有的风格,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艺术瑰宝。本文主要针对戏曲服装设计创新进行探讨,围绕其在近现代戏曲剧目中的运用与发展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戏曲舞台;服装设计;创新

对于戏曲服装艺术工作者而言,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又要尊重生活的本真。如果一味继承传统,那么戏曲的创作可能会陈旧过时;而如果一味遵从写实,则可能无法兼顾剧情和角色性格,从而无法设计出最能表达人物特点的艺术服装。因此,只有做好艺术创新,使戏曲创作来源于生活又超越生活,才能让戏曲服装设计既符合当前观众的审美,又体现出戏曲文化的精髓,使戏曲服装设计充满生命力。本文对近现代戏曲服装设计的创新展开讨论。

一、传统戏曲服装创新

古往今来,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们不仅艺术造诣深厚,精通各种艺术,而且眼界宽阔,见多识广。以梅兰芳、马连良为代表的一系列戏曲表演艺术家,通过长期的艺术表演,对服装艺术的内涵有了深刻的理解。他们通过表演实践,在塑造戏曲角色的时候,不只是注重对角色内部性格的表现,还注重对角色外部形象的创新,为我国传统剧服装的创新作出了突出贡献。这些老艺术家们,通过和美工及编导等戏曲幕后人员的合作,在实践中创造出新的戏曲服装,再经过民间戏曲服装设计师的二次创造,从而实现了戏曲服装艺术的创新。因此,这些艺术家的服装创新成果,大多是先获得自己的“私服行头”,然后这些私服通过被多人模仿获得关注,继而被戏衣庄统一进行规范制作,从而使得这些服装广泛流传,并最终进入传统衣箱,形成通用的“官中行头”。而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戏曲艺术创作的全局责任逐渐由导演承担,导演制逐步建立。因此,传统戏曲服装的创新就由导演来主导。一般而言,当导演在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编排时,为实现其总体艺术构思上的创新,需要在传统服装上进行创新。这种对传统服装的创新,往往由导演提供思路,服装设计师和美工进行制作。这样的创新服装既具有传统艺术内涵,又发展出了一定的艺术新意,对传统戏曲服装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戏曲舞台服装包含了服装的色彩、长短和材质等多方面内容,这些内容对戏曲舞台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视觉体验。对传统舞台服装的创新,体现在根据不同的表演内容和场景运用不同的装饰物对演员进行修饰。例如,在传统戏表演中,武将多以“靠”,也称“甲”来作为服装。根据剧中人物的性别、年龄和性格、身份等角色特性来区分“靠”的颜色和装饰。观众可以通过观察表演者“靠”的装饰来判断他们的身份,这样更有助于理解戏曲角色。比如饰演武将的表演者一出场,观众就知道这是英姿飒爽的武将,从而能很快地进入到表演氛围中去。良好的戏曲舞台服装创新,使人物的表演更贴切也更具震撼力,能更好地传递戏曲文化的魅力。

二、新古装戏服装创新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