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电脑设计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人思想进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拥护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热爱学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在广大师生中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育工作讲究特色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在*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在*年12月获得*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在*年1月获得*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年获*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年获*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摘要:本文主要从电脑艺术设计在当今社会中的广泛运用及需求,来阐述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就业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就业趋向
目前,我国将电脑艺术设计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艺术设计领域,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到影视动画、电脑游戏……等等。由此可见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市场前景甚好。电脑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就业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来培养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呢?他们的就业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呢?因此我借鉴许多前辈的优秀经验和观点阐述了我对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和就业趋向的一些看法。
一、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实施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设计教学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技能培养,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使学生具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能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训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设计的流程和制作工艺。而我们在具体教学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因此拘泥于课堂常规教学形式,无法满足市场的希望。因此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使专业必修课在工作实践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和学生就业的落实,可以和一些用人单位挂钩,建立校外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基地。毕业设计采用顶岗实习方式,让学生以设计师的身份到产学研合作单位参与项目的开发和设计,做到“实题实做”。即由学生动手完成实际设计项目,又使学生在项目中学习设计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完成设计作品完成毕业实践、毕业设计。
二、电脑艺术设计在平面广告中的运用
内容提要:介绍电脑音乐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它在音乐各种中的地位,本文立足于叙述电脑音乐的基本情况和基础知识,诸如:MIDI、合成器、音序器、鼓机、效果器等。最后介绍了电脑音乐的应用领域,它所带来的便利及其自身价值。
人类社会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音乐,已无法查考,人类传述历史始于有语言、文字之后。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利用声创造出语言,而且能讲出自己的思维,同时也能把内心所感化为音乐。它是难于捉摸其实体的东西,也是一切艺术中最容易被理解的艺术。音乐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由两千年至五六千年前的古代音乐到中世纪时期的音乐;文艺复兴以后的巴洛克、古典乐派和浪漫主义音乐到逐步脱离了注重形式的纯音乐领域的印象主义音乐;随着音乐国界的逐渐消失,又由此发展到了现代音乐。纵观人类音乐文化艺术的演进和发展,无不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如,15世纪左右音乐印刷术的发明,使五线谱记谱法得到广泛传播;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音乐理论家查里诺借助物理学与数学原理,从泛音列中探求三和弦的音响学基础,由此诞生了和声学;19世纪末,留声机的诞生,改变了音乐作品的传播方式和人们欣赏音乐的传统方式。一百多年来,录音技术已经历了由最初的钢丝录音机发展到模拟盒带录音机、数字盒带录音机、激光唱盘刻录机、微型磁光盘录音机、数字音频磁带录音机等发展阶段。高保真的录音技术为音响世界开辟了极其广阔的天地。
