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德育课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德育课程的改革策略
1.提炼德育教材,丰富教学内容。
“德育课教学应贴近学生、贴近职业、贴近社会,注重实践”。所以德育课教师要转变以书本知识为范式的观念,摆脱传统教材的局限性,以人为本,提炼德育知识,融进德育成果,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让德育课突出职业特色、反映地方风貌。在各年级的德育课程开设上可以重新进行组合:一年级可开设《经济政治》和《文明礼仪》,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经济政治常识。同时,由于中职学生相对来说行为习惯较不良,开设文明礼仪,可以配合完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二年级可以开设《哲学基础知识》和《心理健康教程》,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适当的心理调试技术。因为在经过一年的中职学习后,学生可能在心理上会和以前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偏差,而且此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心理上的“狂风暴雨”期,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困惑。三年级学生可开设《法律基础》和《就业与创业指导》,这时的学生即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首先要让他们明确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公民,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这也是他们面临就业抉择的时候,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做好就业准备,增强其创业意识。
此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可采取项目课程教学,遵循中职生心理和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整合德育教学内容,形成德育模块教学模式。如哲学课程,针对学生将来走向社会,能正确认识社会,提高思维分析能力的实际需要,可将它分为“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坚持实践与认识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模块,在教学中,从职业学生的特点出发,淡化哲学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论证,采取启发式、直观式、讨论式和案例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改变哲学课程中出现“老师难讲,学生难学”的状况。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围绕“职业与创业”主题,将职业教育课程分为职业和创业两个模块,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创业意识,开展“小发明”、“小制作”、“我是小老板”等教学活动,开展即兴演讲、辩论、最佳创业方案等比赛。
这样的整合可以使德育课程真正做到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交,知性德育和生活德育并重,情理相融,教学结合,使德育课程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2.注重教学艺术,丰富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模块化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影响高职护理专业德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瓶颈,主张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凸显“多元整合”的课程观,注重德育课程内容的全程化,建立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德育模块化课程(以下简称德育模块化课程)的建构,是指为了增强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大德育的课程宏观内容着手,以模块化的课程表现形式,从高职的特殊层次着眼,以护理专业的特色为切入点,构建整体性、动态性、可操作的德育课程教学实施系统。
构建德育模块化课程就是要对德育课程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评价等子系统进行整体优化[1],使其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以“大德育”的内容、“模块化”的形式构建高职护理德育课程体系,形成一套较完整的高职护理德育课程的系统教学文件,为全国护理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提供可借鉴的范例。
一、德育模块化课程瓶颈
近十年来,职教同仁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境,具体表现为:
大学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大学教育水平是社会发展所达到文明程度的标志。一方面大学教育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的直接影响,社会发展决定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大学教育对社会具有反作用。大学教育通过高科技成果推广和学术交流,向社会传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促进社会发展。大学教育对社会反作用是培养人;通过大学毕业生在社会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去影响社会,从而达到大学教育引导社会文明发展的目的。而大学的教育目的的实现,都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大学里的道德教育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德。也许是看史书有点多吧,受历史上的一些名人的个人经历影响:很多人以德显,也有很多人因德的问题而身败名裂。而在学习了这一学期的德育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传统的儒家思想更是把个人修养提到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修身”“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故“德者,国之大事也”,不可不察。学习了德育课,让我对个人的修养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你应该从哪些方面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调整自己的思想状况,以及培育自己的个性和气质。总之,面向新的世纪,时代对大学生的品德提出新的要求;而通过德育课,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基本情况,检查自己的思想漏洞。它为大学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支持。
它的得在于适应了社会,而它的失也在于它的滞后,比如它没有关于当前相当流行的网络上的道德。网络在增进我国同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科技、优秀文化成果等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为我们集中力量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遇,也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也要看到,各种各样的网络道德问题也接踵而至,道德意识方面无政府主义泛滥、人际情感疏远;道德规范方面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道德行为方面,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盗版等屡有发生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思考,网络道德建设成为当今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了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提出“要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同建设网络文明。”本人也是一个网虫,平时对网络的事情多有了解,很希望能通过德育课学习多方面的道德理念。——但是事与愿违。既然有关于爱情的内容,为什么忽略掉网络呢?实在难以理解。
