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地理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1.1地理教师的被信任度大幅降低
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水准以及所具有的人格素养,但是从现在语文教师的教学实际来看,教师的教学整体质量的低水准,造成了学生对教师的不信任。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作为地理老师来讲,应在对教材的理解、分析以及处理上具有较高的能力,在地理试验、演示以及工具的制作、图表的分析上应该能够做到透彻的分析和讲解。然而,许多地理教师却不能够及时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无法将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及其相关知识有机融合起来教授给学生。同时课后不能够自主地、及时地为自己充电,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停滞不前,无法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
1.2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疏远了师生之间的关系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加入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使课堂教学的容量以及方式发生转变,但是同时也应该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也使得师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知道,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都是提前制作好的,因此,课件的内容多是教材内容的复制,虽然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是在内容上仍旧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改变。在地理课堂上,学生面对的是教师提前制作好的幻灯片,他们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课件上,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教师讲课魅力和能力的注意,教师无法通过讲课的语言和方式来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本应该具有的师生交流的部分就消失了。地理课堂成为教师单一说教的场所,使得本应该密切浅析的"教"与"学"分开了。
2、解决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策略
课堂教学艺术是一个整体。“新课导入”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是课堂教学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新课导入设计的依据
要把新课导入设计好,首先要明确设计的依据。“新课导入”的设计最主要的因素有三:学生、教材和教师。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附图{图})
从所周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还要以教材为本。在新课导入设计中,当然要充分考虑这三者之间以及它们和新课导入的关系。在示意图中:(1)表示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学生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和他们的认识水平),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2)表示教材编排的特点和编者的意图,是导入设计的重要依据;(3)表示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导入设计的重要方面;(4)和(5)表示教师在综合学生和教材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新课导入的设计;(6)和(7)表示教师所设计的新课导入既能吸引学生,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又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游离于其外。
在上述的依据中,重要的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控制者的教师,由于自身的特点--年龄、性别、学历、地理专业知识基础,心理学和教育学素养,兴趣爱好,运用教材和地图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等等不同,扬长避短,设计出各种各样、妙趣横生的新课导入。
一、以“形”诱“趣”
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由此笔者认为说:地理兴趣是学生学习地理最活跃的动力;是产生地理学习强烈求知欲的“激素”;是学生能否较好掌握地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然而,促使学生能否具有学习地理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笔者认为,教师形象(这里的形象不仅包括教师的外在的,还指教师内在的素质)树立的良好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现代教师而言,首先,不仅要具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和博学的理论知识,还应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能精通大纲,关注社会发展,勇于创新,不断吸收新鲜知识,对教材有驾轻就熟的能力。例如:黄河为什么会断流?应如何解决?为什么很多专家呼吁要炸掉三门峡水库?成语“泾渭分明”在地理当中怎样解释?根据材料和现实分析造成2007年我国大面积冰冻灾害的原因是什么?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光靠课本的一点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综合的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的热情,只有这样,教师才会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我,调整自我。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特别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我们不能拿昨天的知识教学生为明天服务”。只有不断的进行学习,我们的教学才会有足够的素材,才会被学生佩服,学生才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最后,对待学生要用“心”。现在的学生生活在幸福的家庭当中,都是很有个性和叛逆心理的人。因此,笔者认为,只有用真心、爱心、耐心与他们搭建沟通和交流平台,用诚心去理解他们,才会博的学生的喜欢,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才会有兴趣去学。教师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以良好的教师形象来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以“形”诱“趣”。
二、以“法”为“基”
所谓以“法”为“基”,就是指教师应以传授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为教学的基础和根本目标。俗语云“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去学”。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才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最终目标。由于地理具有时空性、广阔性、遥远性、运动性及循环性等特点。笔者认为,学习地理的方法有三条:一是“列举问题法”,即预习时提出问题、听讲时针对问题、看书时巩固问题、作业时检查问题、总结时反思问题。例如,在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节内容时,通过预习提出常见的天气系统有哪几类?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它们又是怎样形成的?它们控制下的天气情况是怎样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有针对性的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再重温课本和笔记解决问题;最后通过作业检验问题和反思总结问题;二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对于地理而言,地图是其第二语言,而且在地理考题中,无图不成题,所以教会学生如何去看图、读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以及从图中寻找切题点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如果掌握了这种能力,在考试中将会受益匪浅;三是用歌诀及形象事物替代法帮助记忆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例如,记忆中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时,可以编歌诀为:两湖两广两河山,四市四江福吉安,云贵川内青藏新,陕甘两宁加海南,港澳是我好河山,台归之日盼团圆。记忆我国某些省级行政单位轮廓时,可以用一些形象事物代替,如江西像人头、内蒙古自治区像翱翔在空中的老鹰、山东像翘起的大拇指、台湾像纺锤等等。。。。。。
