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课程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大学课程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课程论文

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传统文化论文

一、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定位“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始于1938年的“大一国文”,作为大学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一直开设到建国初期,1952年院系调整后取消。1979年,在匡亚明、苏步青等先生的倡导下,高等学校重开“大学语文”,继而成为国内各高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迄今已逾30年。然而,由于对教学目标、课程定位等的认识存在太多的差异,使得大学语文在高校基础课程体系中处境尴尬。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连续刊发有关大学语文课程的文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讨论,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2006年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强调:“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转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于国家法规性文件的硬性规定,大学语文被国家重视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至此,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已无争论。然而,关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问题,却一直歧见颇多、持论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1)人文论:培养人文素质;(2)文学论: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文化论:提升文化综合素质;(4)工具论:强化听说读写技能;(5)综合论:人文性(道)与工具性(器)融合。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大学语文”呢?2004年10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在昆明召开,“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成为会议的主要议题。会上提出,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应该定位于“高校素质教育”范畴,落实在人文素质教育层面。具体内容包括:“第一,仁爱精神:体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道、仁爱的以人为本的精神;第二,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现代国家、民族文化和爱国主义是其内涵之一;第三,以道德为标准的主体人格精神:中国儒、释、道自古重视主体人格精神;第四,中庸为贵的和谐精神:中和即中庸,即同和;过犹不及的精神;执两用中的精神;第五,自爱自重自省自悟的自利精神。”按此界定,显然极大提升了“大学语文”的课程地位,使之与注重吸储知识和训练能力的一般性通识课区别开来,表明了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语文”的独有特质,应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这一界定也与《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规定性内容基本相符。

换言之,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来定位“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符合“大学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的实际属性。“大学语文”应该是综合性的人文素质教育课,而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基本精神,一直内在于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中,成为我们创造新文化、新历史的动力和基础。在当今“全球化”、“地球村”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华民族将以怎样的姿态参与世界合作与竞争,进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挑战。所以,对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典籍、文学艺术、科技工艺、哲学宗教、伦理规范等丰厚遗产,如何继承和创新使之进一步光大辉煌,应该是我们的立国之基和立人之本。这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发展强大的根本性任务,高校责无旁贷。基于此,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渗透和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具有了极大的可行性。在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独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的前提下,与“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大学语文”是以具体的母语文本阅读为主要学习形式。这就使得大学生可以通过有关中国哲学、历史、艺术、文学、宗教、民俗等作品篇章的阅读,来具体形象地感受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为作品篇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载体,也是形象载体,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相结合,学生便可以由感性到理性、由“点”及“面”地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博大,领悟其精髓。由于这个特点,“大学语文”便成为“中国文化概论”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前置性课程。也可以说,以具体作品篇章讲授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大学语文”,与宏观性把握的“中国文化概论”和断面性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起,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在“大学语文”课程建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按照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纲要》的明确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高校相关课程体系中势在必行,“大学语文”尤其要担当重任。但实际情况却是,“大学语文”逐渐被边缘化,既没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某种权威地位,也没有外语课程的强势现实需求,处境越来越尴尬。若要改变这种不利现状,就须牢固坚定地确立“大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中华民族精神的课程定位;同时,也要解决好课程自身建设层面的几个主要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

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一、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突出问题

如今,创业教育课程已经成为国内外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高等院校特别是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适应我国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终究还是属于业余教育,大学生的满意度并不算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也相当低,这和我国创业教育开始的时间比较晚、创业教育的观念较为滞后等密切相关。然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上具有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健全。我国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的创业教育往往拘泥于肤浅的表面。从当前我国高等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来观察,一方面是大量高校工科专业尚未设置创业教育方面的课程,只是将创业教育课程视作就业指导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未能实现创业课程的正规化、系统化;另一方面则是已经设置的创业教育大多限制于创业技能操作上,与工科类专业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教学等彼此脱离,因而开展创业教育的覆盖面相对来说比较窄小,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滞留于正规教育以外的所谓业余教育,也未能进一步结合到高等院校工科专业的正式教学体系之中,和学科、专业教育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与结合。大量高等院校尽管已经设置了创业指导中心甚至创业孵化基地,但是往往只开展一部分和创业直接相关的活动,只是停留于对创业团队在创业时的扶植上,大多数创业计划依然停留于纸上,而且创业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不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与制约各所大学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成效。

