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导游实训报告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教育工作做了重要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把大家对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明确了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还提到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些都逐一彰显了职业教育中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江苏省教育厅于2012年12月底颁布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苏教职[2012]36号)文件,更好地诠释了目前职业学校的当务之急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更直接指出职业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对接行业企业岗位需求,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面对倍受欢迎的普高教育,要想红红火火地提升职业教育魅力,这些都向职业教育人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随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的稳步推进,职业教育开始重新考虑了学校如何更好地借力于社会资源,而校企合作无疑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这又给了职业教育人一个新的启发,可以通过创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共育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
1.合作形式自校企合作被职业院校认可以来,主要采取的合作形式有校企共建专业指导委员会,为各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给出建设性意见;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阶段性课程见习和毕业顶岗实习的机会和岗位,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锻炼,掌握各种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具备各个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校企共建校内外师资培训基地,方便各类专业教师走进企业挂职锻炼,或聘请资深的教学名师兼任企业顾问,了解行业前沿资讯,丰富行业实践经验,同时也有利于聘请企业管理者、技能骨干等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实践课程的教学,弥补师资不足的问题;校企共创订单式委培,企业以对各专业建设赞助,向学生提供奖学金等方式设立委培班、企业冠名班,校企双方合作,共同管理、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的管理者、技能骨干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阶段性课程见习、毕业顶岗实习均在合作企业完成,毕业后直接到该企业就业。
2.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在各大职业院校忙于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同时,既为这一模式得以开展而感到欣慰,又为在执行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变味而感到无奈。可以说,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问题,且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学校与企业各种合作,大多只是处于简单的初级阶段合作,主要停留在顶岗实习岗位的安排上,校企双方在合作上流于表面化,形式大于内容,缺乏深层次的实质性合作内容,如学校、企业的指导老师如何指导学生实习,实习任务如何得到保证,轮岗实践如何实施等。(2)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不健全国家还没有出台特别有利于校企双赢的合作制度和法律法规,更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激励措施,也没有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具体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事宜,这严重影响到了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而学校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人力物力的支持的,从而校企合作成了学校单方面积极的怪现象。(3)学生实习稳定性不足学生对实习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他们渴望尽快接触社会来证明自己。但真正进入实习状态后,又由于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导致其对实习丧失信心,加之实习时间长达一年,学生会表现出不安、抱怨,甚至跳槽等现象,实习生活很不稳定,难以管理。面对这些凸显的矛盾,校企合作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要想真正将其落到实处,不得不考虑能兼顾校企双赢的合作新模式。
三、EERAH式校企合作的理念
摘要:文章遵循高职院校的教学规律,结合旅游业的特点及职业要求广州论文网(),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教学基础上,提出了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大胆改革,在观念、模式、课程、方法等方面锐意创新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衡阳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本着理论服务于实践的宗旨,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打造了认知实习模块、专业基本素质培养实训模块、专项能力培养实训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等多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难的问题。
一、积极探索和实践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模式
现代旅游管理者不仅需要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知识,而且更需要善于熟练应用管理技术解决旅游管理问题,即具备旅游管理实践的能力或执行能力。而现有大多数旅游管理本科生都缺乏来自管理实践积累的管理技能,仅仅通过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足以使其胜任将要承担的旅游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重任,因而必须在课程系统学习的基础上,增加旅游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该校通过“3大课程模块”、“4大教学要素”(“师资”、“课程体系”、“编写管理实务”、“管理实践能力广州论文网()平台”)的改革和“5大教学手段”的建立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管理实践能力,从而构建了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模式。
(一)3大课程模块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实现其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近年来,随着江西省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旅游管理人才,已成为各旅游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通过对江西省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阐述,指出了目前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探索高职旅游教育新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江西省
一、江西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现状
江西省作为一个旅游大省,也是一个劳动力输出较多的省份,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从业者也是顺应经济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江西省旅游业人才现状为:首先,旅游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不足,相当数量的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到来时,经常用非专业人员临时兼职,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江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之一。其次,从质量上看,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导致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的开发、管理和决策型人才。据统计和调研数据显示,江西省旅游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还不到20%,一些中专、高中毕业生却成为旅游从业人员中的主力,而受过专门训练的旅游高职技能人才在旅游产业中的比重较小,严重地制约了江西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与建设旅游强省、旅游大省的目标非常不协调,不适应江西旅游业日益发展壮大的要求,不利于提高江西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三,缺乏复合型旅游人才。旅游教育主要集中在旅行社与酒店管理和服务方面,而在生态旅游、涉外导游、会展旅游、观光农业、旅游电子商务等方向生源则明显不足,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综合上述三方面的情况来看,江西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员,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员的培养将成为江西省旅游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江西省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现阶段江西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摘要:根据特色专业的建设特点,依据旅游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核心能力要求,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指出了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的思路。通过构建新的实践课程三大教学体系,即完整的旅游管理实训体系、保真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这些措施对于培养高质量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实习;实训
特色专业建设以教育部2001年第一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为标志,目前已有四批特色专业在各高等院校进行建设中。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启动本省的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关于特色专业的认识是:特色专业是指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的专业,指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条件,根据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具有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的、稳定的、具有鲜明特点,并为社会所承认的专业风格。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重要环节,是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危机四伏,本文提出了解决危机的方案。
一、调整实践教学计划
1.认识实习的重要性。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接触专业的起点,描述性、操作性的内容较多,单纯的知识传授不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教师应根据课程教学实际,采用参观、现场教学、观看录像、专业讲座等手段,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产生感性认识。组织学生到著名旅游景点和大酒店等星级宾馆考察,使学生全面了解旅游业的行业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联程度,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理解,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
2.实验实训实习。实验教学由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必修课实验等教学环节组成,一般在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教学目标主要是对基本知识和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化独立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掌握销售客房、联络和协调对客服务、熟悉各类饭店服务;进行模拟导游技能训练、了解导游技巧;学习、掌握饭店管理、旅游规划设计等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划的能力。
摘要]:我国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在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本文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结合针对旅游行业企业、高职高专师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解决培养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主要问题的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高职高专旅游英语语言交际能力若干问题分析与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进一步快速增长,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作保障。具有扎实英语语言功底和语言交际能力,掌握旅游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综合素质的实用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鉴于此,许多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都开设了旅游英语专业。但因其产生的时间不长,缺乏相关理论及实践的支撑,加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仍采用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导致其自身特色的缺失,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学生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于2007年11月,以“高职高专旅游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为课题开始了研究,并对全国7所高职高专相关专业师生以及4家旅游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和研究,基本了解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就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1语言交际能力的内涵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competence)最早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于1972年在其发表的《论交际能力》一文中提出的。它是对传统的乔姆斯基(Chomsky)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competence)学说的进一步拓展。他认为一个人的交际能力包括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即一个人的交际能力是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语言能力、心理因素、社会文化知识、语篇理解和语言应用等方面在内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