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视文化论文

电视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电视文化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电视文化论文

消费文化电视广告论文

一电视广告的特点

电视广告是企业宣传产品、服务、文化以及概念的主要途径,是广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运用语言、声音、动画等综合的手段向观众传递相关信息,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媒体特点声音语言和图像语言是电视广告的主要传播通道,其主要的特点是声像并茂,这也使得电视广告成为大众媒体中独具优势的媒体,电视广告最大的优点在于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的双重输出。

2.传播特点电视是我国最庞大的大众媒体,是一种线性结构,按照时间顺序播出。观众在收看电视广告时,中途中断就不能够接受到全部的信息。这与传统纸质媒体以及互联网媒体有很大的不同和差距,这种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视的收看效果。

3.内容制作特点电视广告具有视觉冲击和反复播放的特征,这也决定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广告的发展。电视广告播放的时间限制使得在制作中,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电视广告的商业目的。

二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点击阅读全文

电视文化工业商业逻辑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真人秀电视文化工业商业逻辑收视率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源于西方的真人秀节目入手,着重分析了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样,指出这种商业过样又是通过收视率得以实现的。

作为国外流行的节目样式,真人秀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由普通人参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赛游戏节目。2000年起,真人秀先是始于荷兰,后被澳大利亚、德国、丹麦、美国等国广泛移植。荷兰的(老大哥),美国CBS的《幸存者》,福克斯电视公司的《诱惑岛》,法国的《阁梭故事》、德国的《硬汉》等等,它们几乎都成为西方世界最火爆的电视节目。同时,中国国内也开始了类似的节目的尝试,如2000年广东电视台推出的国内“真人秀”节目的首次尝试《生存大挑战》、央视青少年“真人秀”节目《金苹果》节目、我国第一部“室内真人秀”电视节目湖南经视的(完美假期)、浙江卫视的集主题探险、极限竞技、荒岛生存、夺宝谋略等元素于一身(夺宝奇兵)、贵州卫视的在与世隔绝的峡谷里真实体验24天野外求生的“另类生存”《峡谷生存营》等。但中国国内的类似节目多为效仿西方,所以我们的研究还是以西方的真人秀节目为主。

目前出现的真人秀节目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生存和竞技为核心的“野外真人秀”,环境多为奇观化的原始地域,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的(生存者)系列,地点分别是南太平洋上的荒岛、澳大利亚的荒原以及非洲丛林;另一种是窥视型的“室内真人秀”,如荷兰的《老大哥》和法国的《阁梭故事》,志愿者生活在封闭的空间里,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均被切断。总的说来,真人秀节目是一种游戏节目,它无意对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现实关怀,没有提出更不可能回答人们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相反,它们只是挖掘一些能紧紧抓住观众吸引力的快感元素以提高收视率来获取可观的利润回报。事实上,真人秀节目完全是西方电视文化工业的组成部分。

