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学

地理学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地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理学

科学地理学管理

【内容提要】本文在当今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分析了科学风格和科学现场(主要是实验室)空间化研究的情况,认为科学知识空间化导向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相对于“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进步,但因为它强调社会化的空间概念,所以又有着强烈的否定科学理性的“特殊主义”色彩。

【关键词】社会空间/空间转向/地方主义

【正文】

关于科学(特别是自然科学)和科学知识,人们一直是奉行普遍主义的观念在客观本体论、方法论和逻辑结构上探讨它们的普遍价值意义。但在最近的10多年中,随着在众多学术话语中空间转向的明显出现,空间和地点问题也成了科学和科学知识社会研究关注的焦点。在“科学知识社会学”这一标签下,许多学者不仅研究了科学实践的地理特征,而且分析了科学知识的空间特质。本文就是要考察科学知识话语空间转向的文化背景,展示在这一转向过程中有关科学知识空间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就科学地理学作出相关的评论。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哲学等学术领域对文化生活中的空间特质的重视密切相关,这里将首先简略考察一下一般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情况。

点击阅读全文

文学地理学研究策略

文学地理学研究并不高深,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与我们平时所做的研究息息相关。所以,从自我开始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是有道理的,也是容易取得成效的。比如说,如果对海明威的小说感兴趣,那么就可以从其小说中对于自然山水的描写来考察,也可以从其作品中人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关系来考察,分析一下海明威在小说中是如何看待自然环境的,是如何描述大海与大海风光的,甚至看一看他是如何描写海里的生物的。其实,这样的研究也就是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如果对李白的诗歌感兴趣,就可以看一看李白的诗里是如何对待自然山水的:诗人在《蜀道难》中是如何写出西蜀的山与水、云与雾的,那些自然山水与抒情主人公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是如何描写自然山水的,其中的自然山水与《蜀道难》中的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后一首诗是不是书写了李白的道家情怀等。还可以探讨李白名诗《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是一种想象还是一种实写?《朝发白帝城》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是一种写实还是一种象征?这样的描写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与价值?其实,这也就是在从事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当然,文学地理学研究并不是这样简单,并不是只要是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自然山水形态的都是文学地理学研究,因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是中国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所以我们在进行阅读与分析的时候还得从跨学科的角度进行思考,看一看特定的自然地理空间与具体的作家作品之间存在怎么样的联系,并且要考虑这样的自然地理空间会产生和已经产生了什么样的意义。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对于文学地理学批评有兴趣,就可以从自我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入手,探讨其中的自然山水描写与自然地理空间建构,就可以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并且我们认为,无论大小与长短,只要不是纯心理描写与纯情感抒发的作品,只要不是在真空里长大的作家,其人其作必定会存在地理空间的问题,并且在文学作品的各种要素中占据重要地位。只要有这样的认识,任何人与任何作品都可以纳入我们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对象,其实我们的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开端也就是如此的简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说都是如此。

