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道德教育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卢梭的道德教育观:从“自然人”到“道德公民”
1“.以人为本”的自然主义道德教育
卢梭批判传统教育的封建性,认为传统教育是对自然教育模式的严重违背和偏离,提出教育应是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的道德教化。首先,要培养具有自然本性的善良公民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即培养能充分展现人的自然本性的自然人。“自然”指人自身的天然属性,而“自然教育”是指遵循顺从大自然不可取代的一切法则,顺应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教育。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自然、本性和良心构成人善良的天性,这不会因为人的贵贱有所不同。罪恶不是先天的原罪,而是后天残害的。因此,只要让人的自然本性得到发展,人就必然是趋向善良的。其次,自然人的核心是人的天性。因此,“人的本质”是培养与封建贵族和僧侣完全不同的新人,而不是回归自然的原始状态。卢梭认为在封建教育体制下,自然与社会相互对立,教育无法既培养人又培养公民,所以要推崇的教育体系必须是不同于传统的、打破束缚的开创性方式,培养遵从法则的自然人,为实现社会性的理性公民做准备。
2.培养道德公民的“爱国教育”
自然人与道德公民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是密不可分的。“爱弥儿”从自然人属性的状态逐渐成长为社会集体形态的本质是个体自由上升为普遍自由的实现,要追求自然人的普遍自由,尊重大自然中的理性自由。因此,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有道德的公民,这种道德公民的个人意志已经完全消解在共同意志之中,并且仅以道德共同体的共同意志作为自己的意志,个人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道德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国家没有平等自由,美德自然就无所存在;没有美德,何来所谓的自由;没有公民,道德即不复存在;拥有理想公民,则有你所需要的物质保障;丢弃公民,你将空空如也。”国家需要有美德的道德公民的支撑,培养有德公民需要通过教育途径来完成。“公共意志”是整体道德人格魅力实现的最主要途径。其次,国家是每一位公民所聚集的共同体,公民的首要国家性义务就是热爱自己的祖国。因此,培养热爱国家的理想型爱国公民是进行道德教育的最终职责。最后,卢梭认为,理想型道德集体公民认同感应积极向深刻的社会道德情感向心力渗透,采取一种全心全意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国家集体信仰———“公民宗教”。根据卢梭培养道德型爱国公民的思想,个体公民的平等自由是通过个人与国家即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来最终实现的,这是更高层次的政治性道德自由的升华。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是通过思想教育,重塑自然完美的气质。在“公意”思想的指导下,创建爱国的气氛,并借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宗教”,培育社会教育的整体形象,完成道德阶段任务,最终使人重获自由。
二“、自然人”培养观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开展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家长要有“看家本领”
(一)做一个能言传身教的好家长
开展行为教育家庭思想道德教育在人生的教育中起步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它注重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更强调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在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家长谈吐文雅、举止优雅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表现得温文尔雅,待人文明礼貌、态度亲切友善。家长平时就有勤俭节约、守时惜时、讲究卫生、遵守规则的习惯,会使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爱学习、爱劳动、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的好习惯。这种长期的熏陶和影响,慢慢就会变成孩子终生受益的习惯,显现在所处的每一个环境中。这些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的好习惯不是靠家长的说教、家长的打骂养成的,靠的是家长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自觉接受教育。我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苦果自己受。有的家长平常不注意言谈举止、行为习惯,做人处事斤斤计较、贪小便宜、生活习惯懒散、冷漠自私……行为习惯起不到好的示范作用。这种情况下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就会受到家长的负面影响,慢慢就会体现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脏话连篇、内心狭隘自私、脾气暴躁、打架闹事,不服从老师管理、没有时间观念、不会沟通等。也有的家长教育孩子头头是道,自己却做不到,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时间久了,就会显得空洞无力,没有说服力的教育是没有教育效果的。做一个能言传身教,持之以恒的好家长,就能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成就孩子一生的好习惯。
(二)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开展理想教育对孩子,家长寄予了太多希望,小的时候希望成绩出类拔萃,长大了希望事业有成。除了个别天赋超群的孩子,大多数的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家长不能仅仅做一个好保姆,还要做孩子的好老师,好朋友,引导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做“良师”,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不是单纯陪孩子学习,而是自己也要学习。在孩子埋头苦读的时候,家长的学习行为是最好的教育,它包含了学习的习惯、方法、态度以及能示范的其他品质;家长不断获取的知识既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又能扩大与孩子的交流面。通过共同学习,既能分享,又能指导。不要让孩子觉得家长知识浅薄,没有教育资格。做“益友”,启迪和润泽孩子的心灵。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成功有失败,奋斗的足迹有深有浅,家长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和尊重孩子,能取得孩子信任,疏导孩子压力,让他们找到倾诉的对象,还能与他们一起培养兴趣爱好。家长既要做“良师”用自己的远见和智慧鼓励孩子努力拼搏,又要做“益友”能够听到孩子内心真实的声音,给他们需要的理解和支持。
(三)做一个威严而有智慧的好家长
1道德教育涵义及形式
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是教师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的价值引领与道德判断。在中小学中,班会课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教育的课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应用更多的就是主题班会。所谓主题班会,是指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组织策划,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的一种自我教育、自学成才的活动。主题鲜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讨论思想品德问题,也可以讨论班级工作,还可以让学生交流思想,开展表扬与批评。形式多样,主题报告会、演讲和竞赛、座谈和辩论、文艺表演、经验介绍等。让每个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道德素质。然而在班会课现状中,却违背了初衷。要不就是班主任一言堂。从思想动态到纪律,从考勤到学习,从卫生到作业,拉拉杂杂说一大堆,结果学生什么也没听进去,什么作用都不起。要不就是场面热闹,却无内涵。如一节《自信伴我行》的班会。内容有:小合唱《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发言《你自信吗》、配乐诗朗诵《自信之桥》、小品《自信才美丽》;全班宣读《自信》宣言书。最后就成了,班干部应付差事,同学无聊撑场面。
2心理教育涵义及形式
心理教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发展其个性的教育。心理教育重点解决的问题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即“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心理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个性的自我完善。其目标为关注个人合理的心理需求,重在提高个人的价值感和成就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人格。各类学校积极挖掘本地资源,采用各种形式开展活动,以期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和完善人格。心理辅导课是心理教育最有效的形式。它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各种辅导活动,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潜能,帮助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维护心理健康,达到塑造和完善人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形式。然而在应试的压力下,心理辅导课的课时极其有限,而且学生心理问题解决,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整合。班主任则是心理教育强大的支持力量,而班主任的心育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3心理—道德教育涵义及形式
