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法律培训目的

法律培训目的范文精选

前言:在撰写法律培训目的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法律培训目的

法律服务银行风险论文

1.急银行之所急———控制中间业务潜在风险

目前,中间业务是各商业银行机构极为重视的业务,也是金融创新的主要领域。中间业务是指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结算,以及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包括票据承兑、开出信用证、代客外汇交易、代客理财、汇兑等业务。由于无法对日新越异的银行中间业务进行有效的规范和管理,业内逐渐出现了一种无奈:律师服务未能在中间业务领域发挥应有的保驾护航作用,银行开始从风险经营型企业,演变成风险厌恶型企业,其中律师服务缺位成为重要的原因。如果说传统存贷款尚有固定的法律服务模式可循,更多的中间业务和金融创新业务,正在成为没有法律服务规范可循、具有巨大需要的领域。进入银行中间业务领域,需要重新定位银行相关部门的职能,与律师服务协同发挥防范控制和化解中间业务法律风险。由于银行中间业务法律规定很少,限制相对宽泛。律师应当积极建议银行建立完善的中间业务风险控制机制,以专业知识对合同性文件进行法律审查。让律师服务提前介入中间业务产品设计和交易,论证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合法、合规性,客观、公正、合理地安排中间业务法律框架,开展法律专题调研,研究中间业务法律风险预防,建立法律风险评价制度,研究总结法律咨询疑难问题,逐步形成中间业务法律指引。对中间业务合同及文件进行法律审查,商业银行总行或分行对多数传统业务已经制定了规范缜密的制式合同,但在中间业务方面,由于种类繁多、产品差异较大,客户需求差异化,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需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因此较多业务没有制定制式合同,在此情况下银行相关部门与律师在开展中间业务过程中,应当根据客户实际需求拟订合同。目前,中间业务立法仍有不少空白,对联系广、影响大的业务侧重于监管限制,忽视银行与客户关系的调整,缺乏对中间业务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有效规范。基于上述实际,律师可以通过中间业务合同文本的审查、修订、使用、管理,进行合同履行及跟踪监督,规范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发挥合同文本的事前防范功能,进而增强中间业务可预期性和确定性,规范银行和客户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防范减少纠纷。

2.开展有效性审查———控制消费贷款法律风险

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即银行的零售业务)业务领域,蕴含着律师非诉讼法律服务的广阔空间。以个人住房贷款为例,律师介入银行按揭业务,运用法律知识和经验,对开发商、购房者的主体资格和文件进行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审查,通过服务银行、开发商和购房者三方,既能有效地防止虚假现象出现,尽可能控制信贷资金出现呆账、坏账;又能对银行信贷资金安全、有效、及时地回收起到保障作用。通过对三方当事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保障消费贷款的安全、便捷、合法、规范。具体来说律师的法律服务应包括:协助银行对房产开发商及楼盘开展调查确认,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银行做好对购房者的调查核实,出具法律意见书。协助银行、开发商、借款人三方拟订个人住房按揭法律事务所需一切合同、协议及其他法律文件,并对三方签订的协议、合同及其他法律文件提供律师见证。协助各方办理按揭贷款房屋的各项登记备案。根据借款人的还款日期,及时提醒借款人履行合同按时还款,对借款人迟延还款的,发出催款函督促购房者按时归还本息,发现购房者无力归还本息,尽早采取措施,要求开发商履行回购义务,或拍卖所抵押房产。

3.运用法律文书工具———优化律师服务

银行对开发贷款项目、技改贷款项目的项目评估是贷款前的必经程序,项目评估报告是商业银行审贷会决定是否贷款的重要决策依据。项目评估报告通常包括:借款人评价、项目建设条件评价、市场评估、投资估算和筹资评估、偿债能力评估、贷款风险评价等内容。其中对于借款人资信状况,经过律师调查可以出具法律意见书;对于项目建设条件评价当中的项目合法性审查,也可以通过律师调查、审查后出具法律文书。对于贷款风险评价当中的担保风险分析,律师可以对借款人拟提供抵押的抵押物合法性进行审查。对该抵押物权属调查之后出具法律意见书。银行流动资金贷款中的律师法律服务,主要是由律师对抵押人提供的抵押物进行合法性审查,以及到房地产抵押登记部门进行调查,出具相应的法律文书。另外律师还应该参与对借款人的资信调查,介入对借款人借款投入的项目的合法性审查,以及对借款投入项目的联建合同的审查、联建方的资信调查等等。