无可否认,这些节目中确实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经验的暗合之处,这也可能是它们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隐藏在节目背后的商业化和商业资本的逻辑。而这与整个电视文化工业中的商业逻辑是一致的。1963年阿多诺在(文化工业再思考)中对“文化工业”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大众文化的倡导者认为,它是这样一种文化,仿佛同时从大众本身产生出来的,是流行艺术的当代形式。我们为了从一开始就避免与此一致的解释,就用文化工业代替了它。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把它与文化工业区别开来。文化工业把古老的和熟习的熔铸成一种新的品质。在它的各个分支,特意为大众的消费而制作并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的性质的那些产品,或多或少是有计划地炮制的。文化工业别有用心地自上而下整合它的消费者。它把分隔了数千年的高雅艺术和低俗艺术的领域强行聚合在一起,结果,双方都深受其害。”他们认为文化工业本质上是反大众的,是一种更隐蔽更微妙也更具成效的统治意识形态和一种欺骗大众的启蒙精神。这一词语的转换凸现了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淦释大众文化的批判向度。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批判的核心在于文化工业的商业化,具体来说有两点:一是文化工业的复制性和批量化生产。文化工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相似的,或者至少是互相适应的,以便使它们自己构成一个几乎没有差别的系统。也就是说,无论从微观和宏观上看,文化工业都表现出统一性,文化工业的风格就是程式化,即所有的文化工业产品都只有一个风格—无风格。结果是文化变成了归类活动。因此,文化工业实际上就成为一种“反文化”。由于文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化、标准化、产业化,使得文化工业生产过程不断重复、文化工业产品整齐划一成为文化工业的一个关键特征。因而艺术生产也可量身定做、机械复制、批量生产,艺术不再是马克思所说的“自由的精神生产”。二是文化工业的商业逻辑。阿多诺说,文化工业产品作为一种商品,它的全部动机就在于把对利润的追逐投放到各种文化形式上,现在的文化工业则直截了当地把效益放到了首位,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追逐利润。当然,艺术作品并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不仅是因为文化工业依赖于真正的工业部门,而且还因为文化工业产品即使不再进行交换时,它也完全受交换规律的支配;即使人们不再使用它时,它也被盲目地使用。换言之,文化工业产品作为一种商品,是具有经济效益的,因而是可以买卖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真人秀节目的确是被看作是商品来进行买卖的,因为要播放该节目首先必须出资获得播放权,而播出者之所以购买其播放权无非是为了从中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一目的是通过从广告商那收取广告费用得以实现的。

而在电视文化工业中,电视节目和内容的内在同质化和商业逻辑的运行是显而易见的。从表面上看,各家电视台争相抢新闻,占头条,制造轰动以求区别于别的同行或其它电视台,这会导致不同电视机构之间的竞争和新闻业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其实最终结果是电视节目内容的内在同质化。因为追求抢先导致了争相仿效,强调排他性的特色则形成了大同小异。商业逻辑对电视的作用是通过收视率来实现的,有高收视率就必然带来丰厚的广告利润和商业资助。无论是抢先还是排他,根源正在于此。而且,由于把收视率作为电视的基本目标,电视一方面把一切事件都非政治化,另一方面又把非政治事件政治化。布尔迪厄在其著作《关于电视》中对这两点做了详细的论述。他发现,收视率对电视的直接作用是对轰动的、耸人听闻的事件的追求,于是最有收视效果的社会新闻代替了电视的文化品味和政治功能。这一方面导致了电视对现实事件的选择和排斥,另一方面又必须把各种信息按照社会新闻的模式来处理和表现,其直接后果是信息垄断和排斥。“社会新闻造成的后果就是政治的空白,就是非政治化,将社会生活转化为逸闻趣事和流言蜚语,把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并吸引到一些没有政治后果的事件上去。”同时,由于电视所拥有的影像手段远非其它媒介所能比拟,所以电视可以制造现实,控制受众对事件的理解并达到特定的目标。因而电视通过其强有力的煽动性和情绪效果能够轻而易举地把社会新闻和日常琐事转化为某种政治和伦理意义甚至影响政治家及其决策行为以及司法程序等。而这种政治事件非政治化和非政治事件政治化无不是追求受到商业逻辑所制约的收视率的必然后果。商业资本的最终目的是利润,它关心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实现自身价值的增值。西方真人秀节目就是商业资本实现增值的一个有效载体。电视已经或正在成为一种消费文化,而当今消费文化是一种快感文化,电视节目正充分发掘具有快感意义的资源。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生理欲望成为他们选择素材的直接依据。在(老大哥)以及(阁楼故事)中,人们消费的是同居一室的廉价的男女情感与性;在《幸存者》中,人们消费的是残酷竞争中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在这些节目中,性、隐私和残酷的竞争不仅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而且成了节目本身,正是它们成了吸引观众的重要元素。在《幸存者》这类节目中,奖金成为人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为了集中矛盾冲突而消解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生活状态和目标的多样性;节目极力谊染人们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各种人性的阴暗面暴露无遗,与此同时合作、互助、温情等人性善的一面则被最大程度的削弱。(阁楼故事)则将镜头聚焦于事先“导演”的感情和性,不仅将人们复杂的生活状态极大地简化,而且感情和性本身也完全丧失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成了一场场浅薄的游戏。这些通通都说明了真人秀节目正是在将一切事件非政治化。西方一些人秀节目正是利用廉价的快感制造迎合观众的潜在欲望,他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窥视欲。而且,西方真人秀节目是以商业节目和游戏节目的身份出现的,因此人性阴暗面、性等经常避讳的因素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而且在节目中被大肆谊染,在迎合观众的感观需求的同时也淡化了伦理道德的谴责。当然,西方真人秀节目的出现是与西方现存的商业电视体制紧密相关的。如今,除了教育和公益节目的电视台之外,其他电视台均被商业资本所控制,因此就必须遵循商业逻辑。商业资本的目的是利润,西方目前的真人秀节目则是一种有效的载体。如美国的《幸存者》就创造了连续十三周高居全美榜首的收视率,收视率最高达到28,其广告收入也创下了单集3600万美元的天价;法国的《阁楼故事》平均收视人数达770万,节目结束之日观众达11700万,每30秒的广告最高达231000法郎。正如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中所说,“文化商品想要流行,就必须满足相互抵悟的需要。一方面存在着金融经济的中心化、同质化的需要。任何一种产品,它赢得的消费者越多,它在文化工厂现有的流程中被再生产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它得到的经济回馈就越高。”超级秘书网

