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域建筑论文

地域建筑论文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地域建筑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域建筑论文

宗祠文化研究进展管窥

1总体状况

1.1论文数量及其时间序列以宗祠、宗祠文化为主题,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检索到1993~2012年间共810篇,其中从1993年至2002年共162篇,从2003年至2012年共648篇。对这些文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表明近10年以来,学者们对宗祠文化的研究兴趣益浓(图1),2007年左右达到研究热潮,此后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高位。这一现象与近10年以来,重视与提倡国学、发扬优良传统、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密切相关。

1.2研究学科分布按研究宗祠的学科类别统计,历史考古学者们发表的关于宗祠文化的论文最多,占36%(图2)。宗庙制度、宗法制度等是历史考古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内容。宗法制度属于政治制度的范畴。研究宗法制度,对当今的政治改革有所裨益,因此受历史、政治学者们的重视。旅游管理学发表的关于宗祠文化的论文居次,这与挖掘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紧密相关。由于受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的产业逐渐受排斥。旅游是一种绿色产业,发展旅游成为全国各地政府竞相争取的金字招牌。依托宗祠古建筑、祭祀始祖、发扬民俗文化、进行学术考察等,成为了各级地方政府提高知名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和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旅游管理学的学者们对宗祠文化的研究。建筑规划学者们也非常重视宗祠文化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建筑规划方兴未艾。建筑规划学者很自然地研究宗祠建筑,吸取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激发设计灵感。不同学科研究所发表的论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是:历史考古类和建筑规划类在2010年达到顶峰,随后开始下降,而民族与文学类从2009年开始持续上升,旅游管理类在2005年达到顶峰后至2011年又开始回升。

1.3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按研究宗祠的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统计(表1),安徽,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省较多。互联网网上祭祀借助互联网,将现实中的纪念馆、宗祠、陵园和公墓等‘搬’到网络上,方便人们随时随地访问和祭奠。1.4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按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统计:笔者将地域案例分布情况分成8段,90篇以上的是安徽;60~65篇的有浙江和广东;50~55篇的有福建;21~30篇的有湖南;16~20篇的有江西和四川;11~15篇的有湖北、贵州、云南、广西及江苏;6~10篇的有河南、台湾、山西、上海及河北;1~5篇的有山东、陕西、甘肃、重庆、北京、天津、新疆乌鲁木齐、哈尔滨市、香港、澳门、互联网。(图4)从研究宗祠的作者的地域分布情况及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情况来看,南方的安徽,广东,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湖北,贵州,云南,广西,江苏等省较多,其中以安徽省的最具有代表性。这主要是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官僚和文人众多等等原因的结果。所以导致南北方分布的不平衡。

2研究涉及的内容回顾

近年我国宗祠文化研究的进展,可将已有研究分为综合性研究、功能与价值的研究、建筑风格及特色研究、保护、开发及利用研究以及其他等6个类别(表2)。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宗祠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与价值和建筑风格及特色研究2个方面,其中对功能与价值研究最多,有论文383篇,占47.3%,主要集中在祭祖敬祖、聚会议事、宗族救济、宗族教化、传承乡土文化、民俗活动等方面;其次是建筑文化研究,有152篇论文,占18.8%,主要是研究其平面布局已及空间结构特征;而综合性研究,以及宗祠文化保护、开发与利用研究相比之下较少,有待加强。

点击阅读全文

古建筑营造技术及源流研究

1作为学科基础的营造技术研究

营造技术研究是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和古建筑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梁思成、刘敦桢等前辈学者,即致力于古建筑的营造研究,通过对古建筑的调查、勘测、比较和文献、法式研究,建立起古建筑营造学的基本知识、理论体系及演变规律。由于历史的原因,早期建筑营造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方中原地域和官式为代表的建筑体系,结合官方历史文献如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等进行研究。这是中国建筑史学起步阶段的必然,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体系,为推动古建筑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对民间和地方建筑表现出的文化丰富性、地域特征的关注和研究被逐步提上日程。显然,只有在地方性古建筑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开展地方性建筑文化、哲理、艺术等上层理论的研究工作,也会补充完善建筑史的系统研究。地方性的建筑营造技术随着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兴起,而在全国各地更广泛和深入的展开。以中国南方为主题的地方性建筑研究在21世纪前后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成为建筑史学发展的一个方面。虽然这方面的研究并不都以“营造”为题,但对地方性营造技术、工艺等的关注,实际上呈现了建筑历史和历史建筑研究的不同侧面。

