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独立审计论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从高校会计的特点、会计环境的变化、会计监督现状的不足、成本的减少和职务犯罪的预防这五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实行独立审计监督的必要性.独立审计监督即社会会计监督,是指由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实施的会计信息鉴证工作,注册会计师执行经济公证和监督职能,审查并鉴定单位会计报表的质量.目前,独立审计监督对象仅限于各类企业,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已确立了事业法人地位,有必要实行独立审计监督制度.
1高校会计的特点决定高校实行独立审计监督
我国高校会计是事业单位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非营利组织会计.其主要特点有:(1)办学经费大部分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部分来自捐赠款和学杂费等,国家及捐资人不期望收回或取得经济上的利益;(2)教学和科研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取利润或利润等同物;(3)不存在可以出售、转让、赎回的所有者权益;(4)运营业绩不能像企业那样用利润指标来衡量,也不直接接受市场竞争的考验.简言之,高校会计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作损益计算,不为盈余分配.由于高校会计具备以上四个特点,评价和衡量高校的业绩和运营成果非常困难.具体表现在:首先高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建立一整套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isal)体系.如1999年财政部与其他部委联合颁布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该评价体系分为工商企业和金融企业两类,以多层次指标体系和多因素分析方法,从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全方位评判企业效益.相应地高校很难科学解析资产运营结果和财务收益状况;其次,高校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属于准公共产品,质量很难可靠地计量;最后,由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对象不能像消费者那样通过协商交换或拒付价款来选择高校,高校不能用生均成本的高低来衡量管理当局的业绩.鉴于这些情况,高校必须采取严格的控制措施来保障经济资源被合理地使用,从而阻止高校的不经济行为.除了预算、控制、专款专用等措施,独立审计监督作为一种高效的“外控”机制,能起到对高校会计有效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为:(1)加强高校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减少浪费现象;(2)规范高校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3)强化会计监督,维护信息使用者的权益.高校只有实行制度化的独立审计监督,切实发挥注册会计师作为“经济警察”职责,会计信息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2高校会计环境的变化要求高校实行独立审计监督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它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经济环境下,会计监督的目的、主体、以及手段等诸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是政府的附属单位,经费单纯依靠国家拨款,利益主体单一.在这种体制下,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高校各项事业计划的顺利实施,以维护国家的利益.国家作为资财的供给者,它的资产是安全的,对高校的监督体制也是基本完备且有效的,因此监督的主体当然是国家行政部门,监督的手段也必然以行政手段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高校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逐步成为具有自我发展和约束能力,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经费来源多元化.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2000年全国多渠道教育经费投入格局为:政府预算拨款占54.19%,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占7.38%,校办产业等用于教育的资金占1.48%,企业办学资金3.53%,社会捐资占2.96%,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资金占2.23%,学杂费占15.45%,其他占12.78%,且后三项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会计监督不仅要保护国家的利益,也要保护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会计监督的主体除了国家,也要有相关的利益主体.会计监督的手段除了宏观层面上的政府会计监督,也要有中观层面上的独立审计监督.如此,高校会计信息不仅满足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而且满足资源提供者、服务对象及其他方面的需要,而后者正是独立审计监督的主要职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预算拨款在许多高校筹资格局中的比重将进一步降低,独立审计监督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高校会计监督系统的完善需要高校实行独立审计监督
【摘要】注册会计师获得高收入注定背后承担者高风险,近几年注册会计师及会计事务所的诉讼事件频频发生,使得审计人员及审计机构在法律诉讼及赔偿方面的费用不断攀升,损失不断加大,重视和防范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机构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独立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独立审计是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产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提出意见,做出结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在潜在的职业风险之中,尤其是在这个“诉讼爆炸”的时代,频频发生的审计诉讼,使审计机构及审计人员必须承担“深口袋”和“风险社会化”的责任。
