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地灾防治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质灾害治理设计原则
地质灾害治理必须从实际出发,紧密结合管道工程的实际情况和总体要求,将地灾治理任务纳入管道工程总体设计计划,与管道施工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环境治理相结合,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相统一。同时充分考虑灾害点的地质特征,在保证管道及施工人员、设备安全的基础上,力求治理工程的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针对中缅管道工程沿线地质灾害发育的特点,按照《中缅油气管道(国内段)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报告》的技术要求,首先基于线路微调,进行避绕,明确地灾体与管道的相对关系,依据“防治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防的总体思路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避为上策;治的总体思路是:结合避绕,能不动则不动,必须动则少动,保证安全。管道工程地质灾害的整体设计思路是用最简单、最直接的防护手段安全通过地灾危险区。无论何种灾害体,管道线路避绕都是优选方案,无法避绕时,采取必要的工程治理措施。地质灾害体对管道工程的危害分为2类:①对管道本体的危害,②对人员、设备安全的威胁。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需要全面考虑与建设相关的、对地灾有影响的因素,如扫线、管沟开挖施工作业对灾害体的诱发作用,地灾设计必须明确地灾防治方案的施工与管道扫线、施工的时间先后顺序。对管道施工受到地形条件限制的难点地段,重点分析同沟敷设段施工方案,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优化地质灾害施工图设计,针对地灾易发段的特点,对施工扫线、施工机具摆放、管沟开挖、营地建设等提出相应建议。对管高横坡敷设地段,尤其是岩层顺层横坡地段,以不扰动、少扰动坡脚、反压坡脚为原则进行施工。地灾设计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应该根据施工方法,结合气候影响、人为扰动情况进行动态设计。中缅管道沿线雨量充沛、山高坡陡,极易形成地质灾害,管道施工、运行难度大。地质灾害治理施工方案应该与气象条件、水工保护和水土保持相结合,做好施工应急预案,进行动态设计。
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特点
地质灾害治理初步设计阶段的设计特点:①以避让优先,避大治小,避重治轻;②不能仅治理地质灾害,而要重点关注危害管道的因素;③从对管道危害最轻的部位通过;④尽量减少对灾害体的扰动;⑤对已知地质灾害进行永久根治,不留后患。各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特点各有不同。(1)滑坡。线路优化、进行避让。无法避让时从滑坡后缘滑体厚度较薄处通过,以较少的治理工程量满足管道的安全要求,杜绝从滑体中前部滑体厚度较大处经过。管道上、下山坡段遇滑坡而不能完全规避时,管道应纵向正穿滑坡体,尽量避免斜穿,减少对滑坡体的扰动。此外,明确地灾治理施工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2)泥石流。避免管道从泥石流沟中经过,当不能完全避开泥石流沟时,则从泥石流堆积区通过,且适当加大管道埋深。当管道穿越小型泥石流沟(或活动性冲沟)时,选择基岩埋深浅的位置且使管道埋于基岩内。(3)崩塌。管道线路应避开危岩、危石发育的陡崖、厚大的松散堆积体。当不能完全避开时,则从地形相对较缓且易拦挡落石、滚石的堆积区通过,并避开危石滚落冲击破坏区。(4)岩溶。管道线路应该首先避开地表塌陷坑发育地区或者地表岩溶漏斗、溶槽、溶坑发育地区。对于地表岩溶现象不发肓而勘察发现的岩溶,管道以垂直岩溶带通过。对于浅层干溶洞,以碎石回填。对于岩溶向下延伸较大的溶洞,无论是否有水皆不宜填塞溶洞,亦不宜采用灌浆、灌混凝土的方法处理溶洞。对于该类溶洞,当跨度较小两壁较完整时,以楼板形式覆盖;当两壁完整性较差且跨度较大时,则以梁跨形式穿过。
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图审点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文件及图纸审查工作首先以贯彻初步设计的理念为基础,以现行标准规范、法律法规为依据,以避让方式优先进行管道优化,以管道与地质灾害体的空间关系为根基,对施工图阶段的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全面审查。各类地质灾害设计的审点不同。滑坡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滑坡范围、规模是否己查清。滑动面(带)判别是否合理,力学参数取值是否准确;②影响滑坡稳定的主要因素是否清楚;③滑坡的力学类型及地质模型、宏观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稳定性系数计算和剩余下滑力(推力)计算是否正确;④管道线路是否有优化和避让空间;⑤选择的支挡方式是否合理,支挡位置是否可行;⑥支挡参数的取值是否合理,设计选择工况是否合理,设计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计算结果是否准确;⑦支挡工程量是否恰当,支挡工程与管道施工的先后顺序及结合方法是否合理。崩塌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危岩、危石分布范围;②崩塌落石范围,危险区域是否己查清;③危岩(危石)崩落路径分析是否合理,落石滚落速度计算及冲击破坏的冲击力计算方法是否合理、计算结果是否正确;④拦挡防护方案是否可行,拦挡设置工程位置是否有效,工程量是否合理恰当;⑤拦挡工程是否与自然地形有效结合,是否与管道施工、管道运营有效结合;⑥崩塌堆积体会否产生滑动及其对管道的危害。泥石流治理工程的审点:①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是否已查清;②管道经过断面的地质结构和岩土特征;③泥石流的流速、冲刷深度,尤其是管道通过处的泥石流冲刷深度和建议管道埋深;④对管道形成破坏力的各种因素分析是否透彻,防护措施是否得当;⑤泥石流沟与大沟的关系,尤其是泥石流堆积挤占大沟时则使大沟变窄,大沟流速加大,冲刷深度加大,冲切侧蚀能力增强,该情况下管道防护设计是否加强。岩溶治理工程的审点:①岩溶延伸方向、规模大小是否已查清,岩溶与管道的空间关系等;②溶洞壁、洞顶岩性及其完整程度,溶洞的稳定性评价是否正确;③治理设计方案是否合理可行,以及治理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④设计计算是否正确,治理工程量是否合理。
摘要:森林病虫害是森林治理的重点,是降低营林效率的重要因素。本文针对当前森林病虫害控制与治理中存在的,管理政策不完善、治理技术单一和治理效果不明显等特点,阐明了长效控灾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出改进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灾与治理的有效方法,以促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展开。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灾;治理对策
病虫害是林木生长的重要杀手,加速了林木老化和林带分布不均,严重阻碍了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由于林木分布范围广,树种类别多,环境发杂多变,给森林病虫害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再加上外来树种的引入,更让原有的病虫害治理工作学生加霜。过去森林病虫害防治多采用现发现,现治理的策略,不仅效果不明显,长期喷洒杀虫剂给林木生长造成了伤害,没有从根本上起到防治作用,因此,因此,研究森林病虫害可持续控灾与治理对策的有重要意义。