从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入手

文学地理学批评与文学地理学研究,并不是从理论出发而提出来的一种批评方法或者研究文学的一个角度,而是从文学批评的实践出发,从对具体文学问题的讨论中提出来的,因此,文学地理学的批评与研究也就不可能离开对具体问题的研究,特别是不能离开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并且也是以解决对具体的作家与作品的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而存在的。在周亚芬做的《作为比较文学之文学地理学的提出》①的访谈中,我已经详细地谈到了文学地理学的缘起与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前景。其实,我之所以喜欢从地理空间的角度研究文学,是从自我的人生经历与人生阅历出发的,是从自我的诗歌批评与小说研究的实情出发的。如果没有长期的文学批评实践与文学研究的积累,是不可能忽然就心血来潮,而提出与提倡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的。我们虽然要注重对文学地理学理论观念与批评方法的研究,但如果没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与文学研究的扎实基础就开始对文学地理学批评与研究的有关学理问题进行探讨,往往是吃力不讨好的,即使努力思考了一些问题,也可能是皮毛之见,很难真正地解决作家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我认为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来从事文学地理学的批评与研究是一条正道;经过比较长时间的积累,到了一定的时候,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关文学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批评方法等学理问题,自然就会露出水面,这种理论就可以反过来推动对具体的作家作品的分析与批评。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建构过程是相当适合的。对具体的作家作品了解得多了、分析得多了、研究得多了,自然就会对中外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共同规律有所认识。当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批评经验与研究体会之后,如何从事文学地理学的批评与研究,我们的后人或者我们自己自然就会有所总结。对于文学批评与研究而言,理论的构想与创造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必需的,对于任何时代的文学研究来说,这样的理论构思与理论建构都是需要的,但是,这样的任务并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够胜任的,在短时间里就可以完成的。一般而言,只有从事文学研究二十年以上的学者,才有理论构想的可能;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与访问学者,要从理论上进行构想与学理上进行开创,可能性都相当小。所以,大家只有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来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才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对于自己的研究才会有所促进。因此,我建议大家首先选取一个作家甚至是一个作品,与自然山水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个作家或者作品,如中国的李白、苏东坡、《西游记》、《红楼梦》,英国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狄更斯、哈代,美国的梭罗、杰克伦敦、海明威,北欧的易卜生、安徒生、乔伊斯,法国的巴尔扎克、左拉,古希腊的悲剧与史诗等等,进行文学地理学的批评与研究。其实,只要不是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作家,只要不是意识流的小说与纯心理散文,自然地理空间对其产生的影响必定是存在的,就可以从文学地理学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一些有趣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探讨。当然,对于作家的文学地理学分析来说,主要是研究两个方面:一是作家从小所生活的自然山水环境对其人格精神所产生的影响;二是作家在文学作品里建构了什么样的地理空间系列,这些地理空间意象具有什么样的思想与艺术意义?如果能够从此两个方面来研究作家,也就可以找到其人格精神与创作艺术的特点及其特点的自然与历史来源,也许能够破解从前的学者经过长期的努力所不能破解的谜团。对于具体作品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可以探讨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作品中存在的自然景观的分析,看一看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与意义;二是对作品中地理环境的描写进行评估,看一看它对于作品里的人物形象与思想主题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三是对作品中所建构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看一看作家在作品里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空间形式,作家为什么要建立这样的空间形式?每一个文学作品中存在的地理空间因素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经过分析而得出来的结论,也应当是千差万别的。这就是文学地理学研究之所以存在的基础。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结果就是寻求不同文学作品中地理空间各自不同的特点,并由此认识与理解作家的审美意识与艺术思维特征,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品、认识作家。我们认为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出发来作文学地理学研究,是最为明智的一种选择。如果不从具体作家与作品出发,所谓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就无从着手,表面上看起来是讨论了一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些似是而非的现象描述与史实叙述,对于文学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不会有很大的意义,对于文学地理学研究事业本身也不会有巨大的推动。

科学研究方法与审美批评方法的结合

文学地理学研究是一种新的提法,首先是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而提出来的。那么,从批评方法来说与从前作为科学研究方法之一种的地理研究方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与从前的作为审美批评之一种的文学研究方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文学地理学批评在方法论上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是需要我们关注的一个问题。地理研究的对象十分广阔,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军事地理、政治地理、文化地理等等,可以组成一个地理研究的大家族。但是,上述地理研究系列与我们所说的文学地理学关系比较密切的,应当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历史地理三个部分。从地理科学研究角度而言,由于每一门分支学科的研究方法并不相同,所以从总体上来论述地理研究的方法还是有一些困难,并且,中国人从事地理研究的方法与西方人从事地理研究的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从一般意义上来谈论地理研究的方法也实属不易,所以,我们很难评估从前科学家们在地理学研究中运用了哪些研究方法,哪些研究方法能够为我们所借鉴与发展。但是,我们在没有其他办法的时候,也可以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一些抽样式的分析与概括。我们认为,地理科学研究中以下几种研究方法,可以为文学地理学研究提供借鉴:

