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大学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交往教学法、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关键词]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交往;课题
大学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包括课程“基本结构”——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的教学和课题研究教学两个组成部分,前者是学科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可采用交往教学法,后者分为课题研究、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和课题研讨三个阶段,相应可采用课题研究指导教学法、课题研究成果汇报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本文具体谈谈这些教学法的操作。
一、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
基本知识与经典理论教学法主要是交往教学法。交往教学法是教师按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提炼出课程的“基本结构”——基本知识和经典理论,运用交往教学方式与学生共同生成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交往教学法要求:
1.树立课程的“基本结构”观
摘要:材料化学是化学相关专业本科学习中的必修课程,它交叉融合了基础科学、工程科学两个部分,不仅是材料科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本文指出了在民族高校本科教育中,材料化学这一课程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而引发指出民族高校教师可系探索科研相关课程,将本科材料化学课程融入科研的教学与改革探索之中。
关键词:材料化学;科研教学;创新机制;教学改革
如果说材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化学是新时代文明的发动机,那么材料化学不容置疑是一门从化学的角度来探讨新材料的制备和它们在生产、使用过程中的化学性质的科学[1]。材料科学与其技术的进步,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纵观材料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史,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粘土时代、铁器时代到现在的硅材料时代,材料化学主要涉及了物理学、材料科学、电化学、无机化学等知识,它集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于一体,是材料科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分支,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本科材料化学课程融入科研教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材料科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际化的需要,这些问题值得民族高校的教师思考和解决。该学科对于教师和学生都充满着挑战,为了将本科材料化学课程融入于科研的教学与改革探索,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能力,本文将从理论教学的融合、实践教学的应用这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与改革探索[2]。
1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21世纪的今天,材料类学科无疑是一门蓬勃发展的学科,宏观审视国内高校的课程开展,我们不难发现,理工类乃至许多综合类高校现都已开设了材料化学这门课程,这门学科的完善涉及到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民族高校的一名教师,面对课堂上不同民族、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更加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个人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材料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也要发挥国家科研课题引导作用,强化学生参与科研竞赛能力。但在我个人的实践性教学中,材料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着课时任务分配不合理,材料化学教材陈旧,理论未联系实际,学生的实验操作太少,学生对本课程认知不清晰等问题。为实现教育和教学一体化共同进展,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研究。对于这些问题,我本人有一些入职后的小心得,希望能够对未来即将面临高校材料化学课程教学的新入职老师有所帮助。
2本科材料化学理论教学课程与科研的融合
1改革的动因与基本思路
大众教育的层次性、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决定了大众教育必然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是低水平教育,更不是对精英教育的抛弃,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表现。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不少新问题,特别是像我院一类的省属普通院校,表现更为突出。从学生的特点看,随着招生规模和生源地域扩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明显拉大,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这些差异决定了今后的数学教学很难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在高考指挥棒下,大多数中学采取应试教育模式,通过应试教育选拔学生,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数学思维教育和数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普遍缺失;从培养目标看,地方院校的应用型本科定位又决定了数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工具地位;从学生的发展需求来看,虽然以就业为导向是主流,但部分学生继续深造的需求又不能忽视;从教学的现状看,一是大学数学课教学内容和体系没有显著改变,难以适应当前计算工具和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二是教学方式没有显著改变,不能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和多媒体教学技术充分发展的形势;三是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观念没有显著改变,不能适应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四是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没有显著改变,不能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较宽的专业面向、较好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大学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素质和能力恰恰是现代科技和管理人才所应具备的。由于大学数学课程量大面广,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理工类、经济类等学科毕业生的质量。长期以来,我们在大学数学教学中一直采取的是强化数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原则。在这种原则指导下,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不利于全面素质教育的推进。同时,也不利于针对当前学生在知识、能力、个性等诸多方面的差异较大的现实而实施“因材施教”原则。为此,我们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了“突出基本理论,注重工具性和实用性,兼顾学生发展”的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和课程内容改革思路,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兼顾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培养具有一定数学素养、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素质综合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大学数学教改。
2改变教育理念,明确指导思想
探索如何结合实际进行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稳中有升是我们大学数学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组织大学数学课程组的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纲领性文件,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以“当今社会人才的需求对大学数学课程的要求”、“大学数学课程在相应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结合实际探索如何保证大学数学课程教学质量”等主题研讨活动。通过研讨,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了大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明确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学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用”,各个领域中的许多研究对象的量化趋势愈发加强,数学结构的联系愈加紧密,再加上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给人们一个现实的启示:每一个要想成为较高文化素养的现代人,都必须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数学教育对理工类、经济类和管理类等专业的学生更是必不可少的。数学教育会从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发挥作用:①掌握必要的数学工具,用来处理和解决本学科中普遍存在的数量化问题与逻辑推理问题;②了解数学文化、提高数学素质,将使人终生受益;③培养“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会潜移默化地在人们日后的工作中起作用;④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体会到数学与史诗、音乐、造形并列的美学中心构架;⑤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做准备。为确保大学数学课程改革取得实效,在大学数学课程建设中结合我校实际,首先应该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
1)研究不同专业大学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我院专业涉及理、工、经、管等多学科领域,同一学科领域又有不同层次,应在调研各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设定教学内容;