三、以“具”辅“教”
地理可谓海纳百川,文理兼容,包罗万象。上至广袤的宇宙空间,下至地球内部几千千米处。有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光凭语言很难解释清楚,所以必须借助于一些地理教具来辅助教学。如地图、地形图、课本插图、影片等,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能将一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非常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比如,学习行星运行轨道特点时,可用flash动画演示一下,就能让学生感受的其特点。再如,在学习《旅游资源欣赏》时,可用些照片展示,同时也能通过地理的“美”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1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即指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按各自水平接近程度科学地划分组别进行差异化教学,在教师采用分层的差异化教学策略下,学生能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学习特长,提高自身学习水平。在分层教学方式中,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差异化教学手段是分层教学的核心。
2高中地理课堂运用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分层教学对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具有极其重要的重要影响。分层教学能够有效针对学生自身在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区别对待教学,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探寻到符合自身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使全体学生学习水平整体得到提升。高中地理实施分层教学是现代教育理念和教学现状的必然产物,对改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分层教学对高中地理课堂的影响
3.1高中地理实施分层教学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注重问题的层层推进好的提问
不仅应当重点突出,也要注重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激发。教师在进行问题创设时应当有意识的做到问题的层层推进,提问可以由浅入深的展开,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逐渐被激发,最后展开对于问题的深度探究。很多教师在提问时都会忽略提问策略的选择,往往就是简单的将一个问题抛给大家,学生一般从书本中就能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十分低效,不仅难以吸引学生的探究欲望,也无法有效的巩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教师要注重问题的层层推进,首先可以从简单的问题切入,然后慢慢提升问题的难度。这首先会给学生的思维一个适应的过程,并且可以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有效的铺垫。这样的提问策略才更值得倡导,并且能够深化学生对于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讲《中国的地形地势》一节时,教师可以首先提出问题:请大家读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说出地形图上颜色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海拔,颜色越深海拔越高。那么中国地形图上色彩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呢?学生回答:西深东浅。再问由此可以得出我国地势特征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得出: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层层设问的提问方式能够很好的使学生们掌握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用综合的、联系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层层推进的提问策略才是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更值得倡导的,这样的提问形式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各个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也能够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对于学到的内容展开综合利用。这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体系的完善将会很有帮助。
二、注重提问与图形分析的结合
地理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图,很多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都需要以图为辅助。某种程度上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是学生综合地理素养的良好体现。因此,教师在进行提问时应当深化对于图形的有效分析,要让问题与相关图形有机结合起来,这无论是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还是对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深化都会起到很好的推动。注重提问与图形分析的结合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以图形为依据来进行问题的创设,让学生来具体的分析某一张图形中反应出的信息;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将一些具体的地理情况、地理条件等以图形的形式描绘出来,这是对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以及知识应用能力的非常灵活的考察,透过对于这样的问题的思考将能够极大的深化学生对于学过的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地理的学习离不开地图,图贯穿于初中地理教材中,甚至有的章节文字越来越少,更多的知识点在图形中能够得到体现,这就要求学生会看图。因此,课堂上的提问肯定要联系相关图形,让学生结合图形,以图为依据来回答问题,并且让学生养成遇到不懂的知识去看图的良好习惯。如讲日本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的最短航线时,让学生打开世界地图在图上找找划划,然后可得出结论。这样一来,问题解决了,学生的读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注重提问与图形分析的结合非常符合地理课程的特征,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促进地理课程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三、提问环节的设置
要合理想要让课堂提问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这需要教师合理的设置提问的环节。不仅问题的数量要合理确立,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也要有良好的把握,这才能够让提问过程更好的为知识教学提供辅助。很多教师在进行提问时都缺乏必要的思考,不仅提问环节和整个课堂教学间衔接的不够好,问题的难易程度教师也把握的不够准确。好的提问策略应当让提问过程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提供辅助,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能够在良好的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才是良好的提问策略应当发挥的教学功效,在这样的问题创设下才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更好的掌握。例如,在和学生们讲到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时,教师可这样问: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图与图片,然后从自然环境角度来分析两个地域的差异。这样的问题抛出后,留时间给学生自主学习,如学生说出气候这个方面的差异,教师再追问,气候的两要素有何差异,由此得出南北的气候特征。在学生查找的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把自然差异的四大方面形成表格,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掌握。这样的提问形式不仅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学生们也在独立思考与探究中深化了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这极大的提升了课堂教学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