作为典型地域的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研究岭南地处东亚大陆最南端,属亚热带气候,背靠五岭,面朝大海,空间相对独立。中原汉人南下之前为古越人之地,历来远离中国古代大一统的中央政权中心,历代商贸发达,文化交流活跃。历史上土著越人、不同时期南下的汉人、海外贸易商人等众多族群,共同形成了渔猎文明、稻作文明、商贸文明等多元共存、特色鲜明的岭南地域文化。“岭南地区”作为文化地理学的概念,指以五岭以南包括广东、广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地区和香港、澳门特区,广义的岭南还包括海南岛。其中前三者在文化地理上超出了岭南空间地域,延伸至华南地区闽赣桂三省。岭南主要的文化地理分区是广府地区、客家地区、潮汕地区和雷琼半岛地区,其建筑在近10年中得到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岭南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历史文化边缘区位,在此背景下,岭南古建筑成为岭南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一直在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分区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建筑领域也自然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的岭南建筑文化区。岭南建筑文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广东省境内就包括广州、佛山、潮州、中山4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在本地区有大量保存,它们是岭南古建筑研究的基本对象。进一步联系已有研究成果,可以有计划推进完善“岭南”——“华南”——“亚热带”的区域的历史建筑研究。因此,虽然“营造技术”研究本身是岭南历史建筑的一个局部,但通过它来展开并逐步完善和确立“岭南”建筑谱系,比较“江南”,建构“华南”,开拓“亚热带”成为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环节。具体展开来说,其一,可以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乃至东亚建筑的历史与发展进行深化、完善和补充,在空间上阐释南方地区或亚热带地区以木构为主的建筑技术的体现形式与内涵;在时间上可追溯中原建筑沉淀于此的古制,以及各历史阶段的建筑文化的交融,作为历史信息和演化的相互佐证,籍此可以深化中国建筑史中的区域研究与体系研究。其二,在中国古代建筑之多元、广阔、多样的背景下,在时间空间上构建岭南建筑的特点,有益于本地域现代建筑的发展借鉴。其三,对岭南建筑传统保存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包括有形的建筑、无形的技艺及其它营造传统文化的系统研究,对于保护岭南文化,保护岭南建筑文化遗产,以及传承岭南文化将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研究创新方法取向(1)以大木营造技术为中心整合相关营造技术体系:“营造技术”的概念并非指“大木作”、“小木作”等单一、二种技术,而是贯穿营造活动全过程的相关技术与理论,从选址、规划、设计到材料的加工应用,结构形式选择、节点处理手法等等。以往的营造技术研究大多是比较单一的如大木作、砖作、瓦作等的分项独立研究,缺乏对建筑营造技术的整体及系统考量,对此,本项目以将以大木作营造技术为主导,整合样式谱系、各作营造技术配合结点、材料工艺、文献研究和工匠法则等不同的研究视角,建构地域性营造技术的建筑基础理论。(2)以“民系”文化圈为基础的营造技术源流与交融:文化区内的研究会忽略了文化区之间的历史文化关联性和地域的共性,岭南地区历史上形成了以四大民系为基础的文化圈,每个文化圈都有相对稳定和成熟的建筑体系和营造技术,但文化圈相邻地区则在文化上和建筑营造方面则相互借鉴。研究以“民系”文化圈为基础,一方面将民系中民间和官式建筑营造技术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研究各民系文化圈之间的营造技术的交流融合,重视营造技术的源流发展,以归纳总结地域性建筑的样式和技术特征。(3)重视与开拓地方建筑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由于地方建筑的历史文化的原因,缺乏系统的文献资料,有经验的老工匠日益减少,后继乏人,地方建筑术语模糊不清等诸种原因,都对地方建筑的系统规范研究带来莫大困难。所以对其进行基础理论和规范研究将是很突出的问题,比如对地方建筑法式特征元素研究与规范方法的研究;对地方建筑断代依据与方法研究,以及对地方建筑术语规范化的研究等等。这将会对地方建筑的研究取得规范和方法上的意义,使本研究具有普遍的学术价值。(4)加强研究的科学性:注重岭南古建筑营造技术的科学性研究,一方面重视设计法则、法式特征研究,包括建筑设计与尺度之法则规律;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包括结构力学特点、材料力学性能等定性定量的分析,并试图将两者关联起来思考问题。在应用层面上,岭南地区由于毗邻港澳,经济特区范围大、设定早,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首先,大量历史建筑面临拆迁和改造,开展保护工作的紧迫性相当突出,本项目的研究有助于准确有效的开展调查评估和修缮工作;其次,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在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方面严重缺失,该项研究对认识地域建筑特色,承传地域文化也具有重要价值。再次,东南亚的一些地区(例如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岭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影响,使得本项目具有应用于国际研究的潜力。

