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系统性是指立足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需求,规范时间活动评价内容、方法、进度、实施途径,使整体指标体系能在标准上协调一致。[2]要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体系运作有序、分工明确、制度完善,就必须坚持系统性原则。系统开发设计实践教育效果的各个要素,使之成了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循序渐进、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达到可以实操的标准水平,以便更有效地控制。
可纵性是指要以保证实践活动服务项目的顺利进行、提高参与者综合素质为直接目标,促进参与现实的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实践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导致参与者受教育的方面也是多样的。因此,指标体系中每个测评的指标要本着可纵性原则,保证都有具体、细化的考评意义,尽量达到量化,更利于对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作出准确的客观判断,使得测评结果的可信度提高,进而达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真正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构建,可以客观、全面、公正地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有效促进大学生自觉参与意识,使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及时发现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建设上的问题,深入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学生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认知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良性发展,从而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评价内容的指标体系设计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影响
1.网络导向的不确定性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
在传统教育环境中,大学生接触的都是在主流意识形态影响下的正面舆论。但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所包含的不仅有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也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言论。网络的开放性使其传播的内容不易于受到控制;而网络内容的传播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此,网络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言论一旦产生便可以迅速在短时间内传播,引起舆论影响,增加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难度。
2.网络的开放性给高校教育工作者带来挑战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知识的渠道不再局限于课堂,大学生接触的内容也不再完全受高校教育工作者所掌控。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网络环境下信息含量大,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具备掌握和使用网上信息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将其应用于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中。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在面对大量网络信息时提高辨别分析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让网络信息资源在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中发挥积极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1“三位一体”模式的主要内容
1.1低年级的课堂引导
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科学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引导,使大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培养创造力的前提。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代表前沿科学研究的图片、案例、视频等内容,让学生对所展示的科学研究感兴趣;然后让学生参与进来,就教师所展示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教师也要尽量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具有创新性。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在课堂中引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继续思维。在课堂教学结束后,组织学生自行结成研究小组,进行查阅文献资料及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等。最后,每个研究小组进行总结答辩,阐述研究过程及观点。
1.2高年级的创新训练
科研创新训练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具体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中进行学生创新引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与创新创造力的主要环节。培养与训练对象主要是大二或大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引导环节下提出的科研创新目标的大前提下,又具体制定出科研创新课题的主要内容,由参与的学生研究具体可行的试验方案和内容,并由指导教师进行把关指导后,推荐参加学校及省里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项目平台评审。科技创新训练项目被审核通过准予立项后,学生们就开始进行科技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工作,一般研究周期为一年。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创新试验训练中的思维方向,在关键环节给予必要的指导,学生也要定期向指导教师进行阶段汇报。由于大学生首次参与科研项目,在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软件使用方面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与问题,这时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寻求解决方法,对大学生思维及能力进行训练。这样的科研训练模式使学生克服盲从性和被动性,真正自主的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到创新思维带来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术问题思考的客观性和多样性,促进发散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向灵活性、广阔性、独创性、深刻性方向发展。
1.3毕业生的科研活动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及内容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1.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2.客观性的原则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摘要】由于法律意识和素养的局限性,我国大学生主动或者被动参加实习实践时,自身权益经常会受到不法商家的侵害,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护大学生的权益,但是部分大学生却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高校应该将法律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学生的日常学习,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实践;法律素养
随着“互联网+”浪潮的袭来,电子商务、创客空间、众筹模式等一批新型商业模式迅速崛起,加上国家在政策层面鼓励“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也被点燃。据我们的调查问卷,在受访调查的大学生,大学生愿意尝试在校期间或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达到72%。大学生在校期间选择创业实践已经是大势所趋,与大学生被动在实习单位实习实践已经有了很大区别。因此,必须适应大学生实践发展的新趋势,对大学生的实习实践活动作系统性区分和类型总结,重新探讨如何从大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和大学课程设计的关系上保护大学生在实习实践中的合法权益。
1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的类型
大学生实习,是指在校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参加社会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和检验,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学习过程。①随着大学生自主创业群体的不断增多,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逐渐呈现自主性、自发性的新特点。因此,笔者将大学生实践活动分为被动型实践和主动型实践。
1.1被动型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