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语文论文

大学语文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大学语文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大学语文论文

人本精神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人本精神”培养的价值

通过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的能力,在分享人类光辉灿烂的文化资源的同时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素质的提高自觉的作出贡献。语文是工具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并且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因此,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学习同时也是优秀文化学习。通过大学语文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和文化的丰富性,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同时,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并以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多元文化。大学语文教学可以使大学生广泛接触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和多元优秀文化,通过对人文内涵探索,提高自身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和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的能力。使学生认识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形成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健康的心灵。四、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的“人本精神”的实现途径

(一)教学观念的转变

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束缚,大学语文教教学长期处在一种固定模式之下,因而使其失去了人文科学应有的特征。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促成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创新意识和创造性被压制。因此,大学语文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需要和情感,并以其为出发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其人文精神。

(二)教学内容中人本精神渗透

目前,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编排,突出了名篇佳作的学习和欣赏,因此,教材内容更加注重人文内涵和人本精神导向。这样,就使以教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本精神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课文讲析时,要注意充分挖掘这些优秀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在潜移默化间实现对学生的启迪和熏陶。此外,对于一些名家名篇,不仅要作为学习语言的材料,还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加以认识,促进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迈进。

点击阅读全文

原则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感性化原则

这是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含义是: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的让学生将作品中的审美对象还原,成为最初的感性形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美是具体的,它总是以鲜明生动的感性形式出现,离开了特定的形式,美就无法表现了。因而,人们对美的感受是以对这种特定的感性形式的直接感知为起点,没有这种直接的感知,就谈不上高级审美活动。课文是以语言来表现美的,文章中的形象也就是审美对象,它具有一种虚拟的感性形式,叫做表象,然后才能对这种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这种感知是间接的、曲折的。运用这种感知的形式去感知审美对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文学修养不够深刻、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将课文中的形象审美对象还原为最初的感性形式,这种感性形式比起文章中的形象来,显得更直观、更具体。这样,学生就更易于更深刻的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美。譬如,教材中有很多古诗词和现代散文都是反映大自然之美,大多数学生在阅读时只能间接的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为了让学生对自然美有更为深刻的感受,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也可以通过媒体将审美对象还原,让学生以直观体悟的形式感受大自然之美。同样,在教学具有社会内涵的课文时,教师也可以结合课文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调查、直接感受社会美。对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组织学生演绎,更直接的感受人物形象的美。

二、想象性原则

此原则的含义是:让学生根据作品的描述,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审美对象,形成一幅生动的想象画面。感性化原则是实施美育的最基础、最有效的原则,而想象性原则是对感性化原则的补充。在无法使审美对象感性化的时候,或者是使审美对象感性化的同时,可以运用想象性原则。审美活动不可能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它要进一步上升为审美理解和审美判断;而连续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审美判断的桥梁就是想象。因此,想象在审美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决定了想象在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启发、诱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和把握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美。譬如,我们在进行《幽深秀丽的巫峡》这首作品的教学时,不一定每位同学都游览过巫峡,而关于巫峡的影像也终究和自然中的巫峡有一段距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再现出巫峡的美丽景象,从而感受到巫峡的美,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其他与巫峡风光类似的风景的联想,来加深对巫峡美的感受,深刻体会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美丽意境。

三、感染性原则

在审美心理中,情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它贯穿审美活动的全过程,而且对审美中的其他因素具有一种推动性的作用,如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等等。学生在感知某一审美对象的时候,必然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能增强他们对审美对象的注意力。譬如欣赏自然风光,如果学生对这种风景产生了愉悦的情感,这种情感就能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更加深入细致的去领略其中的美感。同时,当学生初步感知了某种审美对象后,情感便会推动他们去展开丰富的想象。因此,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情感渗入了审美的过程,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时,对美的感受才会是深刻的、强烈的。只有这样,美育的陶冶情操的功能才能得以实现。在实施美育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调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感染。如果学生无动于衷,美育功能的实现就只能是一句空话。譬如,学习苏轼的《卜算子》,就必须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作者当时的苦闷心情;学习屈原的《国殇》就要学习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威武不屈的崇高品质。只有当学生沉浸在强烈的、深厚的感情中时,他们对于作品中美的感受和把握才会是深刻的,从而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写作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

