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传统文化

地方传统文化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地方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方传统文化

电视媒体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探讨

【摘要】地方传统文化传承了数千年,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那么如何借助电视媒体传承和弘扬好地方传统文化,满足当地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呢?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广播电视台以大力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为契机,创办了陕西省首个县级戏曲栏目——《陈仓大戏台》,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以《陈仓大戏台》为例,就这一话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创新;传承;合作;共赢;接地气

一、地方传统文化亟待传承和弘扬

一个地方的传统文化,传承了上千年甚至数千年,往往反映着这个地方的历史,是一个地方的根和魂。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地方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文化之间割裂现象比较严重,地方传统文化亟须保护、传承和弘扬。由于传承与弘扬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等诸多问题,导致一些地方传统文化面临着后继乏人甚至失传。比如说,在陕西省宝鸡市,秦腔这一古老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已经传承了数千年。目前,在广大农村,有不少的自乐班经常在一起组织表演,但参加者都是上了年纪的人,年轻人因其唱腔难懂等原因不大喜欢,秦腔艺术传承后继乏人。

二、电视栏目《陈仓大戏台》的有益探索

为了弘扬秦腔这一地方传统文化,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陈仓广播电视台充分发挥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于2015年7月份策划、创办了《陈仓大戏台》栏目,从而在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陈仓大戏台》栏目采取制片人制的方式进行运作,栏目时长一小时,每周固定时间播出。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栏目组与当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协商,由主管部门发文,镇(街道)协助。各镇(街道)由文化站牵头,组织群众报名,在基层举办分赛,由专业评委老师现场打分,层层选拔,基层分赛晋级的选手进入全区复赛,复赛晋级的选手再参加年终总决赛。为了增强比赛的观赏性,在总决赛中,设置了导师培训课、导师争夺战、导师争霸赛和冠军争霸赛四个环节。各镇、街道举办的分赛活动,吸引了周边不少县区的秦腔爱好者积极踊跃报名参与,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都闻讯赶来观看,每场活动演出现场观众都在5000人以上。在总决赛现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教授、国家一级编剧冀福记激动地说,真没想到基层有这么多高水平的秦腔爱好者,真没想到一个县级电视台,能举办如此精彩的秦腔比赛活动;参与者称赞说,这个节目让他们认识了秦腔方面的很多专业老师,提高了他们的演唱水平,一路走来,收获满满。利用电视媒体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陈仓大戏台》栏目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获得良好的效果,也给同行诸多启示。

点击阅读全文

地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讨

[摘要]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新时代命题下,地方高校应当思考、探究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体现地方高校的教育精神,从而成为大学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中要避免假大空全,应当开设专门的课程引导教育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加强对师范生的师德师风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高校;地方性;实施路径

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中国传统的教育是极为重视“人”的培养,孟子所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而恰恰就是这个‘几希’,使人能够摆脱自然的原始性、野蛮性,而形成社会性和理性。”这与当代中国大学教育对“立德树人”的追求是不谋而合的。2014年,教育部就专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而社会和学界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热忱甚至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早期。但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四十年里,高等教育却出现了所谓的“功利化”和“庸俗化”倾向,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不大的人文素养学科在相当一部分地方高校举步维艰甚至一砍了之。尽管很多高校纷纷建立了所谓“国学院”,但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新时代的命题下,地方高校不能“拿来主义”,而是应当思考、探究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地方高校的发展定位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关乎国民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