电脑音乐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发展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的“模拟技术”和九十年代以来的“数字技术”两个阶段。电脑音乐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短短二、三十年时间,电脑音乐已在专业音乐创作、录制领域广泛运用于广播、电影、电视、舞蹈音乐、多媒体以及流行音乐等各类现代音乐中,并已起着不可或却的作用。今天,电脑音乐的各项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即使是庞大复杂的交响音乐的创作和演奏,也能由一个人在个人电脑音乐系统中轻松自如地完成。
电脑音乐是运用现代电子计算机数字传送的原理,采用国际MIDI技术标准,提高异步串行方式连接若干电子乐器而组成的电子音乐系统,它包含有两个方面:MIDI创作和音频处理。MIDI的全称就是音乐设备数字化接口,是英文中“MusicInstrumentDigitalInterface”的缩写。其中音频信号是由一些二进制信息组成的,它不会表示音乐各方面的特性,而是准确的记录下声音在空气中振动而产生声波的形状,简称波形。电脑音乐系统从硬件上讲,是计算机系统和电子乐器的结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个完整的电脑音乐系统应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电脑系统,包括电脑主机、相关软件、MIDI接口和打印机。电脑音乐系统的工作能力来源于应用程序软件。电脑音乐软件主要包括四类,即:音序软件、乐谱软件、声音软件和智能作曲软件。音序软件就是在我国一般人们所说的作曲软件。因为从电脑的观点来看,所谓音乐的进行,就是乐音的有次序的运动,简称音序。音序软件只是一个为人们作曲提供方便的程序,他本身并不能创造音乐,一个用纸和笔完全不会作曲的人,同样不会凭借音序软件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来;乐谱软件主要功能是显示和打印五线谱,常常也具有相当出色的音序功能。在电脑看来,作为音序的音乐和作为图形的乐谱是很不相同的两件东西。它们可以相互转换,但是工作原理、显示方法、速度、容量都不同;声音软件主要是针对两方面事情,一是声音设计和修改,这是在七十年代以前的电脑音乐最热衷的事情,在八十年代以后主要在合成器上操作,现在通过声音软件来做,就更为方便了;二是硬盘录音,严格说来硬盘录音不完全属于电脑音乐范围,但是它通常总是要和电脑音乐结合,而且只有和电脑音乐后,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智能作曲软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曲软件,虽然还是离不开作曲家输入的某些规则和命令,作出许多合乎规定的或者随机的音序,最后由作曲家选择,编排和确定。
接着是电脑音乐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源系统,包括MIDI控制器和合成音源,采样音源及鼓机。电脑音乐系统中输入MIDI信息的方法有好多种,最重要的是通过MIDI控制器来输入。MIDI键盘是最常见的MIDI控制器,而电子合成器的键盘又是最常用的MIDI键盘。我们可以把电子合成器简单的看作是MIDI键盘和音源的组合;从产生声音的方法来看,音源大体都是采用“合成”和“采用”两种路子。最早引入我国的影响较大的电子合成器是雅玛哈的DX7,就是采用“合成”的方法,称作为FM音源,在当时以其音色的丰富多彩而风靡世界。合成方式虽然能产生十分丰富的音色,但是在操作上很难有目的的去模仿某种音色,继而有关专家又设想从传统的、现实的乐器声音中获得电子乐器的音色音源,发明了“采样”方式,创造了PCM音源;打击乐的音色差不多都是采样得来的,本质上同其他音色没有什么不同,一般的合成器和音源里都有不少打击乐音色。但在应用中常把打击乐音色集合在一个乐器里,加上“鼓垫”以后就叫做鼓机,与音序器装在一起并提供一些预置的节奏样板。还有一类能够直接采集传统乐器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我们把它们叫做采样合成器或者采样音源。我们可以用它们来采集各种我们喜欢的音响,经过整理,加工后在音乐创作中使用,特别是用它们来采集民族乐器的音色,应用在民族风格浓郁的音乐作品中。最后是电脑音乐系统的第三个组成部分:音响和录音系统。在电子音乐中,音响和录音系统技术逐渐介入音乐的传播,演奏乃至创作,成为“音乐”家族中的不可缺成员。体现在硬件配置上,就是音响和录音系统,主要包括调音台,效果器,均衡器,功率放大器,监听音箱和双轨,多轨录音机等。
MIDI能够传递的信息包括作曲家的信息,如音高、节奏、音色等;演奏家的信息,如力度强弱、演奏方法等;指挥家的信息,如统一的节拍变化、声部平衡等;录音师的信息,如声象、音量控制、音响效果控制等。所有这些信息,都能在电脑音乐系统中得到充分、完美的控制。在MIDI音乐的制作方法或创作方式上,大体上存在着两种模式:一种是“演奏家”方式,一种是“作曲家”方式。这两种方式各有所长,而且可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流行音乐更多地用前一种方式,而在音乐上比较讲究的、更加专业化的、艺术水准比较高和规模比较大的,则离不开后一种方式。音乐的本质特征是运用音乐来表达与传递情感,是诉诸于人们听觉的艺术。电脑音乐的产生,改变了作曲家创作的作品是“半成品”的状况。一首乐曲的一、二度创作都是十分重要的,一度是作曲者。传统的作曲过程是作曲家将出现于他的“内心听觉”的一个个“乐思”用乐谱的方式记录下来的,但迄今为止,所有的乐谱记录方式其实都是非常简略的和不够精确的,而且内心听觉必然具有的模糊性,使得它和实际发出的音乐声音总是有距离。作曲家在传统的音乐传播方式中所能完成的工作其实极为有限,他所留下的只是作为视觉符号的乐谱而不是音乐本身。因此必须有演奏家和指挥家的参与,才能“还原”成为真正入耳,可以感知的音乐,但是对于作曲家来说,是不是能真正“还原”成他所想象,他所创作的那样则很难说。二度创作是一度创作的体现,他力图最完美的表现出音乐的丰富内容,把音乐作品的内涵展示出来。而一度创作所面临的问题随着电脑音乐的出现则发生了根本改变。它可置创作、表演、制作于一炉,融作曲、演奏、指挥、录音为一体,能够真正实现作曲家的想象。演奏家的技巧和欣赏者实际聆听的音响的重合和统一,对提高音乐创作和演奏的数量,简化音乐制作的过程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电脑软件中能把每个乐器最基本的演奏效果通过音响或耳机不失真的播放出来,从而解决了在短时间内难以系统的学习每种乐器的音域和演奏方法的难题,方便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我们了解乐器的音域和熟悉乐器的演奏法。电脑软件还可提供一定的图片资料,把每件的乐器的构造和名称通过图片方式展示出来。