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理智慧课堂

地理智慧课堂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地理智慧课堂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理智慧课堂

古代文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实践

一、关于人文素养及其教育

充分重视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使其在各方面综合发展,既有健全的人格,又有丰富的知识与高尚的品德,才是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作为一个大学生,如果不注重道德修养,不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最容易被愚智闭塞心灵,毫无科学创造性而庸碌无为一生。人文素养教育可使人明明德,心明慧强智正地主宰身心,用大智慧指导生命历程,打造亮丽人生。有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到了大学,更多的时间属于学生支配,如果不能发现自己的兴趣点,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容易浪费时间而无所事事。其实,现在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只是一种表面现象。深层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走进去,不能深入,对所学的专业只是泛泛了解,浅尝辄止,不知道其更深广的内涵、开设的理由及系统性,自然就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如何应用。因为,文科有文科的特点及学习方法。尤其文学,除了基础知识的长期点滴积累外,还需要用心去切身体会,光看文字表面、快餐式学习,根本来不及仔细品尝,只能是匆匆而过,连门都没进去。而且,许多文学作品,从名作佳篇到经典著作,都是作者心灵的自然流露,是灵感思维的产物或大智大慧的结晶,如果只浮光掠影式地用意识思维去智能解读,而忽略了慧心的感格体悟,或历史场景的展现,则往往只抓住了一面,不尽完全,甚至南辕北辙。如果进行正确引导,这种现状也可以改变。光有知识没有文化,光有技术没有素养,都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成材,也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与任何环境下的生存。现代教育多注重对智能知识的培养,忽视对灵感慧性的开发,使学生重技能知识,而不能深入领悟;重片断现象,缺思想探索;有浅表性经验积累,乏本质性科学创新;只有对道德概念的理性接受,没有对心身健康的真切体会,自然言行不能完全一致,部分还有身心亚健康状况。这也是教育功能受质疑、人文素养教育实施不到位、效果不理想的因素之一。脑科学研究表明,大多数人一生对脑的使用量不超过10%,有很大的内在潜力。而且,人的大脑中天然具备慧和智两套思维系统,慧性思维主理大脑质层与核心层的生理功能,智能思维主理大脑皮层的生理功能,同步开发慧与智是造就大智慧人才的根本途径。因此,以德为本,密切结合人体生理、心理特点,进行德慧智全面教育,培养具有道德心灵、富含科学创造力、智慧与品德兼备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当下高校人文教育面临的现实。人文素养教育,不是由外而内、从浅表进行简单的品格教育,而是由内而外、从心灵深处进行的生命再造;不是书面的理论说教,而是自然的行为养成,教书育人塑灵魂的深刻含义正在于此。

二、在古代文学课中进行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尝试

从古至今,文学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是启迪思想、陶冶情操。许多文学作品、文学家本身,都是非常生动形象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文学是人文素养教育实施得最好的一块阵地。在当代,依然是与社会密切联系、经世致用的重要途径。文学要更好地生存发展,还有一点是让人们认识到自身的实用性。有人认为文学是精神领域的事,没有多少实用性。如果深入思考,不难发现,文学的实用性就渗透在平时的点点滴滴中,从日常的口头表达、写文章、搞创作,到书面的语言文字、及文学作品本身所负载的思想意蕴和文化信息,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营养,对人的身心时刻都产生影响。古人认为文以载道,读书人是上知天文、下通地理、中知人事的圣人,有经天纬地之才,如《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心雕龙•原道》:“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这就是文学的大用。古人从整体观上研究天地人的大学问,其中都有很丰富的人文内涵。不管是文学的经世致用,还是学生的学以致用,都要让文学去用,在应用的过程中,为当代社会服务,彰显其存在价值。在古代文学课中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形式有多种多样。就个人的教学实践,有几点尝试比较受益。