一是实地考察法。研究地理的人特别是研究自然地理的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往往特别注重对研究对象的实地考察,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如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为了了解中国的自然山水,就亲自到南北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倾一生的精力与时间写成了地理学巨著《徐霞客游记》,对于中国古代自然地理的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因为每一篇游记都写得很有特点,又被历代学者当成一部散文著作,所以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当代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也可以说是一个地理学家,他对于中国甚至整个世界的自然地理有着广泛的考察,对于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及其历史来源有着精深的研究,对于中国南北各地的自然山水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们之所以在地理研究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功,主要就在于这样一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为他们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材料与具体的数据,让他们的地理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我们的文学批评家与文学研究者,特别是我们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学者,如果能够像地理学家们那样对所研究的对象作实地的考察,以自己的眼睛看一看、以自己的耳朵听一听,那我们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就一定能够突破前人,为学界提供许多新的材料与新的成果。看一看文学作品所描写出的自然山水与实际存在的自然山水有什么不同,听一听作家从小所生活的自然界发出的音响与作家创作的作品之间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作家们是如何完成从实际存在的自然山水到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与地理空间建构的。如果经历了这样一个实地考察的过程,有了多次进行实地考察的经历与经验,我们的文学地理学研究就会建立在真实可靠与科学合理的基础之上。可见,这种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对文学地理学研究会有巨大帮助。文学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总是与地理空间相关,总是与特定的自然环境相关,因此研究文学地理学一定不能离开地理学家们常用的实地考察的研究方法。对作家产生影响的自然山水环境是一种固定的存在,郭沫若老家的几条大河及其开阔气势,鲁迅老家的绍兴湖乡与山石,从总体上来说自存在以来就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历代作家与诗人却写出了不同的作品。如果能够考察在地球上存在的自然山水,对于对自然山水环境与作家成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就会有巨大的意义。同时,这种考察对于对具体作品之中存在自然山水意象的分析,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不了解西北边疆的自然山水与风土人情,要深入地研究高适与王维的诗作,是不可能的。而实地考察是从事文学地理学研究最为直接与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

点击阅读全文

地理学科教学

初中地理学科在大部分地区都不是考试中的重要科目,它的地位不是很高,被许多人戏称为“豆芽学科”。因此,许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极不重视,认为学习地理是一种负担,更别说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了。在这种情况下,要搞好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地理学科,并充分运用自己的才能,上好每一节课。教师要运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多种方法和手段,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要以趣激学,以趣引思,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积极主动,乐学不疲。在有张有弛、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中,使学生觉得学习地理是一种享受。

在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非常多,而导语设计就是其中一种。

所谓导语,就是教师在讲课之前,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的一段简练的教学语言,即所谓“开场白”或“入课语”。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开场白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开讲是否成功和顺利,将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精彩的导语,是开启新课的钥匙,引导学生登堂入室;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温故知新”;精彩的导语,是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主旋律;是感情的起搏器,激起学生心海的波澜。精彩的导语,会使后面的教学活动更加顺畅。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设计出新颖的导语,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增强参与感的教学效果。一些优秀教师的导语都很讲究,都是精心设计的。于漪老师富有激情、讲究艺术的课堂导言是有口皆碑的。她的学生说:“于老师讲课,一开始,不知怎的,同学们的情感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急于想知道新课的全部内容。”钱梦龙老师充满机智、出奇制胜的课堂导言,徐振维老师平中见奇、擅长启发的课堂导言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导语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好奇感,引导他们进预定的教学轨道,从而揭开本节课的教学序幕。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导语的设计。要注意导语的设计要体现本课宗旨,还要符合导语设计的以下特点。

一、精炼性。因为导语是教师在讲课之前为引入新课而设计的教学语言,它不能繁琐冗长。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进程,得到不好的效果。

二、趣味性。精彩的导语,能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因此,导语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使学生回味无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点击阅读全文