点击阅读全文

公共图书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研究

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蓬勃发展,文化志愿服务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发展的主阵地,要承担起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志愿活动发展的社会责任。现以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为例,简要剖析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应对问题的策略,旨在提升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的人文关怀、社会效益和读者满意度。公元14世纪,“志愿者”这一概念诞生,其通常是指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自愿为国家、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现代志愿服务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后来逐渐传播到全世界。我国最早的志愿服务实践始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壮大的速度十分快[1]。志愿服务,广义上指造福亲属以外的他人或环境的所有活动;狭义上指无偿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根据联合国给出的定义,志愿服务有三个特点:不追求经济回报;服务出于个人意愿;造福他人或社会[2]。志愿服务属于公共服务事业,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是志愿服务工作的一个重要分支,并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公共图书馆作为服务读者的公共文化机构与文化志愿服务精神具有相似性,即二者都强调公益性和服务性。公共图书馆引入志愿服务机制,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开放与平等的服务内涵[3]。

一、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的主要内容

1.举办“书香”系列志愿活动,开启多彩阅读模式

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总队相继推出“畅享云服务架构新格局”等文化志愿主题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在东城区,第一图书馆分队“书海听涛”志愿服务通过线上讲座、诵读会、展览等形式,开展了多层次、面向全社会不同群体的读者活动。在西城区,图书馆分队开展了“不负时代,奏响青春”阅读推广系列活动,包括主题图书网上读、主题展览网上观等。在朝阳区,图书馆分队开启了朝阳“悦”读周直播,开展了“书香飘京城,悦读颂小康——阅读行走”系列活动。在密云区,图书馆分队通过“诵读密云”活动,让近百名文化志愿者化身为主播,开展了诵读原创诗歌作品会,倾情歌颂奋战在一线的图书馆人。在通州区,图书馆分队通过“云课堂”沙龙直播课的形式,坚持开展“书香运河”系列讲座活动,打破了时空壁垒,开展形式和内容较往年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丰富了广大读者的精神文化生活。

2.举办文化助残活动

“心阅书香”是一项集各方优势力量。为盲人朋友开展有声阅读的系列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丰富残障人士的文化生活,满足残障人士的精神文化需求,鼓励残障朋友亲近图书,热爱阅读。西城区图书馆分队建立了“西图盲友一家30亲”微信群,志愿者将自己在社区的工作经历与视障读者进行了分享。熟悉的声音、真实的经历激发了读者的聆听热情,视障读者也在微信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朗诵作品。“心阅书香”活动整合了多方优势力量,盲人朋友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走进公共图书馆,以讲故事、朗诵诗歌、扮演人物角色、排练情景剧、举办访谈沙龙等形式,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在图书馆的阅读感受。这一举动可以让视障朋友亲近图书,享受阅读带来的快乐。“心阅书香”互动实现了活动的常态化和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为视障朋友提供了更加周到、贴心的文化服务,为他们打开了一扇心灵的阅读之窗。“心阅书香”志愿服务项目在公共图书馆的落地生根,不仅促进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市民的文化修养,还最大程度地发挥出了公共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因此,要积极号召北京市热爱阅读、乐于助盲的读者朋友积极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引导大众在参与志愿服务的同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工作中。

点击阅读全文

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讲话

同志们:

今天,市上举办这次培训班是按照中组部、国土资源部等六部委联合部署的《关于开展全国县(市)、乡(镇)、村级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宣传教育培训活动的通知》精神,经市政府研究决定,在全市分五期举办乡镇领导干部国土资源法律知识培训班。今天第一期正式开学了。首先,我代表市政府对前来参加学习的六个县区的乡(镇)书记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邀请前来为我们授课的省国土资源厅两位处长、业务专家表示感谢!下面,为办好这次培训班,我讲几点意见:

——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意义

首先,举办这次培训班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要求我们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就我国而言,人均资源严重短缺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现实问题。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是要求我们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实行更为严格的用地制度,增强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意识,推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加强耕地保护的形势要求。近几年,尽管我们加大了对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打击力度,全面开展了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工作,使国土资源管理较为规范,矿产资源开采秩序明显好转,但是违规违法用地和无证开采、乱采滥挖等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城乡结合部、公路沿线一些地方,以租代征、批少占多、未批先建等违法用地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一方面是利益驱动所致,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一些地方领导对国土资源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对土地和矿产执法失之偏宽、失之偏软,使政府执行力打了折扣。通过这次培训班,我们要深刻认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厉打击违法违规占用国土资源行为,切实加强国土资源管理,依法严格保护耕地。