2.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专业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开放。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不够开放,工科类学生完全是依据本校所确定的专业培养方案来进行学习的,未能结合大学生的自我设计来确定具体的学习计划;另一方面则是教学的过程不够开放,主要是教学的过程完全是由教师加以掌控的,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权,以至于工科大学生的主体性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而大学生在学习的时间、空间、进程以及内容等方面均无自主选择的权力,由此而导致学习具有极大的封闭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工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之发挥。

二、推进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

1.改进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理念。要不断地更新高等院校工科类专业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之理念,其核心环节是要明确高等院校工科类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笔者觉得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目标是要让工科大学生能够树立起良好的创业意识,使其具有比较高的创业心理品质,进而提升其创业能力,发展成良好的创业知识结构。要围绕这一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理念上也应当努力实现综合性与普适性、规范性的统一,要不断更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理念,从而真正体现出创业课程设计体系之完整性。正如我们所知,决定一所高等院校工科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除了要培养其具有良好的创业意识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培养其创业的能力,而创业能力之培养完全取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有效性。鉴于此,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健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直接关系到创业教育之成败。具体来说,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可从培养工科生的创业能力上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培养创业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创业组织能力、创业经营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第二部分则是创业核心技能方面的课程,主要涵盖了高等院校工科生的专业类课程,这些课程应当十分注重于开放性,从而适应于大学生的自身需求,拓宽其专业学习的兴趣,从而奠定其良好的专业基础。

点击阅读全文

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与个案”研究的概念与意义

1本文需界定的两个基本概念

(1)问题研究。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兴趣,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指导授课学生,针对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的一种实践教学活动。

(2)个案研究。指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个别的、特殊的案件或事例的研究。

2问题与个案研究对教学的意义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个案研究实践教学的意义大体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毕业设计研究

摘要:大学信息技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一直存在较多问题,本文提出的方法将学生进行设计、撰写论文能力的培养放到大学各个学期进行,形成了“3+2+1”的阶段式培养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工作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信息技术类专业;阶段式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又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以计算机技术为依托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对信息技术类的人才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一般而言,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才会进入高校的教材,因此相对社会发展有所滞后,而各种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性环节成为与社会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环节之一。

1目前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教学大多是在第8学期占用1~2个月完成,有的是在第7学期布置下题目,在第8学期集中完成。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指定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指导,最后进行答辩。近几年来,教师普遍反映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水平整体下降,造成毕业生的质量也在逐步下滑。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导致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因素由于近些年大学的扩招,大学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学生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加。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正好与学生找工作的时间冲突,许多学生提前半年多就在各个城市的各种招聘会中来回穿梭,无暇顾及进行毕业设计(论文)的工作。对于工作和毕业设计(论文)来讲,学生当然地重视前者。因此,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视程度下降,是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点击阅读全文

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研究3篇

第一篇

一、现状分析

1.管理方———学校重就业轻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工作流于形式学校工作重心的转移到就业方面,直接造成毕业论文工作重视程度的逐年降低,从政策层面放松了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质量要求,各职能部门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也随之降低了工作要求,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工作流于形式,缺乏监督、检查,对于校方而言,答辩时能够拿出一篇可以应付答辩的论文,这个工作就算是完成了。

2.指导方———指导教师数量短缺,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学生规模越来越大,一方面,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数量短缺,师生比严重失衡,另一方面,指导老师本身质量的参差不齐,在指导学生论文时也未免会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3.执行方———学生基础薄弱,时间不足,缺乏必要的论文指导、训练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必要的论文指导及训练,进入实习期后,忙于找工作,找到工作后又忙于适应工作环境和做好自己的工作,面对工作这座大山,毕业论文早已被迫“退居二线”,置于脑后。

二、从毕业论文工作的各环节看其中存在的问题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