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法律意识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当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制观念不强。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就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小学、中学都要重视法制教育”。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被写进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纳入到学校教育之中,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构建和谐社会、法制社会作贡献。下面,笔者就结合历史学科的有关内容,谈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培养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学习和自觉培养的结果。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有关内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中学历史教材中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如《罗马法》、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1787年宪法、拿破仑《法典》、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宪法等,这些法律文献包含着许多重要的法律原则,如民事责任、契约、继承制度、婚姻制度、律师制度、财产制度、诚实守信、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等。通过对这些法律原则的了解,可以丰富历史课堂,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使学生得到正确的法律意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在探究现代中国的宪政历程时,对“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可以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起遵守宪法的观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进一步开展全面立法工作提供了基本的原则。此后,依据宪法的规定,全国人大通过了一系列法律,逐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制建设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人人必须尊重宪法、遵守宪法和法律的观念,为推动我国的法制化进程作出自己的贡献。在学习《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时,可以结合中国的相关法律,通过简要介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的平等自愿、诚实信用、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的保证、定金、抵押、质押、留置等简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继承顺序、遗嘱继承、遗赠等常识性内容。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中外的文学与艺术时,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知识产权的相关内容,强化学生的知识产权意识,强调学生创作的独立性,要懂得尊重他人的智力劳动成果,不能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同样,对于自己的作品(智力劳动成果)被他人非法使用时,要懂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时,学生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探究可以得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探究,可以理解它推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特别是创自吉林省的“海选”制度,透明度高,每个选民都可以自主表达自己的意愿,充分体现了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
二、以刑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生远离犯罪
针对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的现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有关的刑法教育,尽量避免或减少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出现。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材有这样一段内容:“从18世纪中期起,英国向中国输入呢绒……在两国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违背国际道德,向中国走私鸦片,掠走中国大量白银,并严重摧残着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鉴于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危害性极大。因此,在教学中,探究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都会不失时机对学生进行“远离,预防犯罪”的法制教育:首先请学生谈一下对犯罪的认识,然后向学生介绍:(1)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2011中国禁毒报告》数据显示,全国仅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就达154.5万人。多数是25岁以下的青少年。(2)危害极大。带来的不仅仅是吸毒者个人身心上的危害,而且对家庭、社会的危害也是极大的。(3)国家对危害的宣传及惩治犯罪力度很大:1987年有中国参加的第42届联大通过决议,决定把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2007年12月29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347条至357条,共用了十一条规定了犯罪的有关问题,请学生阅读多媒体显示的法条:第三百四十七条、第三百四十八条、第三百五十六条、第三百五十七条。最后请学生谈感受,学生大多可以得出“珍爱生命、远离”、“禁绝、人人有责”、“禁毒是全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等结论。在学习《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政治协商会议”一目内容时,教材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彩色图。在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应教育学生爱惜国旗、国徽,刑法第299条规定:“在公众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探究“互联网的利弊”时,指出互联网将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信息联结起来,成为吸纳、交换、传递、品味信息和分享文明进步的大平台,它增加了青少年吸收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缩短了人际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然而互联网又会传播一些颓废、黄色下流甚至反动的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由此引发的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以此教育学生提高自制力和判断力,正确对待网络资源。
这些内容虽然不属于课程标准要求的范围,但笔者觉得这样做的意义重大。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提高了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抵御不良影响的能力,为依法治国、依法治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大学生的法律基础知识
普遍不高法律知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是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是紧密相关的,但是我国高校的大学生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由于近年就业的压力,我国大学生大都关注专业课的学习,而对法律基础课认为可有可无,只是为了学分,考前突击应付及格就行的态度去学习。在这种思想意识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对法律知识有充分的理解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相当于《法律概论》的内容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让高校大学生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去获得的法律知识自然也是有限的。
2、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欠缺法律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而法律知识水平的高低又决定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事务的法律思维方式。正是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的薄弱,才导致了部分大学生在自身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不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实现,对法律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甚至放弃法律武器,采用过激的方式来讨回自己的“公道”,从而加大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3、高等院校学生的违法犯罪现象
本文作者:张丽娟作者单位:吕梁学院汾阳师范分校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纳入了法治的轨道。人们的一切行为只有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才会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现代法治社会要求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个体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和驾驭社会生活,使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的大学生更应有与法治社会相适应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认真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权利意识、责任意识和公民意识,深入理解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自觉地以法律作为评判社会、他人和自身行为的标准,自觉地将自己的行为纳入国家法治的轨道。
