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地方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学生作为地方文化传播者的优势
文化传播学告诉我们,传播者的文化层次(如受教育程度、专业水平)和整体传播力量(如传播能力、人群数量)决定着文化传播的效果。综合分析高校学生状况,主要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
(一)数量与专业优势
高校学生数量多、专业多、文化水平高、学历学位层次高。市内高校十余所,市内在校大学生达二十万人左右,在市区常住人口中,每六个人里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这在国内地级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在这些学生当中,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有很大比重,他们在校期间大多已经开始科研工作。高校科研条件优越,各校图书资料丰富,研究资金充裕,师资力量雄厚,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提供各项保障条件。
(二)生源优势
高校的生源广泛,根据生源地可将学生分为三类:一是籍学生,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中,本地学生占比都在50%以上;二是非籍国内学生,在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等省属院校和华北电力大学等部属院校中,外地学生占大多数;三是外国留学生,河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均已开展国际教育工作,两校的留学生在校总数每年达500人左右。学生内联市内各县市区,外通全国各地与海外,这一群体将把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介绍到兄弟省份和世界各地,让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强调学生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如果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适时加入文化传播,将对这些技能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现状为切入点,阐述文化导入在整个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并就如何正确的进行文化导入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文化导入;高职英语教学;重要性
引言
作为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学好语言并进行有效交流往往是学习者心之所求的主要内容。但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有正确的语言知识构架外,相关的文化知识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换言之,英语学习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更要注重英语语言文化的输入和熏陶。因此,在日常英语教学当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也将英语语言文化传播视为重中之重。
一、文化导入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应全球化趋势下频繁的国际交流。纯粹学习语言知识而缺乏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是无法进行有效交际的。教师应该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重视对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培养,有效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文化背景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反映了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文化的传播需要借助于语言,两者密不可分。学习英语就是学习与汉语完全不同的文化,熟悉英语国家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风俗习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能力……用英语交流信息……并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1]。即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与语言运用密切相关的社会文化因素,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性
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般按照《大纲》要求传授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忽视了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不了解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就难以准确地把握、理解和使用语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并在日常交际中正确使用英语。日常交际都是在具体的文化氛围中进行的,不了解相关的文化知识,在实际交际中,轻则会造成彼此误解,互相留下不好的印象;重则会损害双方的关系,造成合作失败。此种交际失败的例子举不胜举,这说明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必须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教学,双管齐下,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
一、当前英语教育的现状
(一)强调英语教学方式在学校,有的老师还是在用汉语教学英语,我认为这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感。也有学校教学主要采用标准英语,通过单词和语法来学习英语,强调英语的常用模式,在考试中也是主要停留在改错,对于语法要求精准,大多学生一提到英语,觉得自己不错,考试时都能拿到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又通过了英语四级、六级考试,觉得自己在英语方面也算是很擅长。但是当学生毕业后,到外企应聘时,这些就不管用了,招聘人员不会要你的考级证书,而是让你用英文介绍自己,并用英文与他对话。但是往往到这个时候,就会张不开嘴,我相信若是让他写,他会写的很好,但此举就是考验他对英语实际运用的能力。这就是由于英语的教学方式还停留在标准英语。
(二)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全球经济一体化,崇洋媚外已成为中国的主流。认为说英语、吃西餐是一种时髦,听音乐会是一种高雅的表现。中国人越来越多的去学习西方文化,这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巨大的冲击作用。而老师在教学中只停留在英语教材上的知识,忽略了英语教育方面的实际运用,忽略了英语教育本土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英语与我国文化相融合。
二、英语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
什么是“本土化”?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又或者一个国家所具有自己独有的语言、文化、民族习俗、地域风貌。所以,若到了一个地方,首先要学习他们的语言、文化、民族习俗,观察他们的地域风貌,只有这样才能融入其中。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对英语的运用,就得把我们的文化融入到英语当中,这也是英语教育融合本土化的一个必然。更要把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我认为文化有一种很强的融合性。从我国历史就可以看出,在朝代交替过中,传承文化的同时也不断有新的文化,又与以前文化相互碰撞,直到相互融合。而今天的西方文化与传统文化也是这样的一种过程,直至达到互相融合的一种平衡状态。
三、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育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大学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体现,是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根本。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载体,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大学文化氛围和文化特色来培养人才,使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和发展。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大学所培养的人才应当是人格健全、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大学人文环境的塑造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内化为人才的内在素质和自我期许,驱动着其求知、致善、臻美的外在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传承和发展大学精神,营造育人氛围,提升素质教育的质量,促进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对地方高校而言,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立足地方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精神,建设校园文化,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高教形势下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绍兴文理学院多年来秉承“修德求真”的大学精神,培养出一大批带着“越文化”的印记和新时代的理念,各擅专长、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充分发挥着才干。校训“修德求真”之思想精髓与古越先贤崇尚自然、务实尚用、开拓进取之“越学”作风一脉相承,也与学校始终提倡的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人性关怀与社会责任、追求真理”的人才培养要求相一致。“修德求真”已成为学校文化个性和学术品格独特而鲜明的标志,成为学校人才培养乃至学校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成为学校浓郁文化氛围的核心精神,指引着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出了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
以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地方高校必须把地方文化知识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化和特色化,离不开地方文化的支撑。以绍兴为中心的於越部族建立的越国,是越文化的发源地。“越学”中“经世致用”的精神源远流长,这是绍兴文理学院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的起点和目标。多年来,学校在“修德求真”大学精神的指引下,为绍兴地方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基础实、上手快、用得上、适应强、思想素质好”的人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心打造品牌,品牌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增加必将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而精心培育,宣传提炼是打造品牌的关键。绍兴历有地方民众合作建校、名人名企奖掖学子的“耕读传家”传统。绍兴文理学院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打造了一系列合作建校的文化品牌。如“胡鸿烈奖学金”、“百盛奖学金”、“欧世朗奖学金”等十余种企业设置的奖学金项目,总基金超过300万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院士倡导设立了“卓越奖学基金”,已举办五届,鼓励学生追求卓越,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建设有地方特点的优秀校园文化
地方高校必须凭借和利用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形成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很难想象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而培育特色的关键在于创新。绍兴文理学院凭借地方文化资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立足于形成特色,突出特色,强化特色,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一是依托书法圣地兰亭,创立了国内首个本科层次的新专业——书法学专业;以国内第二大戏剧——越剧为依托,直接开设了全国独一无二的越剧专业。二是以得天独厚的越文化、鲁迅研究、幕府文化(绍兴师爷文化)为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跻身于省级重点、国家级特色专业行列。在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学生的文化素质得以提升,彰显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以对绍兴书法之乡特色内涵的传承和创新为宗旨,学校2006年始创的“兰亭论坛”正在逐渐成为书法学术界的知名文化品牌。作为论坛标志性成果的论文集《理想与批评》、《书法与中国社会》已分别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大学是社会精神文明的聚源地,它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提供思想道德的新鲜空气和精神文化的丰富营养。地方高校必须紧紧依托地方文化,使大学生通过地方历史文化的学习、地方文化环境的熏陶、地方文化实践的锻炼,升华人格,提高境界。绍兴文理学院自1997年开始开展“爱心承诺”活动,毕业生在离开母校之际,自愿承诺在3到5年内将自己工资的一部分资助给母校的特困生。经《人民日报》、新华网、《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国内主流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和高校间引起了强烈反响,获2008年全国高校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三等奖。学校通过“爱心承诺”校园文化品牌的打造,推进了对全体学生的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感恩精神和诚信人格的人才,引领了地方良好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