2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研究现状

本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发展动向,大致集中在以下4个方面:(1)关于岭南建筑技术、类型、区域的研究;(2)关于南方地域性建筑及工艺技术的研究;(3)关于设计手法与理论的研究;(4)关于地域建筑技术源流的研究。

点击阅读全文

建筑设计结合地方文化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文化;建筑地域文化

[论文摘要]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建筑物质和建筑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和地理、自然条件构成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这样的文化环境,是由社会与自然整体构成的。在不同的地域之间,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因而出现地域建筑文化的差异。也因此,“建筑与文化”成为20世纪以来现代建筑理论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在阐述地域文化内涵和分析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与表现的基础上,就建设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以期对我国建筑设计吸收地域文化要素并促进我国地域文化与建筑设计的融合,从而体现建筑艺术的个性化提供指导和参考。

一、建筑文化地域性的形成及其表现

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建筑设计,同样要受到各种地域文化的限制与制约,为适应不同的地域气候,必须针对气候进行建筑设计,于是产生了热带雨林建筑及其建筑文化,温带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高寒、荒漠、极地等不同气候环境的建筑及其建筑文化。因此,为了适应不同地域文化的要求,在建筑设计中,自然就必须考虑地域文化的要求,将各种地域文化因素融入到建筑设计中,并最终形成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

具体而言,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相互融合而产生的地域性的建筑文化,主要体现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层面。

点击阅读全文

环艺课程教学改革思路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理念;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改革

[论文摘要]培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与高校教学改革分不开,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使命最终要靠本专业的创新课程体系来完成。艺术设计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为背景和依托,以人类的需求为条件,不断探索出适合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办学模式。民族院校要充分发挥其民族性与地域性特点来建设环境艺术设计课程体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更改教学体制,调整目标和服务方向,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建立在现代环境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边缘性学科。艺术设计与区域性传统文化、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何将极具特色的地域特点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人文景观、生活理念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时代特征相结合,推陈出新,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是每一个设计师毋庸置疑的责任,因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因此,高校环境艺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做到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及适应人才就业市场的需要。

一、国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之比较

1.国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

在美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多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以不同的形式去开设,而且课程内容和范围也不重叠。许多课程都属于欧美国家室内设计史类的一级课程,建筑史、装饰美术史、家具史、美术史等课程属于二级课程。美国是由欧洲多民族移民形成的国家,因此难以区分或定义出美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各民族传统的东西都属于美国的传统文化。据统计美国大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里课程共有77个,其中84.4%的课程讲授的内容与美国传统文化有关。虽然美国的历史很短,但对本国文化的动脉——欧洲文化和17世纪以后的美国传统的教育与研究很深,在传统的理解与继承方面比历史悠久的东方国家更为重视。教育方法上,美国采取实际的接近方法积极运用地区博物馆,并且通过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理解和见证传统文化和地域性文化。

点击阅读全文

山地城市生态旅游开发

[论文关键词]山地城市生态旅游北碚

[论文摘要]山地城市旅游是现代都市人重要的休闲旅游方式,而生态旅游也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综合旅游类型。论文以重庆北碚山地花园城的旅游开发为例,对山地城市的生态旅游开发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北碚区旅游资源特色的分析,并引入国外先进的规划理念,提出了对北碚山地旅游的开发构想。

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生态类型和生态资源为主要旅游对象,以欣赏大自然风光、接受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或探索、研究生态科学为主要内容及目的的一种新型的综合性旅游类型。它与文化旅游一起是当今旅游的两大热点。城市生态旅游是城市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旅游与生态旅游相结合的新形式,是指以城市地域内的自然风光和文化风情为基础,满足城市和外来游客旅游的需要,同时维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和促进环保观念的一种大众化旅游活动体系。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回归大自然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根据估算,近年来全世界生态旅游的产值超过5000亿美元,每年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资金更是多达500亿美元。而且生态旅游正以20%-25%的年增长率在增长,是旅游产品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在旅游业中所占比例将越来越大。而山地城市特殊的旅游资源与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佳区域,旅游开发对带动山区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到山地度假休闲,一方面可以避开喧嚣城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还可以达到在优美的山地自然环境中保健、放松的目的。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山地城市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是以山地城市体系这一地域范围为载体,以山地资源和生态资源为旅游吸引力,突出山地特色与保持旅游开发过程的生态性为目的的旅游模式。

点击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