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研究概观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领域,将中国古代文学置放于丰富多彩的文化地理背景下,运用人文地理的相关理论确立新的研究视点,成为古代文学研究者的一个热点。有代表性的如曾大兴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杨世明的《巴蜀文学史》、刘士林的《西洲在何处———江南文化的诗性叙事》、杨义的《中国古典文学图志》、梅新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等。而以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具体到当代文学的某一文体或某一地区的文学现象,却未曾涉及到。事实上,仅仅从地域性的角度而言,人们关注地域和文学之间的关系由来已久。1800年,法国文学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在她的《论文学》中就提出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学,一种来自南方,一种来自北方。此后,法国的另一位批评家丹纳在他著名的《艺术哲学》中承继了斯达尔夫人的这一思路,并更加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人性、文艺的重要濡染作用。中国对于地域与文学的论述更为久远。《礼记•王制》中就记载了“王使太师陈诗以观民风”的做法,就是要通过各地诗歌的采集来体察各地的民风民情,说明上古时代人们就发现了诗歌和各地民风的联系以及诗歌具有的地域文化特征。《诗经•国风》按照15个地区收集诗歌,生动地表现出各个文化区域的不同民情风貌,是将文学地域性划分的先声。此后更多的典籍则从文学、语言等诸多方面论述了不同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各自迥异的文化风貌,时至近代,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对南北方的地域差异造成的不同文学风貌作了更为详细的辨析:“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崇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著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2]261这些既往的论述都已明确表征出地域和文学之间的密切关系。20世80年代中期,金克木率先提出了“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认为可以从文艺的地域分布、文体和风格流传的地理轨迹、某种文学艺术地域学最初的研究模式和基本路向等对文学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一书指出:“中国文学一个时期地域性相当突出,另一个时期地域性又淡化下去而融入文学的民族特色之中,并为民族特色增加新的成分,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发展的一条规律。”[3]42应该说,这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明确提出文学的地域性命题并加以学术性探讨的开始。在这之后,学界也出现了诸多探讨地域和文艺关系的著作,但大多数集中在古代文学领域。至于现当代文学研究界,对此问题带有明确的方法意识进行研究的则寥寥无几,只有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研究和现代文学流派研究中,会涉及到地域文化对于文学的部分影响,比如严家炎在上世纪80年代末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一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论者对地域文化和现当代文学之间关系的初步思考。20世纪90年代中期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从书”是地域文化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严家炎在该从书的《总序》中,对过去的地域文化研究作出了精辟的总结后指出,过去人们“对于地域的理解,注意力似乎过分集中在山川、气候、物产之类自然条件上,而对形成人文环境的诸般因素则相对忽视”,在他看来:“地域对文学的影响是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决不止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包括历史形成的人文环境的种种因素,例如该地区特定的历史沿革、民族关系、人口迁徙、教育状况、风俗民情、语言乡音等;而且越到后来,人文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确切地说,地域对文学的影响,实际上通过区域文化这个中间环节起作用。即使自然条件,后来也是越发与本区域的人文因素紧密联结,透过区域文化的中间环节才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的。”[4]2与以往文学与地域文化的研究相比较而言,地域文学研究多关注的是地域文化对于文学相对静态和封闭的影响力,文化地理学则更多强调文学发展的动态性及其文化生态、文化景观、文化扩散等对作家创作的渗透性。此后不久,王富仁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这些观点实际上将“地域文化”扩大到了文化地理学的层面上,并将之和“20世纪中国文学”联系起来,为“地域与文艺”这一古老命题注入了新的学科内涵和时代意义,而且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本身也是一种思路和方法上的超越与突破。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的研究在2000年末前后抵达最活跃的时期,出现了大量有关文化地理学与文学的评论文章、著作。

