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初中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保障本世纪末在全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和在大部分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对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市、市辖区,下同)进行评估验收。为此,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普及九年或初等义务教育县的评估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国家教育委员会对此项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
第三条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等和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在现阶段初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五年、六年制的教育;初级中等义务教育包括实行三年、四年制的普通初中和职业初中教育。
第四条评估验收工作,应依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义务教育实施规划,分期分批进行。
第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在2000年前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普及情况,分段或一并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县,应就其初等教育阶段普及情况进行评估验收;对在2000年前只普及小学三年或四年义务教育的县,可组织阶段性评估。
一、新形势下我国农村青年人力资源开发的背景和使命
1、入世后农村青年面临的挑战。
中国入世后,对农村青年来说,面临的主要挑战主要表现在观念、知识和就业方面,而这三方面的挑战归根结底来自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青年没有“规则意识”、“市场意思”、“开放意识”。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由于农村青年的综合文化水平很低,很难适应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在就业方面,这种不稳定因素更多:中国每年的新增劳动力远大于劳动力需求,加上市场竞争导致的减员裁员,加大了农村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难度。
2、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背景下农村青年的角色重置。
随着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的推进,农民角色重置就是要突破“小农”束缚,实现现代化条件下农民的政治角色、经济角色、市场角色、社会角色和国际角色。通过改变国家公共产业政策长期对农民与农村社会的不公平做法,为农村及农民提供应有的教育、科技、公路、电讯、水利、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通过法律机制和农民组织的自我保护以达到切实保障广大农民权益,使农民成为农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非农化的生力军与受益人。在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重新认识到农民,重新给农民定位,必须尊重农民自身的选择,按照市场规律,站在人力资源开发的高度,解决好农民角色重置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一,改革相关管理体制,还农民真正的“公民待遇”;第二,给予农民充分享受义务教育与培训开发的权利和机会。我国农村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决定性是农村人口没有得到应该与市民同等的义务教育与培训开发的权利和机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在校大学生中,城镇居民子女约占70%,农民子弟约占30%;而在全国总人口中,这一数据恰好相反,农民占70%,城市居民占30%。2第三、通过完善村民自治,给予农民重复的政治权利。第四、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强化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第五、通过试点与改革,推进农民权益保护的落实。
3、非公经济对当代农村青年带来的诱惑与困惑。
【摘要】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1993年我国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与国外教育支出的比较以探讨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结构。
【关键词】教育支出;三级教育;GDP;GNP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和教育厅公布的数据,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2000-2002年分别为1.95%、1.89%和1.98%,这与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相去甚远。也就是说,实际投入不到应该投入的一半。如果按照4%的比例,江苏省各级政府三年总短缺额达到592亿元。更为令人吃惊的是,2004年所占比例又下降到1.9%以下,而如果按去年全省GDP达到15000亿元计算,这意味着去年欠下的短缺额已经超过300亿元。从全国来看,虽然国家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持续增加财政教育投入,由1993年的867.76亿元增长至2002年的3573.36亿元。但是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1993年的2.51%只是增加到2002年的3.41%(见表1),九年间增长一个百分点都不到。到2003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然没有达到4%的目标,尚存在着900多亿元的资金投入缺口。
一、教师教育的专业类别与概况
威大教育学院的教师教育面向教师资格证书的授予,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了2~3年的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后,经过申请而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师教育专业。威大教育学院本科层次的教师教育专业有五类,专业方向多达20余个。
一是初等教育专业,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初等教育专业又细化为“儿童早期到儿童中期”和“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两个方向。
二是中等教育专业,也由课程与教学论系主办,其方向依据学科领域划分,主要有英语、健康(仅作辅修)、数学、科学、社会科学等方向。其中,科学包含的学科有生物学、自然科学(也称广域科学,BroadFieldScience)、化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物理学;社会科学包含的学科是广域社会科学(BroadFieldSocialStudies)、经济学、地理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此外,中等教育方向还包括有法语、西班牙语、中文等在内的多门语言教育类专业。
三是初等与中等教育联合专业,主要有四个方向:艺术系开办的艺术教育方向;课程与教学论系开设的社交障碍方向和语言教育方向;运动科学系开设的运动科学教育方向,即原来的体育方向。这四个方向既可面向中学也可面向小学。
四是特殊教育专业,由康复心理学和特殊教育系主办。它也有两个分支方向:“儿童中期到青少年早期”和“青少年早期到青少年”。
分析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加大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措施,如进一步调整职业教育体制;深化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调整职业学校和专业的布局结构;实施“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积极扶持中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等,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在中国教育史上,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中学的基本统计数据,从1958年开始到1965年停止,15年后,即1980年才恢复统计。1980年,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迎来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春天。这一年的10月7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明确提出:“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基础十分薄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势在必行。”据1979年统计,在中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中,普通高中毕业生为726.5万人,而职业教育仅有中专和技校两种,毕业生分别为18.1万人和12万人。当年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仅有3.8%,96.2%的高中毕业生既不能升学,又没有一技之长可以就业。1980年,中国一举出现了3314所农业中学及职业中学,加上3069所中等专业学校、3305所技工学校,使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达到224.2万人。比前一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降为969.8万人,比前一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1980年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18.7%,比前一年提高了6.3个百分点。此后,中国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到1985年,高中阶段的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的在校生分别比1980年增长了26.4%、9.1%和4.8倍,总人数达到415.6万人,而普通高中的在校生则比1980年减少了24.6%,总人数为741.1万人。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人数占高中段总学生人数的35.9%,比1980年提高了17.2个百分点。经过“七五”、“八五”两个五年计划,到“九五”计划的第三年,即1998年,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初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培养了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有职业技能、有纪律的高素质劳动者,有力地改善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为推动劳动就业和稳定社会生活秩序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据中国教育部1999年5月22日的《199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职前高中阶段的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共有17106所,在校生达1126万人。其中,职业高中8602所,在校生454.9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4109所,在校生498.1万人;技工学校4395所,在校生173万人。普通高中1.39万所,在校生938万人。职前高中段各类职业技术学校的在校生占职前高中段学生总人数的54.55%。如果加上成人高中教育的人数,则高中段接受职业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为1467.87万人,占全国高中段教育的在校生总人数2445.5万人的60.02%。
80年代开始起步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校正在进行高职实验,一批中专也开办了高职班。1998年,全国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达432所。高职对口招收中职校毕业生,不仅有助于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为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提供了宝贵的探索。
职业教育也冲开了各级职业学校的围墙,尝试着与普通教育相融合。如初中的“3+1”、初二分流的“2+2”,一些普通初中和高中开设的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职业知识技能课等,推进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扩大和发展,强化了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