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单位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各市审计局、区直有关单位及中央有关驻桂单位:
为总结、交流我区内部审计先进工作经验,表彰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以促进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推动内部审计事业全面转型与发展。根据《审计署关于做好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先进表彰会议准备工作的通知》(审内发[2007]75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自治区审计厅经研究决定,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评选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以下简称“双先”)工作。现就评选“双先”的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评选范围
2005年至2007年设有内部审计机构的单位(含民营、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和从事专职内部审计工作以及审计机关分管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
一、评选条件
(一)先进单位条件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经过百年发展,至今已趋于成熟,而我国内部审计起步较晚,不太成熟。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更是相对滞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经济活动。应当是服从、服务于本单位,应紧紧围绕本单位总体目标为中心开展内审工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致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内审工作目标与本单位总体目标出现脱离现象,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有的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也制定了一些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忽视了内部审计操作和管理中的责、权、利相统一原则,没有对审计目标进行科学的分解,并在此前提下,辅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致使内部审计在实际工作中找不到准确定位,内部审计效果不明显。
(二)制度不完善,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
国家现行颁布的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法规中,除了一些行业部门制定的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外,与社会审计和国家审计相比,国家审计机关没有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制定详细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具体审计准则和实施细则,这种法规的滞后性,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在实施具体的审计工作时,显得无章可循,出具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没有法律的强制性,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因此在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设的过程中,常常会遭遇到被执行部门的抵制,使审计意见和建议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三)内部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
近几年来我区认真贯彻实施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党的大“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精神,从创建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入手,大胆实践勇于探索,踏实有效地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同时不断加大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年来我区总共对名领导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其中党政领导干部名,企业领导干部名。经过审计检查出违规资金万元管理不规范资金万元,当中主管责任万元,直接责任万元,在严肃财经纪律强化干部队伍监督和管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被评为全省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杰出区,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表扬我们的主要作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
针对经济责任审计层次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特点,我区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构制度入手,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为我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序、高效的运转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机构。经区委批准,成立了由主管干部工作的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为副组长,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全区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研究决定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大事项。二是成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建立了由区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审计局五部门组成的全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研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具体办法、操作规程,监督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定期通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协调工作,研究和解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出现的有关情况和问题。三是针对我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我区对科级领导干部和国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十分重视,在年合并建区之初,我们在原县和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合并建区后的实际,制定下发了《》,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等进行了专门的规定,之后又由审计机关牵头,纪委、组织部、监察局、人事局五大联席部门共同制定了《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操作指南》、《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评价体系》等文件,这些文件和规定的实施,从制度上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铺平了道路。四是强化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职能。专门批准审计机关成立经济责任审计科,具体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实施。在具体工作运行程序上,于每年年初召开五部门联席会议,总结上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情况,分析研究干部队伍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新一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之后五部门协调联动,组织、人事部门向审计机关发出具体的委托审计通知,并提供有关干部的任职期限、审计范围和审计主要内容等资料,纪检监察部门提供所掌握的该干部经济方面存在的有关问题线索,审计机关按审计程序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上述一整套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运行机制的建立,为我区全面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精心组织,科学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特殊的审计工作,与其他审计工作不同,审计对象是具有一定人、财、物权的领导干部,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不仅审计内容广泛、审计时间间隔跨度长,而且要对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经济责任进行界定和评价,事关被审计人的命运前途,审计责任非常大。因此,我们根据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加以科学的把握,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坚持“三个突出”,科学地把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管理权的集中性、企业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各层次人员知识水平、员工聘用程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二是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情况的审查,包括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因素,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企业对风险的识别、防范能力、应对策略等。三是控制活动审计,审计的对象是对各生产经营业务的控制活动,如控制活动中业绩评估系统的运行情况、授权审批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识别和防范情况等。四是信息与沟通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对企业获取、传递、处理内外部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安全可靠性等进行审查和评价。五是内部控制监督审计,主要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监督活动实施情况等进行审计。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复杂,范围涉及广泛,随着内部控制审计各项业务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也相伴而来。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构成
为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业务,监管部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界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是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而审计人员出具了不恰当的意见的风险”,即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而未被审计人员有效识别,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和结论,给使用者带来损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所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设计的不充分或者不合理;二是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没有按照要求被充分执行;三是设计合理并且表面执行充分的内部控制由于缺乏必要的授权或资格而在实质上不符合规范,或是没有对内控的执行进行恰当的监督,导致内部控制无法真正有效的运行。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只有三方面内容均不存在时,审计人员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风险、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具体来看:
(一)固有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的固有风险是由内部控制本身决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际目的的手段,它受人的影响,涉及企业各层次的人员,因此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心绝对的保证。在固定风险比较低的前提下,即使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或者执行缺乏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也可能是比较低的。一般而言,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固定风险。影响固定风险的因素主要发生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如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具备的竞争能力、企业文件、管理人员及员工的能力和素质等。此外,会计期末发生的复杂交易或者异常情况、在会计核算中容易被忽略的交易或者事项等都是产生固有风险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固有风险进行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得出综合结论。
一、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可参考的案例和经验较少,受传统审计影响,审计人员认为内部审计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价值,忽视绩效审计对事业单位社会责任履行方面的作用。
2.传统观念认为内部审计就是查找账面上的错误,忽视将绩效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有效途径,寻找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3.未能有效地将持续审计、过程考核、后续审计与绩效审计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内部审计,未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职能,内部审计报告应包含业务部门开展工作的合理建议,为单位领导决策提供帮助。
二、绩效审计是增加事业单位组织价值的有效途径
事业单位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投资、轻绩效”的问题,随着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随之产生和发展,对事业单位“问责”和对事业单位资金“问效”,成为事业单位内部绩效审计发展的政治推动力。为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对国有资本运营及事业单位职责履行的监管,财政部、人事部、国务院国资委等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制度,对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支出开展绩效考评,设计了综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人员开展绩效审计时,可以借鉴这些评价指标,但切不可简单照搬,千篇一律的套用。以下从确定绩效审计的项目及内容、审计报告和审计结论等方面,结合社会责任观和其他审计程序和方法,探讨绩效审计增加事业单位组织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