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地质学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7年,地质学会在厅党组、中国地质学会、自治区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会员单位、会员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厅中心工作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科学普及、人才举荐、自身建设、经费筹集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7年主要工作
(一)党风廉政建设及政治学习
*7年,学会按照厅纪检组、机关党委的要求,在支部的统一安排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活动。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加强防腐意识,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完成好各项任务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各项业务工作
1、在科普活动方面
*7年,地质学会在厅党组、中国地质学会、自治区科协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会员单位、会员的关心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厅中心工作开展各项业务活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在科学普及、人才举荐、自身建设、经费筹集和宣传工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一、*7年主要工作
(一)党风廉政建设及政治学习
*7年,学会按照厅纪检组、机关党委的要求,在支部的统一安排下,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机关作风建设等各项活动。使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服务宗旨,加强防腐意识,增强自我约束的能力,为完成好各项任务提供了政治保障。
(二)各项业务工作
1、在科普活动方面
近几年,由于经费不足,野外地质教学实习时间和质量难于保证。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在教育、生产、科研三结合的探索中,经多方努力与论证,于1995年上半年,决定与陕西省华县人民政府协作,将92级和93级61名学生的地质填图实习和华县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结合起来进行。1996年n月,该项成果通过最终验收,并得到与会专家的较高评价。这项任务的完成,为我院贯彻“三结合”的教育方针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也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地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一、华县矿产资源评价工作的组织与落实
华县地跨秦岭北缘,百分之六十是山区。区内岩石类型齐全、构造变形复杂、矿产资源丰富。为了进一步摸清家底,查清资源,开发矿业,振兴经济,华县人民政府于1995年上半年有意让西安矿业学院承担华县矿产资源评价工作。地质系接到任务后,经认真分析研究,认为这项工作可以与地质专业本科生的地质填图实习结合起来。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解决项目任务经费少、时间紧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学生实习经费不足、实习内容单一、与矿产资源开发结合不紧密的问题。后经学校和华县政府同意,决定将地质专业92级、93级学生地质填图实习与该项任务的完成结合起来进行。
为了切实搞好这次特殊工作,西安矿业学院领导、地质系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成立了由7名教师和61名实习学生组成的实习队,负责完成该项教学、生产任务。华县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县长和主管副县长牵头,有关局、乡镇长参加的矿产资源评价领导小组,先后对评价前期准备工作和野外工作期间的各项事宜作出了具体安排和落实,并及时解决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1995年8月,实习队教师会同华县政府矿产局有关同志对工作区进行了踏勘,收集了部分前人资料。踏勘结束后向华县矿产资源评价领导小组进行了汇报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报告。1995年8月31日,在华县召开了由西安矿业学院领导、地质系领导、华县矿产资源评价领导小组成员和实习队68位师生参加的动员会。之后,实习队师生分金堆、柳枝、高塘、金惠、杏林、莲花寺6个小组对工作区27种80个矿(化)点开展了正式野外调查工作。1995年10月一1995年12月,实习队伍师生对野外工作成果及现有前人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化验测试、报告编写和制图。1996年元月,华县政府组织有关专家对报告初稿进行了初步验收,提出了修改意见。1996年2月至10月,以实习队教师为主,部分参加毕业实习、设计(论文)的原实习队学生参加,对报告初稿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和修改。最终提交了30万文字、含82张附图的华县矿产资源评价报告。1996年11月,该报告通过渭南市矿管局组织的最终验收。
二、加强管理,提高教学、生产质量
[论文关键词]区域成矿学找矿新思路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简要的描述,之后指出了其在寻找新矿藏时的重要作用,供同行参考。
一、引言
随着区域成矿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本文将首先简要介绍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之后分析区域成矿学在找矿中的应用。
二、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区域成矿学的研究内容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新的地质黄金时代的到来,地质类专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一些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例如,(1)工科教育理科化。具体体现为简单套用理科教育方法、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毕业论文数量远超毕业设计等问题,主要存在于两类高校,一是地质类传统强校,它们原本走的就是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且受“重理轻工”思维影响,故出现工科教育理科化的问题也不难理解;二是部分新办院校,其地质类专业因缺少办学基础和办学经费,实验教学条件(尤其是仪器设备、岩石和矿石标本等)较匮乏,从而影响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不高。究其根本原因还是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国际化办学进程较缓,加上评价体系混乱且名目繁多,各个高校疲于应付,重申报、轻建设,千校一面,反而丢失了地质类高校/专业多年来形成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忽略了人才培养目标、途径和模式的多元化。(3)师资整体水平尚待提高。具体体现在师生人数比小于教育部规定的1∶18、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工程背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之间教师水平差距较大、学术大师及教学名师数量较少等问题,这主要是受前些年全国范围内高校盲目扩招和学术界浮躁之风的影响。
二、几点思考
1.回归工科教育,加强地质基本功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地质类专业首先应回归工科教育,即应该从学校、院系和教师多个层面认真思考地质类专业的定位、特色与学生就业出口等问题,是要消除“重理轻工”思维的影响,做到地质理工科均衡发展,而不是要否定地质基础理论的重要作用;应该强化工程素养和工程训练,加强学生地质基本功和实验/实践能力培养,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项目,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基地和野外实习基地,重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规范教育,实施地质工程或找矿勘查案例教学,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逐年提高工科学生毕业设计的比例。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高校简单地运用软件,看似可以抑制学术抄袭现象,但实际上软件并不能准确判断不同的文字表达形式是否构成对别人学术观点的抄袭。对于毕业设计而言,存在着更多的尴尬,所引用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成熟技术无疑多为“重复”,而设计所得出关键成果(如公式、数据等)又不在范围之列。
2.开展专业认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中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其预备成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学历的国际互认协议,始于1989年,在国际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目前拥有美国、俄罗斯、日本、英国等15个正式成员和6个预备成员。2013年下半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地质类专业认证工作的试点,标志着我国地质工程教育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实现国际互认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4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专业、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和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又相继进行了认证工作。2015年地质类专业认证将全面展开,届时更多高校的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将参加认证。推进地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实行国际评价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项好的做法是发起成立了“地球科学国际大学联盟”,其成员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10余所世界地学一流大学(学院),通过建立联盟高校之间联动协商机制,开展包括地球科学教育发展国际论坛、科技项目合作与共享、本科生交换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互派访学交流等方面的深化合作,促进世界地球科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家大力推进的“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OBOR)建设也为地质工科的国际化办学带来新的机遇。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开发利用、大型基建项目工程地质勘察、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对具有国际视野、能参与多元文化背景下合作与竞争的地质工科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3.保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多元化教育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首先应进一步调整高校治理结构,增强高校自主办学权,坚持学校和专业特色及办学多样性原则。其次,应因材施教,建立分类培养机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拔尖生培养与普通生培养相互补充,多元化人才培养建议在《地质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也有明确体现。再者,应深化教学方法改革,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提倡个性化培养与学生自主学习)、考试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单一的结果考查,提倡过程考查、创新意识和能力考查)、野外实习基地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含视频公开课、MOOC、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网站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坚持“一制三化”(即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大力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本科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尽早介入导师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学术研讨和交流。郑州大学实行的创新学分值得推广,即每位学生毕业时必须获得4个创新学分,这些学分来源于参与科研立项、、申请专利、参加学科竞赛、听学术报告等,并通过一套计算规则折合为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