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传统艺术培训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彰显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例证。在当前大力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本文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实际,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艺术教育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对艺术教育的发展以及价值传承具有实践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价值与路径
文化自信是关乎中国文化安全、中华民族精神独立的要点,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关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现和重要构成部分,是五千多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高校也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艺术教育把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更好地发展中华文化、打造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提升文化总体实力提供重要的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的价值分析
(一)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爱国情怀。文化是一个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最能展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社会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展现出中国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轨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体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越来越得到全世界的关注与认可,这也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和锤炼,期间从未中断过,这体现出中国人民的责任担当和坚强的意志力。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全国各族人民从思想意识形态上、理想信念上、价值理念上、道德观念上来说都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勇于改革的精神。文化是彰显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表征。尤其是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充分体现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教育是连接起全世界人民的纽带,也是传递人类文明、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艺术教育中,可以使文化理念得到广泛传播、认同并深入人心,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帮助其树立起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只有树立起文化自信后,才能为真正实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实现中国梦提供重要精神支撑。
(二)有助于立德树人的深入实施。高校是培养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走进课堂,必须始终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同时,充分考虑和结合大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材与教学体系,并将其融入艺术课堂、思政课堂、专业课堂,并实现与第一课堂的深度结合和融合,与第二课堂联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文化活动等,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内涵与活力。此外,在教学、科研和实践教学建设中也要注重创新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未来的学科带头人和建设者。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国际视野,为世界了解中国、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做准备。更重要的是,要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树立好德育与思政的双理念。
近年来,我县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积极开展体育艺术教学和竞赛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放松学校体育、艺术教学工作的问题。全县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师资结构不合理、配备不足,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学校体育艺术器材配备不齐,场馆建设落后,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国家教育方针,切实加强学校体育艺术特色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基础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出多方面人才,把我县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推上新台阶,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统一思想,不断增强推进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自觉性
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是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也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教育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没有特色就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旺盛的生命力。加强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为争创办学特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有关部门和学校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摆上重要位置加以落实,努力办出特色。
二、明确今后五年全县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工作的目标
要把学校体育和课余体育训练作为全县体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体育部门的合作。以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迎战第十二届市运会、第八届中小学生运动会和每年一度的“英东杯”文体竞赛以及推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在全面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全面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体育健儿,办成一批体育特色学校和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要切实加强少年儿童体育学校管理,把它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少年儿童体育专项运动技能的体育特色学校办好、办强、办出效益,使我县学校体育综合实力稳居全市四强以内。
要把学校艺术教育和课余艺术活动作为全县群众艺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加强教育部门与文化部门的合作。*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开课率,城镇学校要达100%、农村学校要达95%,高中阶段学校要按规定开设艺术课程。到2009年,要使学校艺术教育基本指标达到部颁要求。在全面提高学生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培育一批争金夺银的新苗,办成一批艺术特色学校,使我县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居全市中上水平。要加大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投入,确保有限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按照内涵发展优先的原则确保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经费逐年增长,3年内使全县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和艺术教育基本设施达到部颁要求,到2009年全面达标,县一级以上学校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摄影艺术不仅能丰富人们记录生活的方式,还让人们的精神生活不断增加趣味性与新鲜感。新时期背景下,随着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断提高,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与推广便日渐重要。文化馆作为摄影艺术普及的主要途径之一,自然需要为群众摄影推广丰富手段,优化方法。本文从分析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基本条件与实际价值体现入手,提出针对性普及策略,科学地发挥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具体作用。
一、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普及的基本条件
(一)摄影工具普及性