一、地方高校为什么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地方高校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前,首先应当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作为一个强调“应用技术型”的高校也要开展这样的教育。如果仅仅是因为教育部提出的“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或者赶某种时髦,就不可能正视自身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的优势和不足,也就不可能找到适合自身的路径,甚至于产生“毕其功于一役”的违背教育规律的想法和做法。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现的是教育精神的传承与厚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除了科学知识技能教育以外,大学的立德树人往往也是大学教育精神在一个人身上的具体投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精神或者大学自身的历史,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三明学院前身之一的致用书院,取“学以致用”和“通经致用”之义,与当前“应用型”高校的发展定位不乏有一脉相承之处。事实上,中国近代大学的起源与晚清时期图强、自救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是有很大关系的。通过学校文化、学校历史的教育,更容易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更为具体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发展的历史往往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史,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进步史。大学校园内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以及历史背后的厚重感,不仅能够有效地抵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的蔓延,也更能够让大学生明白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不是一蹴而就的,使之更具责任感和使命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中华民族长期奋斗的过程,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追求。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不仅是当代教育的核心命题,同样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论语•先进》有“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的记载,其中颜渊更是以德行第一的身份被后世视为孔子的大弟子。中国传统教育重要的一个价值取向就是“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教育人如何“做人”。因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相结合不仅有其可能性,更有其必要性。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家国情怀、社会关爱首先要落在人格修养上。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更清晰而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体的、可操作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也可以有效地避免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文化模式”、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认同”。

二、地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点击阅读全文

融媒体中心弘扬地方传统文化路径初探

【摘要】立足基层、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然而,转型后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不匹配、挖掘地方传统文化的系统方案未形成、与基层传承人的联系匮乏等因素,导致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地方传统文化弘扬方面出现了同质化严重、代表性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力度弱、创新性系统布局难以为继等问题。县级融媒体中心需要从制定系统化全局性地方特色文化挖掘方案;纵横向结合打破地区特色文化发展壁垒;在合理范围内扩充融媒体中心媒介资源补给、打造品牌特色;加强与县域文化传承人联系、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等维度进行路径探索。

【关键词】地方传统文化;县级融媒体;文化品牌;文化传承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也迫切需要借力以新技术为支撑的融媒体传播矩阵。立足基层、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在浓厚地域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县级融媒体中心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一)“政策加持”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2019年1月,中宣部和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规范》。随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工作的迅速推进,其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基本完成。县级融媒体中心落地运行后,其原有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以及基层治理枢纽三种角色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得以凸显,在媒体服务、党建服务、政务服务等方面的表现更是可圈可点。但在公共服务尤其是文化服务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功能和作用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挥。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需求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机构有义务承担起服务基层民众文化需求的责任。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方面,作为县一级传播中枢的县级融媒体中心无疑是最理想的渠道之一。事实上,无论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实践中,还是党的组织机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县一级都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过去,一些县级广电部门的行政色彩过于浓厚,工作职责多局限于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其基层媒介机构的服务职能和角色并不匹配。县级广电部门转型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后,守好舆论阵地仍是首要职责,但其为基层群众提供信息服务和辅助基层治理的责任意识明显提高。在国家政策加持下,县级融媒体中心通过整合各类媒体资源,有能力实现功能拓展,发掘和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理应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又一努力方向。

点击阅读全文

动漫一人之下对传统文化传承探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和动漫的结合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方向。动漫《一人之下》利用现代动画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为国漫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国漫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一人之下》还通过巧妙设计文化符号促进民族身份认同,通过创新传统文化内涵传播当代社会价值。

关键词:《一人之下》;动漫;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动漫是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交融的成果,是一种兼顾技术和文化的现代艺术,是当代文化产业的一支生力军。《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动漫游戏产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动计划,培育民族动漫创意和品牌①。动漫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动漫文创设计可以将传统文化转化为顺应新媒体时代消费需求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动漫作品在将传统文化影视化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活化和创新,有利于青少年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动漫《一人之下》主要讲述了21世纪中国“异人世界”发生的故事。“异人”指能够察觉并使用自己体内炁的人。该动漫第一季于2016年7月首播,至今已播至第三季,尚未完结。凭借作者对玄学和道教的阐释、精彩的故事情节、生动形象的人物刻画以及动漫独特的动态视觉效果,《一人之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中国功夫、符咒、道家、阴阳八卦、炁等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剧情,让国内外观众全方位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神奇奥妙。

