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大学化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如何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教学知识体系,更好地培养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人在从事小学教育专业化学课程教学时,通过对小学教育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查和对小学教育人才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调查发现,目前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课程知识体系不系统,知识趣味性不强,教育专业学生学习化学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教学过程中不断对知识体系重新梳理归纳,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也做了一定的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果.
1小学教育教学现状
1.1专业定位对于小学教育专业,钦州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在培养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基础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人才,使学生毕业以后能够为小学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因此,对现代化学的知识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和补充完善,可以使其更好的适应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的培养方案.
1.2化学知识需求根据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反应过程,掌握基本化学现象的产生原因,学生能够对日常发生的化学现象做出科普的解释.通常需要化学专业学生掌握复杂的热力学、动力学等知识,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定义概念和灵活运用知识解释现象即可.
1.3化学知识体系现状我院在小学教育专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化学教材是陈超球编写的《大学化学》.我们把教材中的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烃和烃的衍生物、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平衡等知识进行了重新归纳,并将现有的知识体系分为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材料等知识体系.整个教材虽然只是面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用教材,但是教材中有些知识体系还是有待整合,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讲授.
2教学改革措施
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无机化学”教学现状分析
1化学知识体系的庞大与无机化学教学时数的限制
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知识的丰富,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越来越多,书越编越厚,除了化学平衡和元素化学的知识外,还有物理化学的热力学,反应动力学,电化学及“结构化学”的原子结构等内容,知识点密集且理论性强。以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例,所用教材为天津大学杨宏孝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第四版,550页,教学时间为54学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完全部内容,显然是很费力的。因此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和对学生的引导就显得至关重要。
2学生自身条件的局限
无机化学的授课对象是刚刚考入大学的大一新生,一方面他们在高中早已习惯了题海战术,习惯了中学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面对课时少,知识面广,思维跳跃性强的大学有着强烈的不适应。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他们在学习初期很容易产生眼高手低的感觉,轻视学习,随着课堂进度加快,中后期面临着信息量大﹑重复少﹑练习少,心理准备不足,普遍感到学习起来很吃力,茫然不知所措,很容易产生焦躁和厌烦的情绪,甚至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这样直接影响到他们后期的学习。另一个方面他们正处在由中学角色到大学角色的转型期,他们中大都是缺少锻炼的独生子女,以前在生活和学习上极大程度地依赖老师和父母,现在突然失去监督和管理,茫然不知所措。很多学生都反映大学老师上课内容多,讲课速度快,很多时候都听不懂老师讲的是什么,课后自己看书也不太明白,导致出现“教师忙于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忽视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对大学授课时间少,授课内容多的情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3课程教学内容知识陈旧,缺少灵活性
一、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概况及改革动态
扬州大学化学工程领域从2009年至今累计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94人,毕业26人,其中90%以上进入苏、浙、沪大中型企业,部分毕业生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通过5年来的摸索,化学工程领域已经实现了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型人才分类培养的格局,完成了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和校外工程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基本形成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强化工程实践为落脚点的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扬州大学在化学工程领域开展了以学科内在关联性为基础,以多学科交叉为纽带的“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力图通过化学工程与材料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领域的交叉融合,培养出能综合运用多个工程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具备适应多种工程研究工作和解决多样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大化工”人才,实现人才培养由“单一工程领域的狭窄对口”变为“多个工程领域的广泛适应”。
二、“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1.重新定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
扬州大学围绕“大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代表共同对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提出:培养面向行业、面向未来的高层次复合型“大化工”人才应该具备宽广的知识背景、良好的创新思维、较高的实践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扎实的化工、材料、制药、环境等学科基础知识,能综合运用化工过程、绿色工艺、工业催化、材料制备、药物合成和环境化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备独立从事化工-材料类、化工-制药类、绿色化工-环境保护类等多个大类方向的研究工作和解决多样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校按照“方案宽口径、培养个性化、出口多方向”的基本原则,重新制定了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方案。
2.构建基于多学科交叉的“模块化双螺旋”课程体系
摘要:
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和民办高校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的问题,本文从重视第一堂课、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民办高校;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齐鲁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后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等课程的基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以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对后续课程产生重要影响[1]。相对公办院校而言,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一般基础薄弱。而环境科学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一般是文理兼收,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与后续专业课程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能力,是我们一直探讨的问题。经过几年的教学经历,我们发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重视第一堂课
1教材选用
我们认为给大一的学生选用的教材要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可读性。例如我们在教学实际中选用了是“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大学化学》就基本符合这些特点。尽管普通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繁多,但本教材可提供给各专业从中挑选适合于自己的最需要的内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其他内容则可作为大学生们进一步拓宽知识的参考。在《新大学化学》中有很多特别的栏目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首先,教材中开辟了“科苑导读和科苑讨论”栏目,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化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最新理念和最有趣的故事,同时讨论使其更具有交互性,引发读者的发散思维,把课堂之外的科学教育落到实处;其次,教材的每章后都开列的“网络导航”专栏用以帮助学生了解互联网上的化学知识,表明网络上的化学资源是极其丰富多彩的,我们希望引导学生从网上看到比教材中和教室里展现给他们更大、更生动的化学世界,学生们不仅开阔了化学视野,也能从此举一反三,遨游于更广阔的信息海洋中;再者,教材在章节标题及化学名词后面附有英文,英文的标注是为了营造一种学习外语的氛围,也与网络应用相配合;另外,教材还增设了“化学技术”栏目,其目的在于用最简单的方式向学习普通化学课程的学生介绍化学的分离、分析技术,了解化学学科实验科学的水平,扭转学生以为化学的技术就是“瓶瓶罐罐”、“没什么水平”的错误认识,为帮助学生在以后进入化学实验室时,不会过于陌生,更加得心应手。
2教学过程
2.1精选组织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普通化学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物质结构等诸多基本理论内容,每部分又由许多章节组成。如热力学部分包括反应热的计算、反应自发性、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单相离子平衡、沉淀溶解平衡及原电池的热力学等许多部分内容。如果简单讲授,不仅枯燥,而且往往会有种“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感觉。使学生觉得这门课远离科研,远离现实,难而无用。因此在讲授前,先搭建起大的框架,再由点到面详细讲解各部分内容,不仅讲起来有条有理,更有助于学生弄清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建立清晰的学习路径。例如,在讲授化学反应普遍规律时,把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总结出反应过程中物质的内部能量和物质间的作用力的变化。另外,各章内容貌似相对独立,实则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如酸碱解离常数、配离子稳定常数及难容电解质的溶度积常数都是化学动力学中标准平衡常数在具体问题中的叫法;酸碱的质子理论中共轭酸碱的一些概念和氧化还原中的氧化还原电对的共轭关系等都是相似的理论;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渗透压和和电化学中标准电极电势的求算理论相似等等。前面的内容理解了,后面内容则是一脉相承,承前启后,温故而知新。我们教学的课程是普通化学,即广义的无机化学,在教学内容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无机化学与哲学、历史、经济、军事、环境、生物、生活联系在一起,力求既严谨,又生动。例如,原子结构常被认为是无机化学课程中难教、难学的章节,我们按照揭示原子结构秘密的科学史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从居里夫人发现放射现象到氢原子线状发射光谱、玻尔原子结构理论(电子能量量界失效,经典电磁理论对微观世界失效),再到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和测不准原理(经典力学对微观世界失效),最后引入核心内容———量子力学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薛定谔方程)并重点讲述,使整个教学过程与科学发展史联系在一起,在讲科学故事中讲结构理论。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到了无机化学的理论和知识。
2.2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