第三、举办这次培训班是实施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但是我们一些乡镇领导由于平时工作较忙,很少能腾出一些时间去认真学习领会这些政策知识,于是在工作中就出现了一些违法违规行为。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国土资源法律法规,明白基层干部在国土资源管理中所应做的工作,严格履行职责,达到依法行政。

点击阅读全文

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及培养

摘要:受历史、社会、教育和主体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存在法律认知粗浅、法律情感淡漠,法律意志薄弱等问题。培养大学生法律信仰,要通过优化法治大环境、培育主体法治思维、增强法制教育实效性等措施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培养

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法律信仰是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的有机统一体。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法律信仰的教育和培养,对推进和落实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现状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培养大学生法制观的主要课程。为了把握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现状,结合“基础课”法制教学内容,笔者从法律信仰的知、情、意方面对某学院非法律专业的30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通过分析发现:1、多数学生有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但总体对法律认知粗浅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的基本标准。在“你对我国法律体系的认知”情况的调查中,23%的人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节的法律关系”,31%的被调查者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但不了解具体部门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28%的同学选择“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另有18%的同学认为自己“既不了解我国的法律体系,也不了解各部门法的立法目的和所调整的法律关系。”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法律认知基础,但对法律的认知总体粗浅和模糊。2、部分学生法律情感淡漠,缺乏对法律正义性和权威性的信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1]大学生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法律的精神,才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在对法律精神的理解上,有68%的学生认为“法律的公平正义只是相对的,法律是死的,而解释法律的人是活的。”有18%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自己不违法不犯罪,法律与己无关。”在对法律权威性的调查中,有28%人认为“法律是有钱有权人的法律”,有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是“人治大于法治”;在对法律正义性的调查中,32%被调查者认为“中国的法官是吃了原告吃被告”,43%的大学生“对我国司法公信力持怀疑态度。”调查显示,部分大学生法律情感比较淡漠,对法律的正义性和权威性持怀疑态度。3、多数学生有一定的守法护法意识,但法律意志总体薄弱法律意志是法律信仰的最高层次。法律能够被信仰,不仅主体要具备一定的法律认知和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情感,更要有强烈的守法护法意识和品质。调查中发现,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守法护法意识。在问到“当你的正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通过何种途径解决”时,有79%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有11%的人认为“找关系自行解决,”另有11%选择“视情况而定,再选具体途径解决。”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守法护法观念增强,多数有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但守法护法意志不坚定,特别是在守法护法实践中,容易出现“知”和“行”分离现象。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信仰缺失的原因

点击阅读全文

社区法治基础教育

摘要: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的目的决定着社区参与是其必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从社区参与的主体、客体和方式三个层面说明了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内涵;以社区参与中课堂和社区的双向关系和社区参与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其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体现出的一些特色加以说明。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社区参与

美国中小学的法治教育(law—relatededucation)源于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有关美国宪法、人权法案和独立宣言等奠基性文本的教学。法治教育于1975年被正式列入社会科课程范围,从那以后,美国一半以上的州都将法治教育增加到社会科课程当中。法治教育虽然在社会科课程中所占的份额很小,但作为实施美国公民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实现美国公民教育培养“民主的公民(democraticcitizen)”的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法治教育也译为“与法律相关的教育”,是一种与宪法相关的民主教育,而非单纯的法律条文教育,也不是专业的法学理论教育。《1978年法治教育法案》(Law—relatedEducationActof1978)将其定义为“用与法律、法律程序、法律系统及它们赖以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装备非法律专业人员的教育”。莱明(Lerning)与海利(Healy)认为,法治教育是“一种有组织的学习经历,它向教师和学生提供理解法律制度赖以建立的价值和原则的机会”。法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在一个以法治为基础的多元民主社会中有效地发挥作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即能够意识到法律是如何影响自己,而自己又可以如何去影响法律。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法治教育的学习理解自己所属的公民社会,生活并积极投身于其中,成为具有法治意识、支持民主宪政制度、积极参与的公民。

法治教育的目的强调了法治教育应关注影响现实情境中现实的人的现实法律问题,应通过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学习经历来提高他们的能力。法治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社区成员身份,而非单纯的学生身份,关注其对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理解;期望学生在面对并解决争执与冲突,讨论与分析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这从根本上决定着社区参与(communityinvolvement)是法治教育的必要组成部分。

一、美国中小学法治教育中社区参与的内涵

点击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