一、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由于过去我国很长一段时间处在战火硝烟之中,林木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再加上畸形经济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工林比例不断缩小,造成整体林业生态圈失衡,增加了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机率。由于人工林培育环境和方法的局限性,使得人工林的林木个体间切合度不是很紧密,抗病虫害能力不是很强,当病虫害发生时会出现快速扩散现象,造成大面积受病,治理难度大,可控性差,小区域内容易形成绝产。天然林木由于自身的免疫力比较好,会较人工林有较好的抗病虫害能力,但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由于近几年的林木供给矛盾加剧,使部分地区为追求经济利益,管理松懈,致使滥砍滥伐的魔爪伸向天然林区,造成了林木的损失和破坏,打碎了天然林区的生态机合体,引起森林病虫害侵袭。随着近几年来对砍伐林木法制力度的加大,及退耕还林力度的增加,我国森林破坏的程度有所缓解。但天然林的数量和质量上还是呈下降趋势,森林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的多样性还是有很大程度上的损坏,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还很弱,一旦森林受到病虫害的侵蚀,因缺少必要的生物链支撑,没有与害虫可相互对抗的天敌,森林也就失去了天然的屏障,从而导致病虫害频发。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必要性
一、总则
(一)为科学、规范、有序、高效地做好地质灾害抢险救灾工作,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意见的通知》(*政办〔20*〕21号)、*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省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通知》(*地灾组〔20*〕1号)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算的通知》(*办[20*]4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
(二)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快速反应、统一领导、部门协作、属地管理、依靠科学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实行市、乡政府分级负责制,有关部门在同级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各负其责,密切协作,共同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本预案所称突发性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面塌陷、地裂缝、泥石流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四)地质灾害应急,是指一旦发生地质灾害或者出现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时,为了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救灾行动。
地质灾害临灾险情,是指出现地质灾害前兆,短期内可能发生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或者重大财产损失的危急状态。
为了切实做好200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建设和谐、安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县《20*—2*0年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本方案所称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和安全的山体崩塌、泥石流、滑坡、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一、2009年我县地质灾害基本形势
我县的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山体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等。*镇等丘陵地区,由于胀缩土发育,遇连阴雨极易发生滑坡。*镇一带由于地质环境差,岩层风化破碎,也极易发生滑坡。南部瓦道子石膏矿区多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北部花岗岩矿区由于矿点多、剥荒后大量的废土、废渣随意堆放,且开采断面过高,易发生崩塌、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特别是磁铁粉选矿厂,随意剥荒采矿,大量的废渣尾矿沿沟倾倒堆放,尾矿库、拦渣坝设计、建造不符合规定,极易发生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截止2009年4月1日,我县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13处,涉及19个乡镇69个村,威胁*35户4003人;2008年全县新发生地质灾害11起,激活地质灾害隐患点12起,直接经济损失184.2万元,潜在经济损失1576.7万元,无人员伤亡事故。
二、地质灾害隐患分布特征
全县23个乡镇中有19个乡镇有地质灾害隐患,隐患点合计113处,其中有5个乡镇隐患点达*处以上,分别为*镇18处,*镇*处。
一、评估的方法和意义
在评估矿山地质灾害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由于其评估方法比较多,所以在评估的时候选择评估方法,应当根据当地地质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评估的时候首先应该搜集整理矿区的资料,其中包括矿区前期的地形、地质、矿山开采设计、矿体分布等等方面的资料,如果这些矿山基本的地质资料都没有收集到,那么定性评价的方法就比较适用;如果以上这些资料都能搜集到,不过由于这个矿区曾经比较少的发生地质灾害,导致采样数量不足,这种就最好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了;而对于矿山历史上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采样数据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就可以选用神经网络、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评估。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1、专家评估法
此种方法一般是由在研究区当地生活工作多年,因而对当地的地质情况比较熟悉的的专家,对灾害进行直接的评估。这种方法虽然效率高,也能结合现场的很多因素进行考虑,不过人为因素比较大,评价的结果受制于专家的经验水平。
2、参数合成法
对影响质地灾害的所有因素分类,然后根据经验,对每一个因素给予一个权值,最后对这些所有的权值平均。此种方法是定量评估,利用软件,工作效率也很高,缺点是当矿山面积比较大时,灾害点多,应用就比较复杂,而且权值的确定主观性比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