一、传统文化为国漫提供创作素材,国漫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出来的多彩文明,包括有形的物质文化和无形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中国的建筑、地理、医学、艺术、饮食、服饰等,精神文化包括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思想意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②。传统文化为我国的动漫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笔者对近30年的国漫作品进行整理分析后发现,近一半的国漫作品以中国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寓言故事、文学著作或历史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弘扬中国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超过70%的国漫作品中出现了地方特色食物、地理景观或建筑、民族服饰、传统节日及风俗等;武术、音乐、戏曲、中国书法、绘画、剪纸等艺术形式也是国漫常用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国漫能有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扬。作为一种动态视听文化,动漫为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有效载体③。动漫可以将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以简单的图像符号展现在受众面前,加上诙谐的语言、理想化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引发受众心理上的共鸣,满足受众的情感需求,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一人之下》融入诸多道家思想和道教文化。道教是东汉末年张道陵天师所创,以道家学说为主干,尊道贵德。道教分为全真道和正一道,即全真派和正一派。剧中的正一派龙虎山天师府和道教圣地武当山,为故事发生的地点和思想基调做好了铺垫。动漫引入道教八大神咒之一金光咒、正一派技能五雷正法、风后奇门遁甲等道教文化素材④,引起了国内外观众对道教文化的强烈好奇和浓厚兴趣。剧中诸多人物渊源都与道家或道教历史相关,对正一派老天师张之维的称谓“张天师”符合道教传统,武侯派诸葛青为道教代表人物诸葛亮的后人。此外,动漫第一季剧集名多源于道教,如第一集《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出自全真教吕洞宾的《劝世》,第四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源于道教祖师老子的《道德经》等。通过故事剧情来讲解晦涩难懂的道教教义,不仅易使观众理解和接受,而且能够促使观众将之与自己的生活相关联,进一步思考其现实意义,促进道教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部动漫中有大量的民俗文化元素,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方言和地方口音是《一人之下》的一大特色。该剧根据人物背景和场景需要采用了不同的方言设定,冯宝宝常把四川方言里的“啥子”“晓得”等挂在嘴边;冯宝宝被人贩子拐卖的剧情发生在广东,所以使用了粤语。剧中很多人物说话也带有地方口音,如王也的京腔、贾正亮的西北口音、邓有福的东北口音和西方异人的外国口音等。这些方言和地方口音的设定不仅在无形之中缩短了剧情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加了全国各地观众甚至外国观众的代入感,还促进了各地方言的隐性传播。此外,剧中场景设定也带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如冯宝宝在四川生活时出现了蜀南竹海和大熊猫,王也返家时播放歌曲《北京欢迎你》。这些剧情安排将我国各地的特色展示给观众,间接促进了地方文化风俗的传播。

二、巧妙设计文化符号,形成民族身份认同

点击阅读全文

农村文化礼堂传统文化论文

一、传统文化的现状

2008年永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对永康的民风、民俗、传统技艺、传统戏曲、传统医药等等十六类传统文化形式进行了摸底调查,获得传统项目线索1万多条,整理项目600多个。这些线索、项目全部来自永康市16个乡镇的各个村庄,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在城市里已难觅踪迹,极少数的项目如:传统手工艺“永康钉秤”、传统小吃“永康肉麦饼”,在永康城里偶尔有一点,但他们是从乡村出来谋生者。在城市由于西方文化潮流的冲击、影响,满城里都是流行音乐、西装服饰、西式餐厅,过节都是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而且非常的火爆,而往日的传统美食、传统服饰、传统戏曲现已不见,传统的“七夕节”“端午节”“中秋节”的浓郁气氛已日趋淡化,还有许多的传统文化项目,如省感戏、永康古词、铜钱棍、调花钹等,在城中已绝迹。由此可见,传统文化的仅存地在乡村。传统文化现阶段在农村仅存一些,可现状不可乐观,由于城市化建设不断发展,农村新一代过早地进入城市受到城市西方文化的影响,失去了本地传统文化熏陶的机会,他们以进城为荣,不愿返乡,更不愿去接触自己的乡土文化,传统技艺没人愿去学,传统节日没人愿去过,留守在乡村的老人面对前辈传下来传统而无人可授,这样的情形直接影响到我们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必要性