点击阅读全文

传统文化在电视艺术表现分析论文

上个世纪,传统文化既有风雨如磐的经历又有不同社会思潮的不同程度的牵引与规正,一直处在剧烈的动态之中。由于它是开放的整体能不断新陈代谢,对旧因素剥离和重塑后孕育出了日渐清晰的新时期的传统文化内涵。世纪初的这场文化回归便是对传统文化的世纪总结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整合之后必然在新时期以一种新的姿态迸发出来

电视艺术的转向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正反映了一定时期历史对社会单元的客观要求。首先文化的烙印在历史前进过程中必然留在社会个体的身上。媒体播放的内容是不具有随意性的,它的内容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只不过媒体站在时代文化的前沿,时刻反映着这个时代的最新动向.因此传统文化的回归作为一个时期内突出的文化现象必然呈现在媒体中。另外媒体在单位时间内播出的内容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播放的内容体现了可视媒体的评判标准。作为可视媒体时间和空间限制了媒体内容的数量内容的取舍反映了媒体着力点,可视媒体调整节目组合,对文化内容日益关注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可以预见文化内容势必会成为媒体投入的重点。

经济的进步,政治体制的改革思想的解放等大环境的演变构建了这场文化回归的外部因素。在新旧文化交替的过渡期,人们在对民族传统文化重新审视后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更多优秀特质,由此形成民族内部更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民族文化的强烈关注。

舆论与媒体互动的关系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首先,现代社会文化传播越来越呈现出传播中介化的态势,文化的传播集中到制作方,可视媒体的传播方式引起受众多元化需要对媒体依赖性,以致于离开媒体人们就孤立于群体。于是人们的思维也越来越依赖媒体,这种互动的联系使媒体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唐装的流行就是因为可视媒体的大量传播其次媒体必然反映舆论舆论会从不同程度作用于媒体本质上是虚拟的社会空间的变动会在媒体上有所反映社会群体共同的心理基础结合媒体的传播可以形成强效舆论场。传统文化的回归是民族心理的普遍状态,也即一个强效的舆论场,媒体在这个强效舆论场的形成过程中首当其冲。在此之前的1996年民族意识因外部刺激而形成全面外化的大规模强化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推波助澜使这种舆论的强度在一段时间内不断进行下去。当时媒体中最能反映这种现象的是广告“中国”、“民族”在电视话语中出现频率极高很遗憾那次回归并没有形成持续的文化现象,媒体和舆论皆未从更深层挖掘了体现这种渐趋平静的民族情绪的例证是当年随着这个潮流而产生并被认为是代表中华崛起的中式快餐“红高梁”,也因为人们对待民族情绪的理性思考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回顾1996年的高涨的民族情绪,对比世纪初这次文化回归此次回归波及面之广,影响之深远形式之丰富渗透力之强是1996年无法比拟的以其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新城市文明、新道德观正在为人们所接受。如果说1996年的那次激荡的民族情绪起源于外部刺激而产生的人们自发的心理状态并随着刺激力的减弱而衰减的话那么世纪初的这次文化回归便完全源于文化自觉并伴随着文化组成的多种要素的活跃而继续下去。