(一)灵活地应用经典教育

这种形式虽简单,但效果最理想。中国古代文化中,有很丰富的人文资源。其中,经典教育是一个亮点。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理论与方法,培育了许多通才式的杰出人物,至今,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与人性的光辉。其培养人才的科学性和难以估量的人文功用,正被广大民众所认知和接受。如德慧智教育理念,就是国学名家熊春锦先生在长期深入研究民族文化和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对东西方科技文化的纵向与横向比较分析,运用最新科学成果,从医学人体生理学角度,提出的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高度重视中华传统道德文化、全面深刻培养慧智同运型人才的普适性极强的教育理念。经典是智慧的源泉,其中不仅积淀了先民的深层文化心理,而且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更是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特别指出:“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他将通晓经典提到国民义务的高度。当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更使每一个中国人有责任了解本国的文化元典,弘扬民族根文化。什么样的文化滋养什么样的人,经过本民族经典文化熏陶的人,气质中透发的也是民族的思想灵魂与内在素养。具体教学中,讲先秦文学时,要涉及到大量的经典著作,课堂讲授之外,可以运用德慧智教育理念中的经典学习方法,如安排老师和学生定期集体学习经典(课前20-30分钟一起诵读经典);或组织兴趣小组,让学生集体学习;或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抄写经典(篆体或繁体)。这些环节都可与课堂讲授配合进行。抄写经典,使学生在抄写的同时,既熟悉经典内容,又了解汉字的不同形体。中国的语言文字,并不只是单纯的语言交流工具,每一个汉字都是一个小博物馆,是民族发展的历史见证。有人盛赞中国文字是一种理智信息,是慧智型文字。其中负载着古代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的全息标志,是固化了的信息模块。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自然亦是信息的载体。通过观察、比较这些字形及其负载的信息,从汉字的变迁中了解民族文化的思想嬗变。而且,集中精力抄写经典,与全神贯注进行书画创作,对人的身心具有异曲同工的效用。现代科学的进步,不可辩驳地证明了古代经典教育的科学性。脑科学研究发现,人体大脑的语言功能区,有位于前脑的布鲁卡区与后脑的威尔尼克区。使用中文的人,平时主导语言功能的是布鲁卡区,这一语言区与运动中枢区紧相毗邻。接近运动区,就与运动有关,显然,学习中文要多动口读、动眼看、动手写。据BBC科技报导,英国研究人员也发现,说汉语的人可能比说英语的人更多地使用大脑,因为说汉语的人讲话时同时使用大脑两边,说英语者只使用大脑一侧。人体大脑中,左脑的功能主逻辑、意识思维,右脑的功能主艺文、慧性思维,当学习使用篆体等文字形体时,无意中在开发人的右脑,有助于培养右脑的图像思维能力。若左右脑并用,就是在开慧益智,慧智双运。美国一些专家也感悟到,汉字有书法的节奏感、线条美,方块汉字的“形”能传递丰富的理性信息,既有猜读的可能性,又有联想余地,更能充分均匀地使用大脑两半球,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已有人提出以学习汉语来提高西方儿童的智能和老年人的康乐水平。诵读经典时,可以应用古代经典教育的优秀方法——观诵法,边读边想经典的篆体或繁体字形,把自己的心、脑、口、手、眼、耳各个器官都动用起来,尤其要动脑用心,把经典中的每一个字真正读进脑海里,内化于心中,心脑合一学习经典,让经典充分发挥开启灵感思维和深层智慧的功用,而不是有口无心,只停留在口头耳边,效果不明显。这种学习,每次量小时间短,但贵在坚持,养成习惯,学习的过程本身就在培养学生做事持之以恒的毅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经典的潜移默化和长期熏陶实践,最明显的变化是,学生的写作能力都有普遍提高,基本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个别学生在行为举止和礼貌方面,一学期中,学习前后有明显的变化。在测验中,大部分学生都很真诚地写了自己的学习感言,有的说学了经典之后,心胸开阔了,由原来不喜欢中文开始变得喜欢学习;有的说对民族文化有了认识,有的说自己有了责任感……总之,虽然个人深浅不同,但或多或少都有收获。这些效果,都是读写经典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与原来在课堂上理论性地强调、却收效甚微相比,的确是截然不同。可见,观念和方法的改变,会产生迥然有别的结果。