“群众文化”顾名思义,指通过群众行为而自发形成的社会性文化,与群众真实生活紧密相关,是组成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部分。[1]利用摄影技术帮助群众记录生活,可以充分反映当下最丰富、最有趣的文化生活内容,促使群众深受艺术熏陶,培养审美意识。为此,在“全民摄影”风潮推动下,在信息技术不断融入摄影文化的背景下,在群众文化中普及摄影艺术,首先需要遵循的条件是对摄影工具的大力普及。[2]毕竟,摄影工具是群众进行摄影的必需品。无论是价格昂贵的高配置单反相机,还是主打全面性能的智能手机,在数码成像技术逐渐取代传统成像技术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先进摄影工具都为人们提供了摄影记录的便捷性与即时性。而简单的业余摄影展示不再满足群众需求,越来越多的群众想要通过有影响力的平台高效提升自身摄影水平,与同行交流。所以,文化馆在此时应肩负起组织与培训职能,为摄影艺术爱好者打造交流、展示的平台,以此为摄影工具普及奠定基础,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摄影需求。让群众在使用摄影工具时,真正拍摄出优秀作品,发挥摄影作品的艺术价值,不断提升群众审美水平。
(二)反映日常生活直观性
摄影艺术严格来说就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直观化、形象化记录与再现。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反映与记录。因此,摄影艺术在这一层面经常被认为是反映并丰富群众生活的主要方式,[3]不仅可以记录并呈现群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能够为群众提供日后回看的真实证明。换言之,在摄影艺术创作并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大多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意图进行拍摄行为,选择拍摄主体。所以,随着摄影文化的不断传播,摄影技术的不断推广,群众对于将自己随手拍摄的作品进行多渠道分享,开始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4]从群众文化需求视角而言,文化馆在摄影艺术推广过程中的实际支持力度则有待提升。如此,与群众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摄影艺术普及第二大条件就是基于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的直观性,使文化馆契合“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内涵,一边引导群众“自娱自乐”,一边从群众实际需求角度赋予摄影艺术推广新效用,使摄影艺术与群众生活愈发贴近,营造良性社会文化氛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艺术教育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真谛。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职责。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探讨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指出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于此提出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不同民族丰富的艺术成果相互融合,并以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流传至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具有诗词、书法、节日、乐曲和舞蹈等多种表现形式,它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规范、道德体系与意识形态等形成正向引导。开展艺术教育,目的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良好的艺术教育能够有效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促进艺术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为社会发展与国家建设提供更加优质的人才。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代教育事业则是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当下,以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然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
1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内容
提及中华传统文化,常会让人想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等传统思想,以及“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人格精神,还有“温良恭俭让”等传统美德,这些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想文化,直到今天还发挥着重要的价值与历史作用,它反映着中华文化健康的发展方向,起着激发人们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作用,具有历史继承性与稳定性,还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1]。中华传统文化虽然表现在古诗词、传统节日、书法和绘画等外在形式上,本质却是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思想体系与审美取向。以绘画为例,中国画并不将逼真作为评判标准,而是重视绘画意境和境界,比如水墨画就常常只用水墨笔韵点染出人物的大致轮廓,并不注重将人物描绘得十分真切。唯有先让学生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与审美取向,才能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
2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教育
在中国古代,有一套不同于现代艺术教育体系的教育方式。中国的艺术教育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人文传统,这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连的。古代艺术教育十分注重“以德立艺”,也就是将个人品德修养视为艺术教育的根基,而将中国传统文化视为一种“礼乐”文化,也是古代的传统,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多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具体可以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看出来。“乐教”从表面上看是审美的功能教育,其本质却是潜移默化的人性教化,孔子就将鉴赏音乐融入人性教化当中,强调艺术对人格的塑造作用,重视艺术对个人修养、政治理想的作用。中国古典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集琴、棋、书、画于一体,认为诗、书、画、印同源。与文明发展相一致的传统艺术教育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教育传统,以及丰富的教育经验,其对今天的艺术教育而言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与积极的启发意义[2]。对传统艺术教育进行批判性继承,能够为当代艺术教育传播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宝贵的借鉴。
内容摘要:广东惠州龙门农民画享誉国内外,但近几年发展相对落后。广州美院遵照广东省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安排对龙门农民画家进行培训辅导。文章根据教学体会,从借鉴艺术精品,学习传统文化和现代装饰技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农民画教学
龙门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独特的民间风情在国内外独具艺术魅力。在近30来年的历程中,龙门农民画曾独树一帜、辉煌一时,先后有100多幅作品获国家、省级奖项,曾展销到美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和地区,部分作品还被中国美术馆等收藏。龙门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发展龙门农民画,使之作为树立魅力龙门的支柱产业,走向广阔的文化市场,无疑是十分正确的。在这方面,广东省各级政府已有了正确周密的部署,并有通盘的谋划和落实措施。而另一方面,怎样不断地提高龙门农民画的技艺水平,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使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辟出更新的道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自主创新,则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两年前,笔者响应广东省委组织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岭南民间艺术的号召,接受了广州美术学院安排的“龙门农民画育苗工程”教学任务,与广州美院的老师和研究生到惠州龙门开展教学培训工作。在这段时间内,大家认真投入、齐心协力,获得了可喜的教学成果。笔者谈几点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农民画家要借鉴古今中外艺术经典,走自主创新之路
自主创新绝不排斥对传统,特别是对传统中不胜枚举的精品杰作乃至经典的借鉴。创新是对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弘扬,没有继承与弘扬,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教师有必要引导农民画家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传统的精品乃至经典。过去,龙门农民画对于古今中外艺术传统中的精华,有借鉴、有继承、有吸纳,这是必须肯定的。正因为这样,龙门农民画才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但笔者认为这仅仅是开了个好头,还远远没有完结。翻看他们一些人最初的作品,觉得其艺术积累还不够。农民画的作者,虽然身在山村,天天闻着泥土的芬芳,但要将大地的精魂,恰切地勾勒出来,仍然需要学习,需要向传统的精品乃至经典借鉴。这个学习、借鉴与没有大不一样。这里有拙精之分、粗细之判、高低之别、文野之辨。今后更年轻一代的农民画家必须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代新人,转益多师才能另辟蹊径,继承弘扬才能自主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