1、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美好的作品人人都喜欢,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优秀作品的比对激发学生不服输的精神,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便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课堂上,可以在上课之初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比较优秀的作品,可以是名家习作,也可以是学生自己的优秀作品,并且组织学生对此进行讲评。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的点评以及教师对学生的点评做出的总结等,可以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也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点评中认识到写作的精髓,并且通过上课发言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为了取得持久的效果,达到熏陶的目的,教师还可以将课堂朗诵过或者点评过得优秀范文进行装订成册,发给学生让学生随时进行学习。总之,重视优秀作品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语文写作教学效率,促进大学生语文写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以教材为本,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写作意识大学语文写作的教学并不是盲目进行的,而是有着一定的依据的,那便是大学语文教材。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可以根据大学语文教材进行写作的讲解,这样可以做到循序渐进、有的放矢,从而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我们生活在社会中,大学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服务于社会的,因此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进行话题的讨论以及文章的写作,这样既可以拉近语文写作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随着我国新课改的深入推行,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应该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仅仅作为引导者而存在。因此我们在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时间为45分钟到60分钟,因此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将大学语文写作的课时分开,这样就可以适时地改变大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不断地提高上课的效率。同时在我们进行大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学生的精神状况,在学生情绪不高等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播放一段比较搞笑的视频或者播放比较振奋人心的音乐,这样就可以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的精神始终保持在高扬的状态,从而不断的提高上课效率。最后,大学生的语文写作在很大程度上是要为社会服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考虑学生的就业状况,给学生将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社会任职中需要的写作技巧等,这样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点击阅读全文

情感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大学语文”情感教学的意义

(一)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所学知识,真正认识到自己所学知识的意义比如,当我们讲到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体裁“词”的时候,往往会讲到它的起源发展、长短形式、题材内容等,如果我们以讲授的方法陈述和列举词体知识内容,往往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学到的知识也无法长时间在记忆中停留。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方法,在知识教学中加入情感教学,结果便会不同了。我们可以从大学生亲身的情感体验开始谈起,询问他们目前听得最多、唱得最多的流行歌曲是什么内容的,他们一定会说是爱情歌曲。这时如果告诉他们,词在初创时期,其实就是那个时候的流行歌曲,内容跟大家爱听的流行歌曲一样也是以爱情为主的,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就被调动起来了。接着再来讲讲,由于诗这种文学体裁到盛唐已经被文人推到了顶峰,中晚唐诗从形式到内容上都求新求变;而市井小民则更需要一种轻松的、能够表达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感的形式,于是词便产生了。这样讲起来,学生对于词体和相关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就比较深刻,情感上对这种文体和相关知识也会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其实,这里我们就运用了情感教学,拉近学生和所学知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与这些原本疏离的知识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同时也唤起了他们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兴趣与情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学科感兴趣并能从中体会到乐趣的时候,大学语文课堂就不再是高校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课程了。

(二)情感教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认同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使他们成为或者愿意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人一般的大学语文课本中都会讲到《春江花月夜》,许多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总会有一种浮于表面无法真正深入学生内心的感觉。诗中出现了“捣衣砧”这个物象,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它的含义,学生往往习惯于被动接受;而如果请学生来猜测,“捣衣砧”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很多学生受当今影视文化的影响会脱口而出:洗衣服的。若教师此时马上否定他们的回答,则会极大地伤害学生求知的感情,也会对自己的文化功底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教师如果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再和《春江花月夜》的情境相对比,请他们思考为什么捣衣总是会在夜里呢?若是洗衣服,该是白天才洗得更干净吧?这时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又引起了他们的思考。此时我们再把良人远征塞外,秋风乍起天气转凉,家人白天忙于秋收,晚上也不休息,把粗糙的布料放到捣衣砧上捶打柔软,为思念的亲人制作寒衣,悠悠月色之下捣衣声声,每一次捶打都蕴含着她们对远方亲人的挚爱深情。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具体的文化知识,理解了“捣衣砧”在这里出现所蕴藉着思妇与游子之间浓浓的情意,更唤起了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再如这首诗有景、有情、有理,美景、深情、哲理融合,在学生看来却常常有一种景、情、理割裂分离的感觉。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于诗人当时的情感并没有理解和真正的体认。诗人处于初唐向盛唐过渡的历史时期,中国统一,统治者胸襟开阔,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人们心中充满了自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如果我们进行这样的背景介绍,学生便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个非凡的年代心生向往,产生一种向往国家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感、也期盼自己能够拥有那种昂扬的生命张力,因此自然也能体认诗人站在俯瞰宇宙、人生、人类情感和人间美景的高度来统筹全篇的阔大境界与情思。

(三)情感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理解他人的能力,进而提高与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讲到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如果我们将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形象可感的介绍,加之作者自己生活处境的前后对比,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在那种国破、夫亡、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年老多病的凄凉晚景下,在寒意袭来的深秋,是否也会像作者一样对周围的景、物极为敏感、黯然伤情?讲到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设想自己就是那个可以带着几十骑冲进数万人的敌营生擒叛贼、有勇有谋、却无法完成自己报国理想、无法解救同胞于异族铁蹄之下的英雄,是否也会在远眺长江北岸时扼腕叹息,甚至落泪不已?通过这样的情感教学,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贴近篇章作者的内心、人物的内心,在理解篇章的同时,也理解了他人的情感,这种思维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进而提高与他人进行情感沟通的能力。