点击阅读全文

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提高对策研究

摘要: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的背景下,对初中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果,成为初中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在初中阶段,地理是一门十分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获取较多的地理信息,进而丰富其知识结构。然而,在新课程标准下,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要求,初中必须将提高地理教学效果作为目标,有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因此,本文针对新课程标准下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的对策进行了研究,从而为地理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对策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素质教育,使得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初中必须对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确保所培养的学生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初中在地理教学时,教学效果并不良好,因而与新课程标准存在不相符之处。

一、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该采取完善的教学理念,而且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地理教学也有一定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初中地理教学为了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期间,加强师生互动,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同时,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师加大地理活动教学力度,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在集体活动中培养其团队精神,提升其思维和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已,而是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能够实现服务于生活。

二、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现状

点击阅读全文

阅读个性化教学管理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同样不能踏进同一课堂。我们要努力展示自己的个性美,大胆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我们可以追求像诗一般的优美、像火一般的炽热,可以追求华丽庄重,可以追求诙谐幽默,可以追求矛盾冲突。总之,用各种不同的风格释放自己的个性。刻苦推敲,精雕细琢,上下求索,无不是为了展示自己的去个性,上好每一堂课。因此,“个性化”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情结”。课堂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首当其冲摆到了首要位置。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提出的依据

1、源于《课标》的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放在首要位置,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明确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有关阅读教学的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那么,可以这样说,只有个性化的教学才能造就学生阅读的个性化,无疑地,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

2、源于“语文”特点的思考

“语文”是一门学科,又是一门艺术。唐承彬老师说过,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含有不少科学因素的,在语文教学的进程中,牵涉到许多无法定量定序的变项,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某些规定的东西更实际,更重要。这番话道出了语文教学应在理性的传授知识、探索规律的同时,又应该求异、创新,以独特的教学个性,求得多彩的教学风格。

点击阅读全文

以数学情境教学理解并增润课堂

摘要: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情境教学已然成为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议题。基于文献梳理与现实反思的视角透视和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现状,挖掘数学情境教学所展现出的优势与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增润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不断焕发生命活力,进而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关键词:情境教学;理解现状;增润课堂;提升素养;数学教学

一、前言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着重强调“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以及“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1]也就是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帮助其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悟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应对生活挑战的能力。因此,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研究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对数学情境教学相关的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探究其增润数学课堂的功能,以期更好地剖析数学课堂结构,探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之路。

二、数学情境教学:

理解现状数学情境教学是在数学情境创设的基础上,把数学元素(问题、语言、方法、命题)融入数学情境系统之中,使数学教学更富生命活力。要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现状就必须置其于一个较为广阔的视角中去透视,从而真正理解数学情境教学的本真意蕴。

点击阅读全文

优质教学发展创新

[摘要]有效教学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是追求的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秉承注重思维过程、生活经验、开放建构和整体联系的知识观,倡导主动性、交往性、创新性和体验性学习的学习观,要求教师由传授者走向促进者,由拥有知识到拥有智慧。优质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优质发展,而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则需要优质的知识、优质的学习和优质的教师。

所谓优质教学,即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优质教学必然是有效教学,但有效教学未必是优质教学。有效教学只是对教学的基本要求,优质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新课程呼唤优质教学。本文从教学论角度对优质教学进行探讨。

一、优质教学的发展观

任何教学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优质教学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教学。那么,优质教学秉承什么样的发展观?优质教学的发展观体现在哪里?

第一,就其内涵而言,优质教学坚持三维目标整合的整体发展观。

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个维度指的是同一事物的三个方面(侧面),如同一个立方体有长、宽、高三个维度一样,这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发展。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优质发展,缺乏任一维度的教学都会使学生的整体发展受损。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只有在学习者的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和实践运用的过程中,才能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只有伴随着学习者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反思、批判与运用,才能得到提升;而过程与方法,只有学习者以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动力,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适用对象,才能体现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三维目标对人的发展是等值的,教师要从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生基础背景的实际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整合三维目标,促进学生的优质发展。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应是学会、会学、乐学的统一,这样的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