中国文学研究———文化地理学的视域

(一)文化地理学对文学史发展的建构。文学史的研究一般都与历史发展研究是紧密相连的,但文学的构成并不只是与时间与关,其产生的空间对文学的发展也有着不容忽略的巨大作用。因为文学并不是纵向单时态发展的,还有横向的因素如环境的变迁、文化、宗教等等都影响、生发了文学的发展,所以从纵横的双时态去研究才能反映文学史的全貌。如文学的中心转移而造成文学版图的改变。纵观中国文学史,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文学版图的形态是不同的。袁行霈在《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论述中国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时说:“在某个时期、同一地区集中出现一批文学家,使这个地区成为人才荟萃之地;在某个时期文学家们集中活动于某一地区,使这里成为文学的中心区。”[3]43最明显的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解放区延安文学现象,众多的文人作家在陕北丛聚创作,形成当时解放区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

(二)作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即通过对作家出生地与分布地的分析,研究各地的文学人才的分布规律。文学人才群体的形成与特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有密切联系。如我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的作者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乡。曾大兴认为:“中国历代文学家分布重心的形成,与京畿之地、富庶之区、文明之邦、开放之域等地域环境有密切关系。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分布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文化这三者都以地理环境为依托。但真正对文学家地理分布格局起决定作用的、最直接与最稳定的因素是文化。文化重心在哪里,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在哪里,文化重心向哪里移动,文学家的分布重心就向哪里移动。”[5]501-505由此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海派、京派作家的出现都与文化重心有关,而西部自古以来作家作品数量就少,整体区域创作水平偏低的现状也与其所处文化边缘地区有关。

(三)文化地理对文学风格形成的作用。文学创作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产生与发展均不可避免地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时间意义上讲,不同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社会秩序的稳定程度,主流话语的价值取向,风俗民情的演变状况等因素均在不同层面上构成了个体生存的特定环境与创作背景,且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约、影响着作家的观照视角与创作取向。从空间意义而言,作家的创作总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进行的,地域界限直接决定或间接影响着作家写作的空间范围,尤其在地域环境造成的文化隔离现象之后,个体的创作因为显示了地域文化的性质与特征从而成为该文化系统的表征[6]2。在中国文学多元共存的发展格局中,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学创作总是彰显着风格各异的艺术魅力。(四)研究作品的空间特征。文学作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在一定时空内对自然、社会的现实反映。作品是作家头脑中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认识,作家营造的空间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当地文化地理的烙印,也是作家寄托思想情感的一种地方意象。从作家笔下的空间描绘中,读者可以认识到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语言特色,风土人情,习俗等等。不仅如此,研究者还可以透过作品对当地的政治、经济等有一定的体察。研究作家笔下展示和建构的空间意象,可以发现作家的创作心理历程及其空间的美学意境,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文学研究角度。

点击阅读全文

历史地理学发展教学

【提要】地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原理的新兴学科。由于中国拥有长期延续的记载,涉及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很广,包括多样的地理和人文地理景观,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有举世无双的优势。在气候和环境变迁长时段观察等方面,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已在进行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项目,将使中国的历史地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本文还对历史地理研究如何为现实服务,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发表了看法。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是地理学的分支。但由于历史地理的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献,必须运用历史学的研究,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为历史学所用,也被看作为历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

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具有历史地理学的共性,而且具有中国的个性。这是由于这门学科在中国有与其他国家不同的发展过程,也拥有举世无双的优越条件,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地理学可望对学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未来作出独特的贡献。

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的传统也是一门符合现代科学原理的新兴学科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篇托名于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距今也有二千多年了。《禹贡》虽然是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却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而且由于其中的内容来源不一,并不排除一部分记载来自战国后期以前的,可以说,中国人注意并记录以往的地理现象,开始于战国以前。

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既是一篇内容丰富的当时代地理著作,也堪称中国第一篇历史地理专著,因为它所记述的对象并不限于西汉一朝,而是“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对见于历史典籍记载的重要山川地名作了考订注释。尽管作者班固并不以地理学见长,但由于他比较充分地利用了已有的地理记载和地理研究成果,所以还是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的雏形。此后,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唐宋以来传世的地理著作,几乎都是由当时代追溯到往古,注重历史地理现象的记载和研究。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