2)区分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对数学素养的要求。应用型人才应掌握核心数学思想,培养数学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强调知识的应用。研究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严格的数学思维,强调知识的发现。在此基础上,明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要注意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制适应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内容设置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达到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教材体系的重新编选、教学资源的重新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重新组合及升级。
【摘要】随着生物领域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用英文听、表达、阅读、撰写和发表生物领域论文成为国际交流的关键途径。大学作为学生由专业学习迈向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的分水岭,肩负着培养学生英文以及专业知识综合掌握能力的重任。通过教学改革,改进授课方式、授课材料、考核方法等来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将词汇与语域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系统掌握科技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转课堂;多元评价;多元教学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所需人才的标准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化、多元化、国际化刻不容缓。英语是科技资讯、研究成果进行国际交流的主要载体,随着国际化与全球化潮流的不断深化,英语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科技英语能力是国际化人才必备的基本技能。科技英语不同于基础英语,是着重于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等特定领域使用的实用性、专业性英语。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提升科技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主动获得研究领域最新资讯、巩固加深专业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未来从事外贸、翻译、涉外工作等生产实践工作或走向科研领域打下坚实基础,是成为符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必经之路。大学英语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其内容需要兼顾全校不同专业大学生学科背景的巨大差异,因此其内容较为僵化,不仅与大学学术专业化背道而驰,而且不符合现代社会追求实用型人才的潮流趋势。传统的大学英语与大学专业课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的双重要求。生物工程专业英语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对科技英语知识的迫切培养需求。然而该课程通常开设课时短,内容少,仅覆盖大学四年学时中的半学期,在教学中存在“蜻蜓点水”的现象,很难通过几节课实现对学生科技英语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科技英语的应用需求。大学英语是开设两年的课程,而作为生物专业学生,生物课程是贯穿其四年大学历程的课程。只有将科技英语教学融入贯穿四年的专业课程中才能真正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综合性的专业及英语培养、发展需求,将学生长久以来被动且分别学习英语与专业知识,改进成将英语以及生物知识两相结合。为了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技能和广博的专业知识,将英语教学融入贯通大学四年的生物专业课程中,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英文交际能力,能主动接收各种最新知识动态,能不断升级同步转化自身的技能,成为既有丰富的生物工程领域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加强授课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培养、深化教学改革,合理地组织课程结构和改进授课内容,才能解决学生专业知识与英语共同学习的问题。笔者所在的合肥学院长期以“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作为办学定位,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关键要素,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使得通过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笔者作为在一线从事生物工程方向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同时也从事生物食品与环境方向的授课教学工作,结合自身进行科研工作的实际经验,对生物课程科技英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探索生物课程中科技英语教学改革之路,包括对授课方式、授课材料、考核方式和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课程改革主要通过在课程中拓展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词汇量、英语文献阅读与翻译训练、生物专业英语专题报道,以及专业英语口语表达与科技论文写作。同时,生物课程专业英语课程的特殊性,要求授课教师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有过硬的英语水平,且自身对专业领域的前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了解。只有授课教师自身能做到将专业知识与科技英语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系统性地规划、设计课程,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双重培养。
一、改革教学,改进授课方式
通过在课堂中融入专业英语教学以及专业知识点英文专题讲解,使学生掌握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及全面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学生英文专业听力、表达的能力。改善传统的教师运用多媒体单方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授课方式,提升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增加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及时发现问题,反馈学习情况,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课堂中,教师不仅对重要生物概念及模型进行中英文双语讲解,还设置师生共同讨论环节以及翻转课堂,增加教学互动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课堂教学过程活泼化、多样化,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重视学生实践,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时设置上,安排两个或更多课时进行学生分组讲述,由教师选定多个专业主题,由学生分组自主选择进行讲述。要求学生制作PPT,每个学生都登上讲台使用英文对所选主题进行讲解、剖析,总结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英语交际能力,听懂生物科技方面的专题报道以及相关的演讲,能够就生物专业相关知识及话题进行流利的交流,具有用英语系统地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较为熟练地运用英语独立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改革教学,改进授课材料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与物理学科有机结合,赋予学科知识全新的价值和意义.物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和科学人文素养素材,为思政教育有效融入物理课堂教育整个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物理教学;途径
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和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不仅仅只是简单地按照要求在学校增加几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政课程,而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激发不同课程当中的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与教育宣传紧密结合起来,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隐形的思想德育课程,在非德育的课程中,应用这些课程所蕴含的内容和所蕴藏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全员、整体以及所有课程相结合的综合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学校从原来单一的课程式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立体化的德育模式,通过学校教育传递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理念,从而培养出对于社会更有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在学校实施“课程思政”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1课程思政融入物理学科的可行性
1.1课程思政与物理学科的契合性内容的嵌套性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与许多学科有机结合,并成功套嵌其中,赋予学科知识全新的价值和意义.物理是研究物质一般运动规律及其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具有自然属性,也兼容了人文属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物理学科可以做到完美嵌套.内涵的统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统领性旨在意义的统领.课程思政的理念可以引领学生对物理学科保持更加严谨和拼搏的学习态度,对物理知识的未知领域充满斗志,让学生相信自己也可以在物理学科领域有所建树,激发学生对物理理论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造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统领着物理学科,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不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引导他们发现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价值,最终反馈到物理学科的学习与研究之中.价值的号召性物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一种价值号召,号召国民与祖国共同奋进,荣辱与共.这种价值号召可以开启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启示学生为祖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做贡献,使学生迸发出具有民族情感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对于重塑民族尊严、提升民族自信心有莫大的帮助.这种号召也让学生更加有忧患意识,认识到想要屹立于世界之巅,就要努力拼搏奋进,加速中国梦的实现,这也是思政教育育人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