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关注也因为对工具理性即技术逻辑的拒绝,向本体的回归。当文化的媒介化趋势已变得不可遏止时,当技术的作用在文化中不断上升时技术自身的工具理性逻辑便不可避免地增强起来甚至超越审美固有的表现理性,并大有取而代之的势头。对技术因素的多年依赖,在艺术生产领域变成了一种潜在的足以造成创造力衰退的危机。几十年间,由于电视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影像显示的精致性而不是艺术性在技术制造的氛围中媒体淡化了对本体的关怀强化了对技术极限的要求几年的电视艺术审美取向的流变正说明了这种趋势五六十年代,人们对待电视就如对待其它机械一样充满了渴望、好奇;80年代之后电视的普及开始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思维模式:90年代人本身被对象化、边缘化失去主体的意义,人的主体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制和挫伤,人们认同传统文化恰恰是对这种压制和挫伤的反驳。对工具的倚重背离了中国哲学特质中的道“因为在常态生活中人们内心向往并寻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非媒体的强势语言即对本体的关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90年代,可视媒体的工具理性甚嚣尘上技术为主的理念剥夺了本体在媒体传播中的地位铺天盖地的令人宣息的单向信息排斥作为本体意义存在的判断力。因此对本体地位回归的渴望引发了这次回归。由此可见媒体的进一步发展既有技术层面的反思更广泛的可能就应该是对文化的内省。媒体所提倡的大众化不是类型化的电视剧,不是从“叛逆”到“媚俗”的娱乐节目.可视媒体不能忽视了本体的生存状态、生存环境。忽视了本体谈媒体的发展不营缘木求鱼。相反与本体接触则可以拓宽可视媒体的发展空间。从经济层面讲,主体的关注度制约着媒体的发展,优秀节目除了主持人的个人魅力之外,成功之处就在于给主体及群体以足够的关注。超级秘书网

中国可视媒体的激战也是促成这次回归的原囚。首先,电视技术在经过多年发展后,日臻成熟由模拟信号已经达到了数字化水平,技术上取得突破式的进展可能性不大,可视媒体必须依靠自身的实力激发可视媒体的新活力在社会虚拟空间,一定程度上是这种互动模式的良性结某。第二国外媒体及国内媒体对受众的争夺也造就了这种回归。从设备上看国外媒体优于国内但国内媒体则不分伯仲,国外媒体进入之前,国内市场争夺属于群雄逐鹿的局面,只要有市场媒体便模仿开发,只要收视率高就不论实际情况上马这是几年来类型节目此起彼伏的根太原因。只顾眼前利益,结果泥沙俱下节目千篇一律没有特色。这种做法,国内竞争尚有效力,若与国外媒体在同一平台上比拼实难以招架。不可否认国内可视媒体的许多内容就是从国外原样照搬缺乏深层的逻辑基础。入世后,我国可视媒体当然无法赤手空拳和国外著名媒体抗衡。媒体苦于节目内容无法满足各方的需要制作成本过高却对我们这个诀诀大国的文化优势视而不见。其实,从文化上探寻,国内可视媒体的前景倒是光明的若传统文化与媒体相结合把民族文化的精髓与先进的技术完美结合做出符合中国人欣赏标准的精品必然是具有民族个性的产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理论在媒体实践中依然正确。

点击阅读全文

海外电视剧文化传播研究论文

关键词:韩剧;中国观众;文化传播;情感需求

摘要:韩剧在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时间的热播,使韩国的跨文化传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而也成为许多传播学者研究跨国文化传播的典型案例。本文通过对韩剧在中国热播现象的简单分析,透视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目的在于为中国的文化传播能在未来的国际文化传播中取得成功提供一点建议。