大学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网络是今后最重要的传媒工具,假如一个国家的一代精英在网上都无视道德,实在是难以想象。而且现在大学生上网比率超过95%,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而且日益深刻。如果所有的大学都没有关于网络道德的教育,网络上差不多就乌烟瘴气,而高智商犯罪恐怕也会泛滥成灾。如果他们日后归罪于大学教育上的缺失,那校长书记们就真是无言以对了。
另外我想,我们德育课的的最终目的是为大学生的心理及道德修养提供支持,而我们的德育课的另一个重要欠缺就是关于个性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跨文化的智力测验证明,中国人的智力在全世界各种族中是最高的,能与中国人智力相提并论的只有犹太人和亚洲的一些民族。但是当中国的孩子们经过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这条教育“流水线”的“加工”之后,其有些“产品”的质量却不如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
论文摘要:高职课程改革进程中,德育课程的改革是高职课程改革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对高职课程设置、教材的内容及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德育课程设置中突显隐性课程的价值,高职德育课程的改革必须要把显性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注意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把隐性德育课程渗透到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方面面。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显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有什么样的德育课程,就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德育课程实施的效果如果,关键是看德育课程实施的效果,相当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总是把德育局限于政治教育,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随着人们对高职教育质量观的重新认识,越来越多的人把德育置于更高的位置,德育是一个比政治教育更为丰富的以育人为背景的广阔范畴。因此,从根本上来讲,德育,具体到德育课程,就是引导受教育者该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过程,以及影响或渗透受教育者作为人的应有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高职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包括高素质和高技能。这种对态度的要求包括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等方面的态度的养成。而传统的做法是把德育工作以“两课”的开设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与实际岗位工作联系不是很紧密,因此,单纯依赖“两课”课程的开设来完成德育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实际上也是收效甚微。因此,高职德育课程改革有必要在德育课程设置、德育课程建设方法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加强德育课程的实施效果。
二、高职课程改革中德育课程的建设方法
(一)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
论文摘要:本文在扼要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应坚持素质教育为本、坚持时效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街接的原则。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
原则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飞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课程改革成为历史的必然。近年来,各类学校都积极地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这改革的浪潮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之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人们的思想行为日益多元化。德育教育要适应现代社会形势.改革势在必行。但在改革中,我们有雷声大,雨点小,效率低的感觉。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高中以及高等院校积极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招生和就业成了学校生存的关键问题。中等职业学校为迎合当前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校的就业率,各学校都尽可能减少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的教学课时,尽可能增加专业技能课在教学中的比重。在这一杜会现状下,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一个现实课题。在研究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紊质教育为本的原则
当前中职生的素质状况决定了德育教育必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的核心,但近年来,由于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泉质量的下降,中职生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尤其在思想道德面表现得更突出。主要表现在:缺乏理想追求,学习目标不明确;主体意识较差,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标准;集体意识淡薄,办事情,想间题以自我为中心等等。但因近年技能型人才在就业竟争中具有的优势,在职业教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误区:在职业教育阶段,技能教育是根本。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被淡化了。这样一来,许多中职师生普遍认为,在中职阶段,包括德育课在内的基础理论课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正因如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中职生抱怨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浪费其专业学习时间;有的学生凡是上德育课不是逃课就是睡觉,这在职业学校是十分普遍的事。因过分强调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忽略了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有的学校经常是停了所有基础理论课,让学生上实训课,实训结束后,学生的纪律性就更差了。中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初级阶段,由于高中和高校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受到严重影响,现在中职生的素质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样的误区只会误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而忽略其他能力的培养,从而最终影响其在社会就业能力。
加强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是一个竟争的社会,社会的竟争,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综合寒质的较量。而且,在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从专业化向素质化转变已成为了一股新的力量。尤其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我国的转移,我国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才,忽视中职生自我素质的提高的现状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