我们传统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它蕴含着无可限量的能量,韩国“江南奇迹”的出现得以证实,我们古老的汉字与现代计算机对接更能证实一切,如何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已是一个迫切而严峻的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进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明智之举。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最基层,在最基层的地方建立文化礼堂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恢复和传承。从文化遗产的普查中可以看出,在城市传统文化日益弱化之时,乡村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保留地。在传统文化处在逐渐消亡的情况下,建立农村文化礼堂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方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框架概括为“二堂五廊”,具体表述为礼堂、讲堂、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艺术廊等,这一基本的框架能对乡村的传统文化进行一次系统的整理。

(一)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恢复从永康文化遗产普查的1万多条项目线索和整理出的600余项目中,大多数还只是在一些老人们的记忆里保留着,如“永康山歌”“永康古词”“铜钱棍”等,这些项目的曲目都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唱出,没有文字记载,有的曲目还多年未唱,会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逐渐遗失,一旦遗失将无法再生。许多乡村传统的民风、民俗、节庆、婚俗有的无人知道,有的简单得失去了原貌。例如,现在我们过端午节很多只知道吃粽子,过中秋节就知道吃月饼就这么简单,至于重阳节、七夕节就很少有人问津了。这些传统的节日包含有多少程序,过此节意义,给我们有哪些启迪,这些只能在文献中查到了。一个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而不衰,就在于它的文化传承作用,集文化娱乐、文化启迪、文化熏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传统节日,现在已变成简简单单的一个符号。那些用来庆典的场所礼堂、祠堂、寺庙有的被拆除,有的改建了,有的破旧荒废,余下的也失去了它应有的功能。这些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只有恢复,才能有效的传承下去。为了更好地恢复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因此构想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就是针对在目前农村传统文化的现状来设想、构建的。有了文化礼堂的礼堂、讲堂,我们的山歌、铜钱棍就有了地方唱了,面临失传的“省感戏”就有地方恢复演出了,民风、民俗活动就有了领头羊。文化礼堂将承担起传统祠堂、礼堂、庙堂的综合功能,文化礼堂的“村史廊”“民风廊”旨在整理本村的特有文化脉络,挖掘村里的特有民风、民俗、传统文化项目,进行有序的存档、恢复,有着浓郁乡村气息的民风、民俗活动就能红红火火地恢复起来。

(二)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村落传统文化恢复后还需有效传承,传承之根在于言传身教和总体文化环境的熏陶,传统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的新一代对传统文化自觉的接受。文化礼堂的礼堂、讲堂不仅要再现本村的民风、民俗和特有的传统项目,而且还要邀请民俗专家走进文化礼堂,为村民讲解民俗文化的重要性,让村民知道如何运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根据村里的需求情况,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村民的各项文化素质,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节日来临之时,开展祭祖、庆典等传统活动,让村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在节日的舞台上一展风采,引导村民在过传统节日之时,要充分了解过传统节日的意义,节日中传统文化的展现,传统节日对我们的启迪。如此一来调动了全村民参入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得到了传承。我们国家级的传统文化项目“锡雕”的传承人应业根老人,常常担心自己的老手艺无人传承,儿子、孙子宁可外出做生意也不愿在家继承“锡雕”老手艺,2009年为庆祝国庆,应业根老人应邀参加了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老人精湛的锡艺展示,受到了国内外来宾的赞誉,锡雕产品销售一空,最后还受到中央领导的接见,回乡后老人的一家对锡雕技艺信心百倍,儿子放弃了外出的机会,带领媳妇、儿子一起跟着应业根老人学做锡雕,应业根老人领头在村里的文化礼堂筹建了一个“芝英三宝”展示厅,来展示本村的传统文化项目,文化礼堂成为了他们展示技艺,推广产品的基地和窗口。我们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集文化管理、文化传承、培训学习、教化熏陶于一体,全方位地服务于农村,成为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阵地。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