1审计风险的概念。
我国审计界对审计风险的表述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固有风险是在假定被审计单位没有任何内部控制时错报、漏报财务信息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内部控制未能防止、纠正错报、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测试未能发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一般的审计模型将四者的关系表述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是由被审计单位造成的,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它们的水平,并不能消除这类风险。审计人员要想控制审计总风险水平,只能通过控制检查风险的水平来进行。
2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我们对资本市场监管的期望
资本市场监管者是资本市场里的最高权威,维护资本市场的效率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是我们对它的一般期望。
1.维护资本市场的效率资本市场(本文主要是指证券资本市场)是对资本资源进行再配置的场所,进而对社会资源进行再配置,这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基本功能。资本市场的资本配置有着巨大的经济后果,根本原因在于资本资源的再配置引致了其它社会经济资源(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再配置,不同的资源配置则意味着不同的经济效率。总之,资本市场与整个国民经济是息息相关,休戚与共,当资本市场有效率时,就会优化社会资源的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当资本市场是无效率或低效率时,则反之。问题是,怎样保持资本市场的效率?当资本市场的主体——上市公司是以假骗市、“假行其道”时,我们又怎能奢望资本市场有效率?当公司做假,而进行经济鉴证的独立审计却又是“见利忘义”、“同流合污”时,我们又怎能奢望资本市场有效率?很显然,进行资本市场合理的监管是减少“假”出现的良好手段。通过资本市场的监管,以维护市场的公开、公平和公正,维护资本市场应有的秩序,从而为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改善市场环境。
资本市场监管者维护资本市场效率或曰维护市场的“三公”原则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打假”和惩戒违规者来实现的。亲历恭为地查处和以独立审计报告为线索是进行“打假”的两大方面。要维护资本市场的效率,还在于将违规者绳之以法,以警当世和后世,通过足够的惩戒来提高违规者和潜在违规者的违规成本。显然这主要地是依赖于资本市场监管者。
2.保护(中小)投资者保护中小投资者其实也可以体现在维护资本市场的“三公”原则之中,本文单独加以讨论,是在于当资本市场出现“假得以行其道”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利益侵害的便是中小投资者。在中国目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下,不乏众多的“执着的”“寻租者”,所以完全地将资本市场运行交诸市场自身时,“阳光交易”的市场里可能会有太多的“黑暗”。譬如,中国之所以一开始没有实行上市“注册制”,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中国的独立审计实际上还不够“独立”(客观、公正),还不足以胜任对资本市场的经济监督责任,而中国的(中小)投资者却又不够成熟,难以保护自己,实行“审查制”和“核准制”的本意便是为了控制上市公司的质量,防止出现公司舞弊而事务所又同流合污以侵害投资者的行为。
二、我们对独立审计赋予了什么作用?
1战略系统视角下审计风险模式的核心优势
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不是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它只是将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于制度基础审计之中,并以此指导审计工作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全新的审计方式,它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在此基础上的审计风险模型有以下核心优势:
1.1审计视角的前瞻性
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Strategic-SystemRisk-orientedAuditApproachModel),是种广元化的风险控制技术,而传统的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是种狭义的“会计视角”(AccountingLens)。新的审计视野由以往关注内部控制和具体认定层次风险扩大到历史沿革、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战略、企业环境等宏观方面,从企业的经营战略分析入手,将被审计单位的环境因素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要求审计师应该从更高视角去审视被审计客户的经营风险,从源头上寻找滋生会计舞弊的种种迹象,最大限度地识别被审计客户会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问题。
战略系统视角审计风险模型的假设前提是:如果被审计客户的战略制定与实施中存在问题,或者是经营环存在漏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其经营业绩很可能下滑。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管和社会公众的合理预期,被审计客户的管理高层为了能够瞒天过海,往往会最大限度地掩饰其不利的经营问题。在这种情形之下,独立审计师所面临的审计风险是很高的,而战略系统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它试图从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入手,全面剖析被审计客户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可以抓住问题的实质与关键所在,从而可以避免审计人员均衡用力而整日操劳于无效率的账表审计之中。
1.2审计技术的多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