韩剧在中国已经热播十多年,其引进的数量却有增无减,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属于跨国传播中的文化传播,是跨国文化传播中典型的成功案例,值得中国文化界和传播界分析、思考和学习。

韩剧进人中国是从1993年的《嫉妒》开始的,但引起观众关注并投人热情却是1997年以后的事情。在国产电视剧无法满足中国观众的情感需求之时,中央八套的《海外剧场》适时地填补了这一空白,推波助澜演变为“韩流”,开山剧有《蓝色生死恋》、《看了又看》、《人鱼小姐》、《情》、《加油,金顺》等,虽然有人批评其演绎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实在有点小题大做的嫌疑,然而许多平时对电视剧就了无兴趣的中国人,不看则矣,一看便难以割舍。何以如此,依笔者愚见,韩剧填补了观众的情感空白,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可谓是“使用满足”论的成功案例。

所谓使用满足论是指传播者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这一理论认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的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和信息,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信息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并达到不同的目的。韩剧的成功正是各层次不同身份受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证明。

父慈子孝,至亲至爱骨肉亲情

点击阅读全文

中国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

摘要: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是对传统的广告和营销传播理论的革命性创新。目前,这一理论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论文通过CISSI期刊文献梳理,分析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大陆的研究状况,尤其是在新闻与传媒领域的研究应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电视媒体及电视节目中的探索与应用。

关键词:整合营销传播;中国;电视节目;新闻与传媒

1研究背景

1989年,美国西北大学麦迪尔新闻学院对全国商品广告主进行了营销传播实施现状的调查,唐•舒尔茨等人率先为整合营销传播做出界定:“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它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最大化。”随后不同学者也提出不同的整合营销传播定义,连唐•舒尔茨本人也没有完全确定的定义,“整合营销传播”仍然面对理论上的困惑,但“大量的广告公司和营销机构仍在继续他们的‘整合营销’或‘整合营销传播’实践。”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介绍到中国之后,引起了各领域的关注。本文作者简单梳理了CISSI期刊论文,大致得出我国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研究状况:(1)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数量及时间分布:据统计,CISSI期刊论文中,最早于1998年有3篇整合营销传播相关论文刊登,之后每年都有相应论文刊登。2006年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的论文达18篇,为论文数最高年,其次为2009年,共11篇。(2)整合营销传播相关文章的主题分布: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各领域具有相应研究,其中企业经济、贸易经济、新闻与传媒、出版及市场研究与信息等领域相应研究较多。本文将主要就新闻与传媒领域有关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期刊及论文进行梳理,并深入探讨中国媒介市场竞争中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2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

CISSI期刊中,《国际新闻界》、《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大学》、《新闻记者》、《新闻界》、《中国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这些期刊刊登了新闻与传媒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相关论文。从期刊看,《电视研究》、《现代传播》、《新闻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刊载论文较多。其中《现代传播》刊登6篇,数量最多;《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次之,均刊登5篇;《新闻界》则刊登了4篇。其余则都只有1篇。就刊登数量较多的期刊,作者通过梳理总结了其侧重点和特色。《电视研究》5篇刊载论文均为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包括电视品牌、电视节目、电视媒体等方面整合营销传播的应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较《电视研究》范围较广,除涉及电视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还包括大型晚会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在电视媒介额整合营销传播应用研究方面,《中国广播电视学刊》更注重就节目内容与公信力角度打造进行研究。《新闻界》4篇论文分别设计整合营销传播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及电视剧和报纸的整合营销传播问题。《现代传播》则范围最广,不仅涉及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领域的实践,还关注整合营销传播在广告、分众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应用。从内容看,涉及了对整合营销传播的理论研究,如《解读整合营销传播学》。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如《整合营销传播在中国的研究与实践》。还涉及了整合营销传播在媒介中的应用实践,这部分研究又可分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媒介实践总体研究、媒介产品中的整合营销传播应用、新闻媒体整合营销问题等研究,及电视、报纸、新媒体、大型晚会等领域的整合营销传播。作者通过对论文的梳理,对涉及内容的研究做相关综述: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