运用数字存储技术及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可以把真实乐器的音乐毫发无损地记录下来并应用,也可以对乐器的音色加以修饰和创新,按个人的要求调整音域、音色等。音序器软件还为创作者提供了许多的合唱和自然效果,让从前只能在录音棚完成的事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电脑为音乐创作者带来了一种全新和便捷的操作手法。它把音乐作品从构思到最终完成所花费的时间缩减至最短,这样创作者无需花费过多的时间精力在乐队的排练上,从而有更多的时间来构思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电脑音乐的出现,令作者的构思与乐队演奏需经二度创作才能解决的矛盾将不复存在。当作者的音乐构思在电脑音乐系统中形成乐谱时,在以前须乐队演奏的实际音响已蕴藏其中,作曲者可根据实际音响效果,利用电脑具有人机交互性的原理,控制界面,检索问题,增删内容,随时更改,充实。最后完整的展示出作者所期望的最佳理想效果。从而达到抽象构思与音乐形象,乐谱符号与实际音响,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完满统一。在电子乐器从模仿传统乐器开始后,出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电子乐器的主要价值在于能够模仿以至取代某些传统乐器,甚至认为会由此带来传统乐器和演奏家的消亡。事实上,电脑音乐和乐队演奏的最大差别,并不是在于音色,而是在于演奏过程中的细微变化,包括演奏方法和情感力度的变化,总是不能象表演者演奏时那样丰富、细腻,并且变幻无穷和随心所欲。所以,电脑音乐并不会替代“活人”演奏,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超级秘书网
北京林业大学制定出“两翼并重,两渠相融,两阵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翼并重;毕业设计和南北方实习两条综合性培养渠道相互交融;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素质教育两个阵地贯穿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始终。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院校采用了“Studio(工作室)”课程教学,每个studio课程包括辅助讲座、调研分析、分组合作、研讨交流、成果表达、答辩与展览等内容。这种方式以规划设计工作实践的模式,有效整合了相关课程知识,起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衡水学院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研究以衡水学院园林专业为例,采用多层次设计,从各门课程实验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到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园林综合专业实习、集中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包括基础实验课程和专业实验课程。基础实验课程的设课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园林课程中基本理论的理解,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设计、制图、植物识别与应用、实验操作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技法及风景园林表现技法,具备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园林植物栽培繁育的初步能力。专业实验课程是在基础实验课程上的再提高,既要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考虑有适当的操作难度,突出综合实验和研究设计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计算机辅助制图”课,该课程是园林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它将所学的各门专业知识与电脑制图技术相结合,其掌握能力是学生专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为此,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细分为“园林AutoCAD制图”、“园林Photoshop制图”、“园林SketchUp制图”三门课程,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电脑制图能力。
2课程设计或学年论文
一、系统知识化整为零
微课程的设计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学活动。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例片段,是对课程系统的一种化整为零。这种形式的授课思路比较适合成人教育的教学。因为大篇幅的金融理论讲授是十分枯燥的,如果能够分步介绍,或者简化理论知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也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但微课也是“课”,如果只是简单地把授课内容进行分段,把四十分钟的课变成4个十分钟的课,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对每个“十分钟”进行再加工。教师可以引入动画、视频、音乐等元素,但这仅仅是体现在形式上的新颖,真正内容上的创新才是关键。在这里我们效仿了美国的社区学院,设计出游戏环节和游戏化的课程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人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只要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当然可以把游戏的理念引入课堂。游戏化课程具体可以分为课程体系游戏化和课程内容游戏化:1.课程体系游戏化是指模仿游戏的某种规则来设计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每一段微课程之后设置得分题目,学生答题以累积分数,当分数累积到指定值时,可以进入新的学习阶段。