3.1心理—道德教育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在分析学生问题的时候,总是可以发现心理原因和道德原因共同存在。如一起青少年团伙抢劫、强奸案,罪犯均为初、高中生,从这一案件的表层原因分析无疑是道德沦丧,但深层追究会发现,在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爱寻找刺激的心理特点之上,再加上道德认识模糊时就有可能走上“街头拦路行凶”。而现在很多中学生自杀案例背后,除了自身的认知偏差、耐挫力差等心理原因,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悲剧发生的根源。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为了更好地通过知、情、意、行四个层次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中的问题,于是提出了以心理教育为基础,道德教育为导向的“心理—道德教育”。这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指二者的有机联系,其理想状态是二者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以心育心,以德育德,以心育德,以德育心”的教育过程。
一、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职业道德是人们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职业道德来源于职业实践,会计行业自然也是如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形成取决于会计职业的产生,它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但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工作体制的差异,会计职业道德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1980年7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职业道德委员会拟订会计的职业道德标准为:正直、客观、独立、保密、技术标准、业务能力和道德自律等七个方面。1983年6月,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则确定会计的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包括:正直、客观、独立、遵从、保密、揭露相关性、职业的胜任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人们在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认为“立信”是会计之本,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业道德内容越来越具体化。敬业爱岗、熟悉法规、依法办事、客观公正、提高技能、搞好服务是我国新时期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因此,高职教师在进行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应注意:
(1)加强职业基本教育。这是对会计人员从业前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育,它包括敬业、爱业、乐业、勤业、精业教育,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工作价值,热爱本职工作,才能不受“主观意识”所左右,不受长官的影响,客观公正,坚持原则。
(2)加强服务宗旨教育。会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人民,而不是企事业单位里的强权,所以一定要端正其为人民服务的态度,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加强职业精神教育。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实事求是的反映会计主体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流动资金去向。这不仅关系到主体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否顺利进行,也关系到社会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会计人员肩负特殊的使命,其行为关系重大,所以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精神教育也非常重要。包括如实反映情况,不弄虚作假、隐瞒谎报,坚守原则,严谨细致,忠于职业,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等职业精神的培养。
(4)加强遵纪守法教育。会计人员每天都和钱、物打交道,面对的诱惑大,更应该强化遵纪守法意识。遵纪守法教育应从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工作实际出发,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强化其反腐倡廉的思想,重视对学生抵制诱惑、遇事沉稳、宠辱不惊的心理教育。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分为三个目标:掌握基本的道德原则,让学生了解目前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对会计职业道德问题与现实工作实际中产生的冲突之间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培养学生能够正确解决职业道德与现实之间冲突的能力,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这三个目标是一个递进的过程,每一点都不容忽视。但是目前各个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都普遍落后,以知识灌溉为主,案例教学较少,而且案例比较简单,大多都有明确答案,学生动脑少,被动接收,参与度不高,受教育的效果也不明显不好。那么,作为高职教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呢?
一、和合文化对民族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启迪
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为我们正视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了很好的工具,注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而不同”等和合文化的思想精髓对我们在民族高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合文化有利于民族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却总围绕着国家的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个人道德实践为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中介和基础。国家认同首先从文化认同教育开始,和合文化中的“融突论”在某个意义上是“变化论”。“突”就是冲突、对恃、交易,“融”就是变化之化到了一定的限度,便进入变。加强对和合文化的认识,既能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他们对文化的认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从而上升为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只有具有共同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对祖国的责任感,爱国主义才具有了生命力,才能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国家主人翁的精神,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冲突协商解决,各族大学生共同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之情化为报国之行,为建设祖国而奋斗。
(二)和合文化有利于民族高校加强人生理想教育
和合文化中渗透着丰富的中国式人生精神,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和合文化强调以自身和谐为基础,然后家庭和睦,达到天下太平,这也是中国无数文人志士的最高理想和志向。和合文化中有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不可,却要在面临种种困难曲折下“为”,这就需要巨大信念的支撑。对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精神的缺乏导致部分学生难以承受“挫折”,难以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合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铸就了一种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部分大学生出现精神空虚与颓废的现象就是由于缺乏对传统文化中“立志”与“志向”的认识。个人理想的实现要同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引导学生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个人追求与国家需要结合,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