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大学毕业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为进一步优化大学毕业生创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加快我市特大城市建设步伐,把我市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市政府决定建设大学毕业生公寓。
一、工作目标和实施原则
1.工作目标:通过建设大学毕业生公寓,切实解决未就业大学毕业生住房问题,优化大学毕业生创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形成人才“洼地效应”,为把我市建设成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实施原则: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先易后难,逐步完善;限定对象,限定价格;以人为本,经济适用。
二、公寓地址
对市水利局办公楼(客家大道13号)进行改造。公寓总面积4223.96平方米,房间63个,床位150张。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维护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府厅发[200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促进我市大学毕业生(仅限于近两年未就业的)就业创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要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向大学毕业生倾斜,增加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比例。
(二)清理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空缺岗位用于公开招考大学毕业生。
(三)认真组织实施好“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及时为大学毕业生办理相应手续,使其尽早就业。
一、用人单位对已入职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评价
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个性品质,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求职时劣势明显,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也是我国很多企业不愿意招聘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原因。从已有的调查可以看到,用人单位对已入职的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不同的评价,主要反映在专业水平和个人属性方面。
(一)专业技术水平低、实践能力差这里的专业技术能力指大学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程度,泛指将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据调查,企业管理者对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相当不满。他们认为高校培养出的大学毕业生本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很大偏差,学生在学校所学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基本用不到。企业招聘一个大学毕业生至少要花费半年时间去培训其专业技能,经过一年到一年半才能独立工作为企业创造利润。而发达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到岗适用期只需要二三个月[5]。一位企业人事部经理说:“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多年未变,有的教授还沿用多年前的教材,学科前沿成果没有及时引入教学。了解学科尖端和行业前沿的研究生,是越来越难招到了。”另据调查,近年来社会上“有59.1%的用人单位认为当前大学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6]一位接受采访的研究生说:“我们学理论多,天天抠书本,研究别人写过的东西,实际操作的内容学不到,就业时特别尴尬。老师们还不如带着我们出去拍拍片子,增加‘实战经验’。找工作时,拿着作品总比空谈理论强得多。”[7]当然,企业在多年习惯了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的情况下,便不再以此为招聘毕业生的必要条件。而是将人才招聘变成了两种类型:即在职人员的招聘与校园招聘。在校园招聘中,用人单位主要考虑到大学毕业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二)诚信意识缺失、职业素质不高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大学生的个人简历存在着虚假信息,如人为提高在校的学习成绩,虚夸自己是班干部、三好学生、奖学金获得者,更有甚者制造虚假社会实践经历。企业HR在筛选简历时会发现几乎没有不是三好学生、学生干部的大学毕业生。虚假简历降低了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心目中的诚信度[8]。按时上班、不迟到早退是一名员工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一些私企的HR反映:在公司没有规定上班迟到扣工资的情况下,一些毕业生很少有按时上班的习惯。此种现象往往是因为大学生在学校养成了上课迟到、逃课等不良习惯,并将这种坏习惯带到了工作中。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部分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企业缺乏忠诚度,往往是先找一个解决生存问题的工作,积累了一定工作经验后就跳到别的公司。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老板反映,培训行业的教师难招,招来一位毕业生需要花费半年时间培养其教学能力,但往往还没给企业带来利润便提出辞职。这些现象都显示了大学毕业生对企业较低的忠诚度。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非专业素质,其对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的要求并不逊于对其专业素质的要求。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学毕业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敬业爱岗精神、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素质并不令用人单位满意。大学毕业生的非专业素质的不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
(三)功利意识较强、无视他人得失据笔者的访谈,一位企业的管理人员这样评价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相当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功利意识较强,在金钱与名利面前忘记了良好的品行才是成就人生的根本。在学校时不择手段地得到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名利;在公司则不择手段地踩在同事头上往上爬;在交朋友时看重人的家庭出身,而不是看重道德品质。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往往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换位思考,不能宽容和理解他人,只在意自己的得失,一味地强调“我应该得到多少”“是别人的错让我没有得到”等。用人单位认为大学毕业生最为欠缺的能力按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职业态度和习惯)、沟通协调能力。这些能力不仅是大学毕业生必备的重要能力,而且也是他们普遍欠缺的能力。
二、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需求
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发达国家20%-30%的大学生自主创业率与我国不到1%的差距,成为政府和教育部门鼓励大学生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措施之一、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经验,教育部从2002年初在有条件的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并加以总结推广,2008年将推广扩大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要求将创业教育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编入必修公共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推进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工作,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出席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争取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地制宜地出台并切实落实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广泛开展宣传,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
自主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大学生创业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个创业能力强的毕业生不但不会成为社会的就业压力,相反还能通过自主创业活动来增加就业岗位,以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大学毕业生通过自主创业,可以把自己的兴趣与职业紧密结合,做自己最感兴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认为最值得做的事情,在五彩缤纷的社会舞台中大显身手。对大学生来说,创业的原动力在于谋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3.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提高大学教育管理水平与大学生素质的各类探索实践中,大学生创业无疑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之一。通过创业与创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变自身就业心态,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并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
4.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有利于培养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创业者。中国的未来在于大学生,中华民族的精神永恒则在于大学生旺盛的创造力与创新追求。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自主创业的比例越低;工学、管理学就业率最高,法学和哲学最低;本科生收入下降,男女同工不同酬;大学毕业生亟须改进沟通和创新能力这几个方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者认为,创业理想是创业的最重要动力;民营经济成理工科就业市场;毕业生更多的将去往企业,而不是考公务员等,具体材料请详见下文:
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是“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蓝皮书”的简称,也常简称为“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就业报告”或“20*就业蓝皮书”,是20*年6月10日上午由麦可思(MyCOS)-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撰写、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这是社科文献出版社第一次以就业为主题出版的蓝皮书,也是第一份基于科学的数据调查、借助于统计学和劳动经济学的科学体系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全新报告,更是一个结果评价的研究系统。就业蓝皮书基于麦可思公司对20*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研究撰写,该研究抽样达到44.4万人,回收有效问卷21.8万份,共覆盖3*9所高校或分部分院,对2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读研与留学、高考志愿填报、大学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做出了全面的研究分析。
1、本科院校就业率有所下降,高职院校持平
该报告,20*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比起20*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2个百分点;20*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为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约为434万。20*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见图一、图二)。
此外,20*年就业报告还,20*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