同时,每学期设置一定次数的开卷考试,每次考试之后要进行论文写作和答辩。开卷考试和论文答辩的成绩加总作为期末总成绩。这里的开卷考试不同于以往的考试,是在未进行学习之前进行的考试。在没有进行全面学习之前在规定时间内让学生答卷,答案的内容在事先录制好的微课中,考试过程中允许学生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在答卷过程中观看微课。考试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考试内容和相关论文要求写出若干字的论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论文答辩。之后,进行补充式的教学活动,把学生不懂的知识点通过课堂面授进行强化。再如,可以设立虚拟“微货币”,对在微课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励,这些微货币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流通,可以用来购买其他同学的学习资料或者其他。2.课程内容游戏化是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进行游戏化的加工,也就是对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化有一些知识点本身可以被设计成小故事、脑筋急转弯。如在金融基础课程中,有一个“信用”的概念。这里的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如何理解呢?这里可以借用一个脑筋急转弯:一群孩子到老爷爷那里买杏子吃,老爷爷许诺三个杏仁可以换一个杏子,一颗杏子卖3毛钱,聪明的孩子们用3元钱吃到了15个杏子。你知道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吗?答案是孩子们在最后剩下2个杏仁的时候,向爷爷借了一颗杏子吃掉,然后还给他三颗杏仁。从而引出信用的概念———借贷行为。具体操作中可以以动画的形式体现这里的人物和情节,而且答案可以不在微课里公布,引人入胜。当然,更多时候,理论性的内容是不容易被改编成小游戏或者小故事的。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使用拟人化和大众化的口吻来描述理论,目的是使之通俗易懂。也可采用图表法、思维导图的形式来进行归纳,目的是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方法很多,只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适当地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微课程的魅力就会逐渐凸显出来。
二、新型知识传输载体
信息技术的应用根据2013年版《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的分析,未来三到五年,平板电脑、可穿戴技术(如谷歌眼镜等)将对教育方式的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人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育方式上需要与传统教育有所不同。前文所提到的游戏化教学改革纵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依然无法保证他们的学习有效性。很多时候,学生的现有工作和生活会影响到学习时间,他们需要利用零散时间来学习。新的信息技术和微课程为这种学习提供了可能:一段常见的mp4格式的微课,既可以以学校统一的微课网站平台作为载体,也可以植入平板电脑硬盘,随时观看。还可以上传至微信公众圈、微博、博客等信息平台,进行即时交互和交流。在时间上,一天二十四小时,没有限制。在空间上,随着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学生们完全可以实现在家中、在公园、在车站等地无障碍进行学习与交流。大家完全可以不见面却保持交流,师生当然也可以不见面却在一起上课。以智能手机为例,介绍微课程的使用:第一种方式,手机上网,访问学校指定的微课程开放平台。平台上事先已经存储了每个课程下的若干微课程内容以及任务说明和知识点学习单,学生只需要输入相应的网址进入就可以学习了,并可以通过发帖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交流。第二种方式,手机微信,以教师为发起人创建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在这个平台里,师生可以进行即时的交流、沟通,学生也可以上交作业和完成任务。目前的公众平台支持发起人单方面看到参与人(即微信平台关注者)发出的信息,或者向其推送信息,但参与人无法看到非发起人推送的信息,这对于学生上交作业和反馈都是十分有利的。当然,另一种微信学习模式可以是微信朋友圈。通过朋友圈的发帖和留言,师生可以实现“全见式”的沟通,既可以上传微课程视频,大家共同学习,又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目前手机微信的使用频率很高,很多人都在闲暇时间浏览微信,学习完全可以在这种环境下简单地进行。除此之外,微博、博客也可以作为学习的平台。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们在实习工作之余,或者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随身携带的电子终端,完全可以无障碍地与教师和学校取得联系或者直接登录知识信息库,寻找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随着可穿戴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Google眼镜的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把智能手机上的功能转移到眼镜上。我们不难想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真的可能成为一种随时随地可以做的事。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从此学习将不再是一种模式化的状态,而是一种无处不在的体验。成人教育金融专业的课程在微课化之后,通过各种信息平台与学生形成对接,将会扭转现有的尴尬局面,金融专业的课程改革瓶颈也会得到解决。
作者:董华单位:大连职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