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教育的现状
法律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目前,我国各高校已开展了普法教育,并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自身的原因,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仍未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一)大学生法律知识缺乏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基础。大学生系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的教育。我国各高等院校在非法律专业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大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法律的基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法律意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部分只开设一学期,共18课时,课时非常有限,课程涉及的方面也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大学生会把更多时间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忽视对作为公共基础课的法律基础课的学习。通过调查发现,有过半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学习比公共课更重要,甚至有少数学生认为自己不会违法,学习法律无关要紧。另外,高校对公共基础课难以从考核环节上强化,由此造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
【内容摘要】大学生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对象,在法治社会构建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着重培养是有必要的。法律意识和人们的世界观、伦理道德观存在直接的联系,展现出了强烈的阶级性。不同的法律意识也会拥有一定的不同。阶级法律意识的内容往往是由该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做出相应的准备。尤其是在警校开展教育教学之中,要着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强化,能够以警官学院的相应教学课程内容和实际状况为主,保证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拥有相应的保障。
【关键词】多种培养方式;大学生;法律意识;策略
大学生法律意识可以归结为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法规或现象的一种反应形式,这也涵盖了心理、知识、观点,或者对法律的情感、认知等,这种反应和体验往往是积极的,是能动的。在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警官学院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立足于学院教学的特色,充分的展现出法律思想理论体系的相应内容,让大学生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以便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文章分析了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策略。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第一,大学生缺乏法律信仰。法律信仰主要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也是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很多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并没有对法律的认识进行全方位的整合。面对法治缺乏相应的信心,认为法律往往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第二,法制观念淡薄。人的言行举止可能会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比如校规、道德、法律。最基本的则是道德与法律。但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漠视对方权利、恶意攻击他人等现象频频发生。而且有的大学生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面对受到他人侵犯的时候只能一忍再忍,还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关注法律的存在。最终,在违反法律的情况下,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第三,法律知识不足。现阶段,很多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课堂。这些学生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法律知识学习,这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也和国家振兴经济发展存在直接联系。总之,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法律的权威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之中彻彻底底的展现出来。很庆幸和欣慰的是,有很多学生能够拥有相应的忧患意识,关注法律。所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要拥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让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过程中,成为社会的楷模和优秀的人才。
二、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策略分析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不仅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也影响国家的稳定和谐和长治久安,本文探讨了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紧迫性,以及通过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来提高对少数民族大学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基础课法律意识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大多来自边远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导致一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淡漠,自律性不高,但是他们作为我国未来社会发展主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关系公民整体法律素质以及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程度,也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有序。因此,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预防和抑制少数民族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提高其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边疆民族地区的安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迫切要求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和法制观念等。”从法律意识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遵纪守法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一定的法制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只有具备了法律意识,公民才能够自觉守法,并维护法律的尊严。而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培养,帮助学生拥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更是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的迫切需要。但是由于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如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虽然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民主法制国家进行了多方面探索,但真正的民主法制建设是在改革开发后才逐渐开始。其次,近年来我国腐败案件的不断查处严重影响了法律权威。大学期间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腐败案件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一些大学生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把“利益”、“好处”、“实惠”等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这种利己思想无形中削弱了大学生提高自身法律意识的学习效果。最后,大学生学习功利化是造成自身法律意识欠缺的重要原因。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很多大学生学习极端功利化,一入学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英语或其它课程上,目的是考取各种等级证书,而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也仅限于为得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基础”课)的学分来“听听”,这就造成了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违法犯罪现象在全国各高校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一些民族院校尤为突出。这是由于某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受自身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影响,骁勇好斗,在遇到矛盾时,不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而喜好使用暴力,这就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更易触犯法律,发生违法犯罪事件。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的基本目标