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劳动教育

初中劳动教育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初中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初中劳动教育

初中物理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摘要:“五育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劳动教育既是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多元整合的知识观、实践参与的学习观、聚焦核心素养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观是“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础。体验性、适应性、实践性、安全性、创造性是“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学习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唤醒劳动意识;展开物理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劳动能力;基于物理知识解决真实问题,强化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科学的责任态度与精神,形成劳动观念,是“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五育融合;物理教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是“五位一体”而非彼此独立的,因此,在全面推进“五育”的过程中,应逐渐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不仅仅指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以个性和特色为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发展。如何落实立德树人?劳动教育既是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小学教育来说,不仅应该开发专门的劳动教育课程,还特别应该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注重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物理学科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物理学科特性,寻找物理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在物理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一、“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内涵

“五育融合”体现的是综合育人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在传统教育中,存在“五育”发展不均衡,重“德育”“智育”“体育”而轻“美育”“劳动教育”的现象,这使学生出现整体发展失衡、个性发展不足等核心问题。因此,“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求各育间的联结,以联结点为载体切实落实“五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劳动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劳动教育,是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正确的劳动习惯、形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教师采用的以劳动为重要方式来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个性、自由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面。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价值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劳动教育与班级管理融合方法浅析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工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的贯彻和执行将从根本上影响到下一代劳动精神风貌。新时期下我们要求初中阶段的教育管理人员把劳动育人目标和班级管理目标有机地融合起来,引导初中生的劳动实践。本文从我国中学阶段劳动教育实施的现状角度出发,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我国中学阶段劳动教育,提出建议和延伸性思考。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学阶段;教育管理者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劳动教育与一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发展是休戚相关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49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天津首先成立了劳动关系干部学校,后于2003年,改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秉持以培养和发展中国劳动特色精神作为建设理念。1995年3月18日,在第七次课程教学改革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明确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所处新时期下,要完成新时代的奋斗目标,要从根本上依靠劳动和劳动者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地奋斗。同年7月,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所需要的人、有时代担当的人。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的贯彻与执行从根本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劳动精神面貌。由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新时代下加强培养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时代需求性。时代的向前发展,劳动教育的也应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出新任务、新课题。然而,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出现了只注重智力教育、轻视劳动教育,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导致一些学生的劳动观念渐弱、劳动习惯不良、劳动能力减退。对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初中生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应被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二)研究意义

点击阅读全文

戏剧艺术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构建探究

作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幸福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是上戏附中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上戏附中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以戏剧艺术特色课程为载体,以学科滲透和课程开发为主要方式,以幸福文化为导向来构建体系。在13年的探索中,逐渐构建以“定制课程”“菜单课程”“资源课程”为划分的既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又充分彰显学校戏剧艺术特色的课程体系。三个维度的课程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扇面结构,共同达成育人目标,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石。

劳动教育课程属于“定制课程”“菜单课程”“资源课程”的一部分,其特色在于有机结合了高中学段学生特点,学校的艺术特色有效融入“五育”课程之中,形成了学校独特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以德育为背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价值观。学校将五一国际劳动节作为契机,开展劳动主題班会活动,通过德育和劳动教育的融合,学生在班会课中收获了精神财富:在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学生们开展了全校大扫除活动。疫情期间,学校开展“爱生活,爱美味”家庭动手能力大赛。

以校园建设为主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劳动光荣的成就感。学校的戏剧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别样的艺术体验,同时,我们着力探索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本学期舞台美术专业的同学,开展了润艺楼彩虹楼梯作画,以及学校追梦墙的绘制。润艺楼是学校艺术专业教学的主阵地,其楼梯是同学们通往画室的必经之路。在绘制过程之中,同学们上下分工协作,每一笔都透露着学生艺术的灵感,凝聚了同学们共同创作的友谊。追梦墙由学校高一同学亲手绘制而成,代表了他们初入校园的梦想和青春的期望。在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园开放曰”活动中,戏剧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戏剧影视文学、舞台美术四个专业的同学充当志愿者介绍校园,通过一系列的志愿劳动,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劳动自豪感。

以必修课程为抓手,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的责任感。高二年级学生参与了劳动技术课程,此课程为普通高级中学的必修学科。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掌握了基本的农业和工业劳动技能,体验了匠人精神的内涵,通过体验生活,从而完成课程,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责任惑

在“五育”学科课程之外,学校的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艺术特色的传播,辐射了其他学校和社会大众。学生从狭义的劳动课程,走向广阔的社会发展空间,用具有艺术特色的劳动实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摘要】本文在高校面对劳动教育整体被弱化、价值观被异化、劳动能力有限的问题上,基于高校的使命,试提出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并倡导全社会各环节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劳动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应牢牢把握新时期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进一步研究劳动教育与高校现有教育体系的内在契合点,真正把劳动教育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并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的劳动教育路径。

一、新时期劳动教育的内涵

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有更高的立意。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来获得教育,而劳动又可以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在劳动过程中提高劳动能力,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脑力劳动可以调动人的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参与。国外研究发现,在学校教育培养的能力中,非认知能力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得到80%的回报,而认知能力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相关性较弱[1][2];我国研究表明,大学期间个体非认知与认知发展对初职月薪均产生显著影响[3]。可以看出,手脑并用时的劳动教育可以使非认知能力提高。简言之,劳动教育在青年大学生能否把握人生获得成长与成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综上,新时期高校的劳动教育要以体力劳动为主,让青年大学生从中得到发展。本文的劳动教育是指通过手脑并用所带来的青年大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

二、现实中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

在新课程中,有一项国家指定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教育。它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它与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自小学三年级起开设。它的开设,对于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这次课程改革中,已有的劳技课程的形态和名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与技术”的名称与以前的“劳动技术”名称相比中间加了一个“与”字,这一方面表明了“劳动”与“技术”两者的联系,另一方面又表明“劳动”与“技术”两者的区别,同时,“劳动与技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又体现了综合的特征。

劳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秀传统,是素质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磨炼意志品质、树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劳动教育中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益美、以劳促创新的多方面的功能实现和劳动教育的多途径实施和多学科渗透。

劳动与技术教育中所内含的技术教育,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专科院校所开办的高度专门化的技术教育,而是指普通基础教育阶段进行的技术教育。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思维发展的教育,是人人都必须接受和经历的教育。因此,技术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发展有着广泛而又独到的教育价值。

新课程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具有哪些特点呢?据专家介绍,过去,小学的劳动课、初中的劳动技术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计划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被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课程形态上的重大变化。它综合运用了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艺术、社会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经济、法律、伦理、审美、环保等方面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劳动与技术教育不仅是已有知识的综合应用,而且也是新的知识与新的能力的综合学习。

在国际上,作为诸多国家基础课程之一的技术课程已经成为一个包括劳作、手工、设计、家政、农业技术、工业技术、商业、职业准备等科目在内的庞大学科群。考虑到社会发展的进步趋势、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学生身心的发展规律,新课程确立了劳动、家教、技术、职业准备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同时,根据初中和小学的性质、特点,进行了课程内容的学段定位,如在技术方面,小学确立为“技术初步”,初中确立为“技术基础”;在职业准备方面,小学确定为“职业了解”,初中设计为“职业引导”。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