(四)文学作品具有的情感寄托和情感宣泄功能充分展示文学的这一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疏导学生的类似情感,另一方面还为学生寻找到一条情感宣泄的途径。“大学语文”所讲授的作品与情感之间本来就自然存在着一种关系,情感是文学创作的来源,文学作品又是作家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早在《诗经》时代人们就意识到了这种关系,《魏风•园有桃》中就有:“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因为内心忧愁,所以作歌谣来解忧;因忧愁而作歌,诗可以解忧。《小雅•四月》中:“君子作歌,维以告哀。”君子作歌,来表达他的哀伤;《小雅•白华》中:“啸歌伤怀,念彼硕人。”思念心上人,用啸与歌来发泄自己内心的忧伤。作家想要表达的、文学作品表现出的那些情感往往也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曾经有过或将来会有的情感,通过对作家、作品、情感关系的充分展示,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拥有却未曾恰当表达的情感通过作品表达出来、宣泄出来。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一个表达自己内心、宣泄情感的途径,他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让自己的内心得以宁静。

(五)情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引导学生将其他学科中所学的工具化技能与人文精神结合,使学生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人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对作者的介绍或对篇章主人公的讲解,向学生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有着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有豪气干云但壮志难酬的英雄、有刚勇仁义又气节凛然的官吏、有借古讽今呼唤不畏专制振兴国家的诗人……当学生理解了这些人怀着“兼济天下”的热忱,尽一己之力以报国家的精神后,心灵自然会为之震撼、为之感慨,血气自然会为之燃烧、为之沸腾,他们也会愿意以自己所学,为当今的国家、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保护好学生这种纯挚的情感,必定会让他们树立起一种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来成为真正有益于社会、可以服务于社会的人。

点击阅读全文

改革探索教学大学语文论文

一、当前大学语文存在的几点问题

(一)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清晰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育,语文一直处于主要学科地位,也是学生们非常重视并且愿意花功夫花力气去学好的一门课程,而为什么到大学,语文课的情况却一落千丈,处于境况堪忧的地步,首当其冲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大学语文的定位不清晰。大学语文的发展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而其定位却基本保持不变,主要旨在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积淀和拓展学生文化底蕴。而通过实际教学发现,大学语文的这种定位显然已经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初高中基础教育不同的是,大学教育已经开始侧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培养,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做准备,大学学习也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自发学习和选择学习的意识开始抬头,选择兴趣性强、实用性强、专业性强已经无形中成为大学生听课的“潜规则”。

1.大学语文的教材混乱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说:“现在大学语文教材很多,据说有数百种,其实互相‘克隆’甚至抄袭,有特色的极少,即使有,也往往‘劣币驱逐良币’”。一语中的,教材的编撰没有统一的标准,各行其是,例如有的教材从语言类别角度划分为现代文、古代文、诗歌、西文汉译,有的以专题划分为学.求知、胸怀.品格、理想.信仰、生命.时光、爱情.婚姻、人情.人性、世态.民生、史传.行状、咏史.怀古、写景.记游,可以说大学语文教材很大程度上仅以编者个人的审美倾向为准线,对于作品、名家的入选也是不同教材有不同的选择,“就近年问世的几种较有影响的教材看,春兰秋菊各有特色,而彼此之间的侧重点相去甚远”。

2.大学语文的课程设置不受重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高校非中文专业的公共课,大学语文课时少已是不争的事实,一般保持一个学期34个课时左右,也就是一个周上一次大学语文课,这还不包括有些时候因为其它因素被迫冲掉的课时。一本教材在一个学期内要结束,使得原本审美性很强的课程变了味,一方面老师力图多讲把知识面扩大,一方面是课时少,使得一些知识被压缩,审美性的赏析课程也变得有些走马观花。

(二)大学语文的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大学语文授课一般由刚进校的老师担任,一旦老师在学校有了一定的资历就不再担任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因此教授大学语文课也被看作是给资历浅的老师一个锻炼过渡的阶段,甚至有非中文专业的老师也被拉进来大学语文教学的队伍,而另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大学语文老师进修机会不多。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很多高校中,教育工作者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的程度严重不够,而在许多学生心中,大学语文教育更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一门课程。

(三)大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单一大学语文的教学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带有明显的强制性和灌输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甚至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甚至逆反,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互动较少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大弊病,有些老师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就是简单的赏析美文,而整个赏的过程以老师的讲解为主导,给学生灌输老师的审美倾向,学生就在这样的导向前很难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久而久之,学生就跟不上或者说是不愿跟上老师的节奏。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